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丨信陽“新生代”茶農的自救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光遠 文 章繼軍 圖

復工復產丨信陽“新生代”茶農的自救


最美四月天,信陽品毛尖。穀雨將至,對於信陽數十萬茶農來說,春茶生產也將步入尾聲。

2020年,因疫情和天氣影響,春茶生產成本增加、產量減少,銷售更加困難。如何自救,成了眾多茶農面臨的嚴峻考驗。

現狀:春茶減產 銷售困難

4月14日下午,在位於011縣道邊的溮河區董家河鎮茶葉交易市場,近百名茶農、茶商在此交易鮮葉。因疫情防控需要,這裡被臨時圍了起來,留有兩個出入口。

當天,鮮葉交易主要以芽頭為主,每斤80元-100元。

“今年茶葉肯定減產,只是多少的問題,減產三成、五成都有可能!”多位茶農、茶商告訴記者,馬上到穀雨節氣,春茶再採三五天大多就結束了。

茶農們說,在2月份信陽疫情最嚴重時,大家最擔心採茶工能否順利上山。後來,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加上信陽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安撫了茶農的心。

因為疫情防控,人工成本增加了一大筆,好歹是把採茶工招過來了,沒想到又接連遇到壞天氣!”茶農們說,3月27日晚,氣溫驟降,溮河區的茶山上下了一場雪,影響了茶芽生長;4月初又遇強降溫,最高溫度不足10度。“芽頭冒得少,很多采茶工提前就走了。”

多個茶農告訴記者,出於疫情防控住宿的需要,很多茶農一開始就壓縮了採茶工的招收人數。“本來人數就少,又陸續提前走了很多,肯定是減產。”

對於這些茶農來說,有兩種選擇:要麼自己採鮮葉直接出售,要麼收購鮮葉加工,或多或少能增加部分收入。

多個茶農告訴記者,除了成本高、產量低,銷售難是讓茶農們更頭疼的問題。“擱在往年這時候,路上全是車,到處是外地茶商和旅客,你再看今年,都沒有啥車。”一位收鮮葉的陳姓茶農告訴記者。

自救:拓寬銷售渠道

最美人間四月天,溮河區董家河鎮塔兒灣村天雲組沐浴在春光裡,一片靜謐。

上午10點多,準備妥當炒茶設備,33歲的茶農王富翔從家裡趕往茶山。王富翔是典型的“茶三代”(祖父、父輩都是茶農),也是天雲組最年輕的專職茶農。作為從茶山走出來的青年,報著一顆帶領家鄉村民致富的夢想開始創業,2014年,他註冊成立河南茗芊茶葉有限公司,經營茶園一百多畝。

天雲山,山高林密,生態環境宜人,平均海拔700餘米,是信陽毛尖的核心產區之一,茶葉品質絕佳。與大多數引進的大白茶不同,山上的茶樹大多是上世紀80、90年代種植的當地品種,芽尖小,生長緩慢。

茶農們今年遭遇的困境,王富翔也同樣遇到了。

王富翔說,接採茶工的大巴車,當時要求入座率不能超50%,等於每人買了兩張票;加上提前購買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整個算下來,成本增加了近萬元。“疫情防控是大事,誰也沒辦法,幸虧各級黨委政府提前為茶農著想,及時對接,我們找的50多名採茶工才能順利到崗。”

茶葉基本靠天收。王富翔粗略算了算,因為惡劣天氣影響,他家的茶園今年減產了近一半。

今年,銷售渠道相對較廣的王富翔,同樣遇到了銷售困境。往年,茶商攜親朋好友自駕到他家裡,享茶山風光、品新茶、吃農家飯,幾乎每天都接待不過來,而今年,自駕遊的茶商少了一半。

“不能一味地坐等,得主動想辦法,得自救!”為解決銷售難題,王富翔除了一個個給老客戶打電話,還每天發朋友圈、抖音,為此,他還專門購買了一套專業相機和配套設備,拍攝茶山美景、炒茶流程,介紹信陽毛尖的相關知識。通過這種方式,他已做成了幾單生意。

謀長遠:建標準化廠房、讓茶葉可溯源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因種種原因,近年來,市場上對於“信陽毛尖純芽為最好”的觀念始終沒有改變,很大程度上“綁架”了廣大茶農、茶企,從採摘到炒制,不得不迎合市場。

2014年,中國知名茶經濟、茶產業與茶營銷專家歐陽道坤在接受東方今報記者採訪時,就痛批信陽毛尖的“芽”與“綠”,指出“真正頂級的信陽毛尖,是一芽一葉初展的明前茶”,如果不能把信陽毛尖的價值感拉回正確的軌道,信陽毛尖品牌將走向滅!

