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自从搜索引擎诞生以来,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就开始用一次次的点击来重新塑造自我,从行为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甚至到神经网络的复杂度。我们搜索信息,也寻找知识,直接获得答案,也间接受到启发,还因为轻信而被上当,闹出笑话。


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我们是如此依赖搜索,因为使用这一功能已经如此便利。大规模的搜索行为背后,是人类的各种需求以及恐惧和焦虑。我们迫切地想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可是搜索引擎显然不能帮我们实现这一梦想,于是我们顺其自然地要回到最初的问题:搜索是为了什么?

最近读了一本讲能力建设的书,叫《搜索力》。它把搜索作为一种新的能力提出来,和判断力、学习力、决策力并列,声称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解决90%的难题。起初以为又是一本哗众取宠的书,可是读下来惊喜连连。

搜索是为了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

从搜索的方向来分,可以有向内搜索与向外搜索。向内,我们寻找渴望,连接自己的内心;向外,我们寻找资源,连接让我们生存与壮大的力量。

在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有以色列“小总统”之称的“扬基·马加里特(Yanki Margalit)演讲结束后,有一位大学生提问,说毕业后想创业,问扬基先生有没有推荐的方向或领域,扬基回答说:先找到你热爱的事。

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其实就是向内搜索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向外搜索的起点与归宿。在我看来,我们所热爱的事情,一定与我们的天赋密不可分,我们将据此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以此安身立命。

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教育专家朱永新博士在给《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一书写的序言中,提出“以能者为师,利用碰巧得到的天赋”的学习思维,这个观点就包括了向内发现天赋和向外寻访名师两个维度。说天赋是碰巧得到的,是因为天赋是上天的恩赐,我们当感恩;同时也说明发现天赋之难,即使出走半生,也未必能如少年般归来。

发现天赋这件事如此重要,要怎么实现?有人告诉我们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可是有时候我们的心是乱的,不知道想要什么。这时候就要去看世界,去体验,去尝试,去碰撞。

还记得那位写下“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女教师吗?她的“任性”是多少人的心声啊。2015年她提交辞职信之后不久即获批准,从供职了11年的学校离开,“便下郑州向四川”,去体验四川人的生活,因为那是她的未经之旅。

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这份勇气是我们所需要的。越早尝试更多的可能,我们越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就越可能在它的基础上筑起高楼。即使我们的天赋是别人的基本功,但我们仍有可能通过艰苦卓绝的刻意练习,达到我们自己人生的巅峰。

搜索是为了将一切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有一段时间,我专门跑去学了一门搜索课,这门课的讲师叫朱丹,她自己既是学霸,又是宝妈,还在企业里做高管,可谓“别人家的孩子”。课程内容是讲搜索的技法,也就是怎么把搜索这个动作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挖掘得更深、更宽、更广,精准和高效地找到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搜索方法论无疑是有用的,但是本书所谈的搜索显然远远超出了上述范畴。

相对而言,如果要找一份资料或一个关键数据,依靠的是关键词、VPN、搜索引擎等工具和搜索策略;但是要找人,尤其要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就复杂多了。书里提出了不少有效的策略,比如花大部分时间和有价值的人在一起,比如通过中间人去够大咖,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我自己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找选题、找作者、找读者是我的核心任务,不管哪一个,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从工作的角度来说,我和陌生人建立关系的重点,就在于发现对方的内容创造及传承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到重要的会议上去听演讲和报告,进而发现受欢迎的讲者。除此之外,还可以去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去分析各种榜单,等等。

发现了潜在的好选题或作者之后,第二步就是服务好他们,这一步就要靠专业了。今年正和岛发了一篇关于吴晓波的文章,主题是谈未来,从头读到尾,发现吴老师对于未来也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他提到了“化雪期”。常言说下雪不冷化雪寒,我们在未来一年甚至几年很可能会面临各种逆境,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给出的对策是专业制胜。取巧无门,红利不再,只能靠专业能力。我如果服务好了一个作者,就是打开了一扇门,这位作者就会转介绍与他能量级接近的朋友给我,因此我就可能“被动”地获得更大资源。

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在专业能力建设上,朱永新博士说的“以能者为师”本书也有呼应观点,即找行业内最优秀的人学习,而不是只盯着身边比自己强的人。这些人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跟他们学习,就要懂得变通。去在行APP约专家,或者去听这些人开的课、写的书,都是可行的办法。

有一次,我和首席故事官的创始人戚泽明一起吃饭,他谈到大学时看了大量演讲视频。因为对一个人感兴趣,就把他全部的演讲视频找来看,对于他的观点、性格、偏好等就有了较为全面、详细的了解,以至于后来见到这些演讲人时,他用来和对方拉近关系的话往往是“我看到您XXX的演讲视频”,这无疑是一种捷径,从有价值的内容到承载和创造价值的人,用“知我”甚至“懂我”来打通连接。

搜索的终极目的是认知升级

张五常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他在《思考的方法》一书中,讲过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杰克·赫舒拉发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讲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知识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学生时代的张五常是“贪婪”的,因为他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智慧——他想搜索到的是底层逻辑。

这样的人在企业界也有一位,就是傅盛,他现在是猎豹移动的CEO。早在3721跟着周鸿祎的时候,他第一次被指派做会议纪要,当天周老板讲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多不说,还很跳跃,整理这种会议纪要,傅盛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做完会议纪要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了,会议纪要交上去,周老板看了极为赞赏,直接把以后做会议纪要这件事包给了傅盛。

傅盛到底做了哪些事呢?他一是思考周老板讲话的逻辑,二是做了易读读用性的处理。把主要信息梳理出来,他花了大量时间来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傅盛又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底下又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人在看会议纪要时一目了然。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又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正文摘要,这样别人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用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这样的人不成功,天理难容。坚持这样做会议纪要久了,傅盛功力自然见长。几年之后,奇虎内部甚至有人认为,在公司内部只有两个人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其中一位就是傅盛。

当我们搜索时,我们是为了什么

张五常反复听课,傅盛雕琢会议纪要,本质上想获取的,正是更高级和更深入的认知。他们想搜索的,是一种认知升级能力。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只用键盘搜索易得可见的信息与知识,还要用头脑搜索它们背后的智慧。第一种搜索让我们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后一种搜索让我们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爱因斯坦曾说:“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这种周旋,对应的终极搜索目的,即更多地认知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你在两个层次上有所进益时,将获得“法喜”,跻身“无限的游戏”当中,超越此身的存在,惠及后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