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從古到今,儘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鑑賞千差萬別,但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陶藝,廣泛講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形式。從歷史的發展可知,“陶瓷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經歷了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文化積澱歷程。它與繪畫、雕塑、設計等工藝美術有著無法割捨的關係。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岷縣十里鎮張家坪村是岷縣傳統的陶藝產業村。上世紀80年代是張家坪陶藝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其時從事磚瓦燒製的有200多戶,從事陶藝及用品加工的有30多戶,從事陶藝脊獸加工的有10多戶,那時候平均每戶人均收入就在1萬元左右。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作為最古老的一種技藝的延續,張家坪村的陶藝加工攜帶了許多遠古文明的信息,有比較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灰陶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孕育的一顆璀璨明珠,岷縣的灰陶在製作技藝上沿襲了秦磚漢瓦的工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張家坪村所生產的灰陶製品有瓦件、脊獸等,造型包括麒麟、獅子等多種形態。裝飾則有弦紋、三角紋、連環紋、櫛齒紋和動物紋,還有繩紋、拍印紋、模印、浮雕、塗色和彩繪,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除了漿盆等生活用具之外,這些陶製品多用於傳統民居建築。因其工藝獨特,造型古樸大方,備受廣大群眾青睞。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脊獸是古代建築屋脊上所安放的瑞獸構件,多見於殿宇、寺廟及民居建築。史料記載,脊獸由瓦製成,最早只是為保護屋脊而設計的建築構件,後來逐漸被美化成龍、鳳等各種動物形象。脊獸製作題材從民間傳說到神話典故,從魚蟲鳥獸到花草樹木,包羅萬象,五彩繽紛,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史前先民製作陶藝,先有手捏和泥條盤築,也有模製,後來出現了陶輪,張家坪村的脊獸陶藝製作,直接傳承了原始製陶技藝,是齊家、寺窪等史前製陶工藝的延續。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作為岷縣陶藝加工技藝的繼承人,80後的李力強自小跟隨父輩從事脊獸陶藝加工,練就了一身好手藝,而且他本人也非常喜歡從事這一行當。據李力強介紹,脊獸陶藝製作工藝沒有現成的模具可用,因此絕大多數都是手工捏塑燒製完成。而它的捏塑原料也和一般燒製青磚的原料不同,需要特別選取那些有黏性、耐乾燥、不易皴裂的黃膠泥塑形後燒製。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同時,脊獸捏塑過程又是個力氣活和技術活,不僅需要製作者要有一定的泥塑功底和燒窯經驗,還需要對相關的民俗民飾有所掌握和研究,沒有速成的捷徑可走。大致來說,脊獸陶藝製作流程主要有:選土、捏製、晾乾、入窯,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黏土、紅膠土、泡土池、苫泥布、操作檯、擀杖、刮刀、毛筆等。其製作過程十分複雜,每一次創作都是新的創造,全憑手藝人自己的悟性和感覺,所有制品都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之前,李力強加工製作了好多憨態可掬的陶獅,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手藝,但是除了陶獅和鴿子,再沒有其他產品向外銷售,而且產品全部由二倒販子拿去銷售,他辛辛苦苦捏出的獅子,只能維持他最基本的生活。後來,在岷縣非遺中心的幫助與宣傳下,李力強的第一批三星堆青銅面具仿製陶藝試燒成功,為下一步大規模的產品升級換代奠定了基礎,也使這一瀕臨消亡的傳統手藝找到了發展的希望。如今,經過多年脊獸陶藝創作研究,李力強探索創作出各種陶藝飾品,並逐步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隨著市場的需求,純手工製作的青陶薰爐、花瓶、獅娃、麒麟、魚、筆架等產品,近年來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讓人愛不釋手,每年手工製作的千餘件各類陶藝產品均被搶購一空。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岷縣陶藝手工製作技藝從它的誕生開始,就帶著奇幻的神話色彩,又有世俗的人間情態,不僅裝飾著古樸雅緻的建築,也裝飾著今天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希望在接下來的技藝傳承中,那些歷經歲月風風雨雨的灰陶製品如它的本色一樣,永不褪色!

非遺傳承人展播

秦腔獠牙特技之孫立國

看點丨岷縣有一項土與火的藝術,是力與想象的結晶

孫立國,

張掖市高臺縣人。近年來,整理了兩個高臺秦腔獠牙絕技劇,培養了兩名秦腔獠牙特技的傳承人;同時,組織演出高臺秦腔獠牙絕技《麒麟山》等劇目多場,多次受到表彰。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高臺秦腔獠牙特技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