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小词典-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常态化疫情防控

在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疫情防控常态化,就是要因应国内外疫情新形势,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内防反弹,要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外防输入,要加强口岸卫生检疫,优化入境流程,落实入境人员集中隔离要求,快速精准识别和管控风险源、风险点,筑牢严密防线。

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点了几个地方:湖北省和武汉市,集中力量做好重症病例科学精准救治,及时做好出院患者随访和复查工作。还特别提到北京要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环鄂省份,也是湖北相继解封后,中央更加关注的地区。一是要防,防的是病毒,加强信息沟通共享和防控措施协调;二是要通,做到人员流通,健康码互认等方面要标准一致。

陆海口岸,目前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增长,这道关卡至关重要。除了落实集中隔离14天的要求,也要加大人员和物资的支持。

对于其他各地,更主要的是抓好无症状感染者精准防控,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特别是社区管控,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工作人员回信中说道:社区仍然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防线,关键是要抓好新形势下防控常态化工作。

(据《人民日报》和“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整理)

生物安全

2月1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的正常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侵害和损害的状态──也可以说,生物安全是各种生物不受外来不利因素侵害和损害的状态。其中,外来因素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外来有害生物的引进和扩散,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各种传染病、害虫、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和杂草等。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广义的生物安全还包括重大新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遗传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武器威胁等。

(据《光明日报》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