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比西方繪畫,中國古代文人畫感覺很少注重對光線的表現?

用戶61402406


據說東吳畫家曹不興為孫權畫屏風,誤落墨點,逐畫成蠅,孫權以為是真蒼蠅,舉手彈之。古希臘也有這樣的故事,兩畫家鬥法,一個畫的葡萄栩栩如生騙來了小鳥,另一個的畫被簾子遮住了,待要伸手去揭,才發現簾子是畫出來的。可見,在繪畫之初,東西方都是追求寫實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的繪畫一直在形似和神似之間求得平衡,西方人在寫實的道路上高歌猛進,直到被照相機的出現當頭棒喝。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逼真呢,除了準確的透視,當然是加入光線。有了光,就有了形狀色彩,從古希臘到印象派,西方畫家跟向日葵一樣追逐著光線。

其二,不要忘了西方除了有重現實重今生的希臘傳統之外,還有重精神重來世的希伯來傳統。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西方的中世紀,為了表示基督教和異教的不同,耶路撒冷和雅典的不同,那時的繪畫都是紙片人,沒有體積感但色彩明亮美麗,一點不像是來自“黑暗中的中世紀”人畫的東西。

在哥特教堂裡,光線不再是物理的存在,而是神性的象徵。巨大的玫瑰花窗就像一本聖經,擋風遮雨卻迎接陽光進入信徒心中。一個天主教聖人說過,光線穿過玻璃但無損傷它,就像上帝的福音進入瑪利亞的子宮卻沒有破壞她的童貞。

因此,中世紀的西方人雖不靠明暗塑形,卻將光抬高到形而上的地位。其三,文藝復興時,藝術家發現光影還可以渲染氣氛表達各種情緒。比如我們之所以認為蒙娜麗莎女士的微笑神秘,是因為達芬奇的“暈染法”,即物體從明到暗的過渡是持續的,像煙霧一樣,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無論將她放大多少倍,都幾乎看不到輪廓線。

光影可以傳遞出神秘,親切,寧靜,溫柔的感受,在第三幅畫中,瑪利亞懷中的嬰兒成了發光體,光線即是神聖的元素,也給畫面帶去平衡。牛頓發現了光譜,並認識到萬物之所以五光十色是由於對光不同的反射而致。

19世紀的巴比松派,印象派拋棄了光線的象徵意義而追求眼中所見的光,氣,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科學主義對光的理解。

如果說西畫以希臘圓雕為楷模,那我們的畫就是與書法相生相伴的,線條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畫家認為一根線就足以體現畫面的精神和物體的運動,就像老子用5000字就把宇宙古往今來都講完了,因此可能弱化了光影的作用。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說道,中國畫鏡是“靈的空間,……書境同畫境,並通與音的境界……諦視斯境,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靈想所獨闢,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逃離具體的時空,逃離這個陰晴圓缺不完美的世界,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如此“靈鏡”中,現實的光影便轉換成陰陽而存在,“墨之濃淡,凹深為陰,凸面為陽,畫石上白下黑,白者為陽,黑者為陰。”

文人畫是中國代表性的,也是門檻最高的畫種,陳望衡先生對文人畫的定義是1:其文化精神在於君子人格和隱士之風兼備。2:其風格是恣意灑脫。3:其工具是宣紙,水墨,毛筆。由此,文人畫的氣質是雅,逸,遠,韻,空,奇。

自水墨畫興起後,中國繪畫走向詩化,詩重意境,講究韻外之韻,詩尚虛,講究空靈深邃,畫本來是視覺的,實實在在的,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則將畫由實推向了虛,推向了空靈。

因此,對文人畫來講,畫面過於繁複,色彩過於輝煌,明暗過於強烈,所畫對象過於做實,都會損害詩意,少了詩意,就是“俗”,就是文人畫之大忌。另外我們的肖像中也不喜歡用陰影,認為西方人那樣的陰陽臉是不吉利的。

所以,耶穌會傳教士郎士寧在清朝宮廷裡畫畫時,小心翼翼地將光影帶入風景畫中,對於人物肖像畫中臉部基本上還是沒有明暗變化的。

(轉知乎)


雪青GMY


中國是表現藝術的定義我個人認同,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繪畫理念,我不完全認可,也就是認可是有前提的。形和神是互為表裡的,神是內在的東西,形是外在外表的東西,以形傳神的觀點,是古今中外文學藝術都認可的,包括國畫,既然如此,”不求形似求神似”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觀點是有應該質疑的地方。因為,表現內在的神要靠外在的形來表現的,形的不似(且不說完全象),神又怎麼傳?有人直罵是沒本事畫得象的藉口,對此我還真有點認同。

言歸正傳吧。國畫是表現藝術,用線條造型為主,所以不講光影情有可有,西畫是再現藝術,講光景是為更真實地再現對象原貌,也沒有錯,這都是因各自目標而釆用不同的表現技法!但就不能說國畫不講光影而用線條描繪對象就可以不求形似,白描畫就是典型用線造型的國畫畫種,它沒說不象的,古代近代在藥用植物‘辯認書中,都用白描畫的,你能說它不象,那是要人命的,它的象,是因為抓住了植物的典型特徵,能表現植物和別的植物特別是容易混淆植物的區別的特徵。所以,國畫觀念中的“不求形似求神似”,應該這麼界定,不求形似指的是畫的東西不一定和原物一模一樣,而是要求基本相似的前提下抓住對象的最本質的特徵,這本質特徵就是描畫的對象的神。古代文人畫富含哲理,值得推崇,但他們的畫功大多有問題也應該正視,不能迴避,更不能出現有人既想出名又不肯下苦功練畫,打著文人畫的旗號鈷名釣譽成為世風,這要不得!



曾銳教授


中國文人畫是寫意的,重氣象。

西方繪畫是寫實的,重形式。

中國文人畫就象中國的詩詞歌賦一樣,其最高審美是以形寫意,形以次,意為主,不見其形而存氣象。以整體氣象的震撼力抒發畫家心中的塊壘和胸臆,所以也就不注重在畫面中過多地描寫光影透視之細節。

而西方人的世界觀恰恰相反,他們在繪畫上特別注重細節,在光影明暗,透視遠近上百琢千雕,肆意刻畫,大有複製照片攝影之嫌,其漠視了寫意這個重要審美,所以,西方的畫是形式美,用形式美博得人們的藝術享受。

總之,中國文人畫是直抒胸臆、突出氣象意蘊,是寫出來的,更有靈魂。而西畫重在表面文章,缺失的也恰恰是沒有可供人們內心享受的意蘊。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等知識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