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小詞典-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常態化疫情防控

在4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

疫情防控常態化,就是要因應國內外疫情新形勢,及時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應對舉措,把重點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上來,保持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態勢。內防反彈,要建立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嚴格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求。外防輸入,要加強口岸衛生檢疫,優化入境流程,落實入境人員集中隔離要求,快速精準識別和管控風險源、風險點,築牢嚴密防線。

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點了幾個地方:湖北省和武漢市,集中力量做好重症病例科學精準救治,及時做好出院患者隨訪和複查工作。還特別提到北京要繼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環鄂省份,也是湖北相繼解封后,中央更加關注的地區。一是要防,防的是病毒,加強信息溝通共享和防控措施協調;二是要通,做到人員流通,健康碼互認等方面要標準一致。

陸海口岸,目前境外輸入病例持續增長,這道關卡至關重要。除了落實集中隔離14天的要求,也要加大人員和物資的支持。

對於其他各地,更主要的是抓好無症狀感染者精準防控,堵住所有可能導致疫情反彈的漏洞,特別是社區管控,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工作人員回信中說道:社區仍然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重要防線,關鍵是要抓好新形勢下防控常態化工作。

(據《人民日報》和“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整理)

生物安全

2月1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特殊背景下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的正常生存、發展以及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侵害和損害的狀態──也可以說,生物安全是各種生物不受外來不利因素侵害和損害的狀態。其中,外來因素包括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如轉基因技術),外來有害生物的引進和擴散,對人類生產和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各種傳染病、害蟲、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和雜草等。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物安全是指防範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即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風險。廣義的生物安全還包括重大新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外來生物入侵、生物遺傳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的流失、實驗室生物安全、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恐怖襲擊、生物武器威脅等。

(據《光明日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