但6年過去了,依然如故。

一季春茶,是很多茶農一年的經濟來源,而收入並不高。王富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畝茶園,若天公作美,採摘、生產、銷售各環節都做得好,一季春茶,茶農收入在4萬元左右;做得差的,可能根本掙不到錢。

記者調查瞭解到,近年來,很多茶農堅持不下去,放手茶園另謀出路;年輕人情願外出務工,很少選擇子承父業回家經營茶園。

此外,另一個影響茶農銷售的問題逐漸顯現。記者從多名茶商處獲悉,茶葉作為農副產品,沒有生產許可和可追溯系統,越來越難進入大型專業茶葉市場。

和大多數茶農一樣,王富翔家的茶葉加工,也是家庭手工作坊,雖然註冊了自己的茶葉公司、購置了自動化炒茶設備,但依然缺少標準化的生產車間。家庭手工作坊沒有生產許可和可追溯系統,靠傳統的銷售渠道,不可能做大做強。

“建標準化廠房,聯合更多的茶農一起報團取暖,建立可追溯系統,拓寬銷售渠道,是未來茶葉經濟的主流趨勢,才能持續帶動更多茶農增收。”王富翔說。

新聞鏈接:

價值感“跑偏” 信陽毛尖“短視”遭痛批

原載2014年4月《東方今報》 記者 李光遠

一場持續一週的春雨,讓茶鄉信陽的人們苦不堪言:雨前茶沒有采完,採茶工閒置,茶葉減產,茶農收入降低……

“對於信陽毛尖來說,‘望天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信陽毛尖的價值感正在一步步走向死衚衕。”著名茶業專家歐陽道坤在接受今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芽”和“綠”並非信陽毛尖作為傳統名優茶的價值,“小渾淡”的特色,更是與信陽毛尖的精髓背道而馳。

“信陽毛尖的‘芽’和‘綠’,都是應該被痛批的!”歐陽道坤說,“如果不能把信陽毛尖的價值感拉回正確的軌道,信陽毛尖品牌將走向毀滅!”

【觀點】“小渾淡”不是信陽毛尖的正統

從春茶開採到穀雨之前,歐陽道坤前後到茶山上去了五趟,每去一次,他的心情便沉重一分。“每次喝到的毛尖,都是一種青草氣!”

他第一次去,是在明前茶剛開採不久。在溮河港一處茶葉合作社,他喝到了剛剛炒制完成的第一杯毛尖。“全是小芽頭,泡出來綠綠的,湯色很渾。”沖泡出來的顏色,讓這位茶專家皺起了眉頭。

他喝了一口,感覺不對味兒。“是很鮮爽,但茶味很淡,還有一種青草氣,入口不潤,回味不甘。”

前後五趟,他去不同的地方,喝到的都是這種茶。

“信陽毛尖的特色是什麼?”實在忍不住,他問一位茶農。“小渾淡,現在都追這個!”幾位茶農異口同聲的回答,讓歐陽道坤心裡發寒。

茶農口中的“小渾淡”是這樣定義的:小,全是小芽頭,不帶葉;渾,沖泡出來湯色渾濁;淡,入口茶味不濃、不厚。

“真正頂級的信陽毛尖,是一芽一葉初展的明前茶,什麼時候變成了只做芽頭?”歐陽道坤說,這種想象不僅存在於普通茶農中,眾多商家,包括一些信陽毛尖的龍頭企業,同樣在這樣做。“小混淡不是信陽毛尖的正統,‘芽’和‘綠’都該被痛批!”

【痛批“芽”】

任何一種品牌的提升,都有其價值決定。

“信陽毛尖應該在核心地域和傳統工藝上提升價值感,但我們嚴重跑偏了,茶農和茶企為了樹品牌,就開始打‘芽頭’的牌子。”常年研究茶,尤其是信陽毛尖,歐陽道坤對此瞭如指掌。

不知從何時開始,頂級信陽毛尖就是純芽頭的聲音,成為判定信陽毛尖好壞的標尺。“一斤毛尖8萬個芽頭”、“芽頭越小越多越值錢”這樣的宣傳,有營銷的需要,更有大環境的推波助瀾。

信陽毛尖作為綠茶,本身講究外形好看,而社會風氣、審美觀念的表象化,驅使信陽毛尖一步步向做“芽頭”的軌道上靠攏。

“加上一些所謂的成功案例的影響,更堅定了信陽毛尖做芽頭。”歐陽道坤告訴記者,金駿眉用芽頭做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從宏觀和長遠來看,給傳統的茶行業帶來了破壞。

“做芽頭,不利於茶農增收。”歐陽道坤分析,用芽頭做茶,成本高,茶葉的利用率低。“信陽毛尖明前茶的週期非常短,人工採茶,一天採不了一斤芽頭,過了期限不再採摘,茶葉就白白地浪費掉了。”

“做芽頭,對消費者沒好處。”歐陽道坤說,“純芽頭除了鮮爽度高,以及所謂的‘好看’之外,沒有其他的好處。”相比於一芽一葉初展,芽頭口味太淡,沖泡兩三次就沒有了茶味兒;加上生長週期太短,茶多酚含量少,微量元素含量低,營養價值缺乏。“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花高價錢,沒有喝到傳統意義上的正宗信陽毛尖。”

從長遠來看,單一的做“芽頭”,對於信陽毛尖茶產業的運行,有著致命的打擊。“傳統意義上的名優茶丟了,芽頭本身的價值感並不大,長此發展,就是死衚衕。”

【痛批“綠”】

在歐陽道坤看來,相較於“芽頭”,信陽毛尖所謂的“綠”更是害人害己。

“傳統意義上的信陽毛尖,泡出來的湯色是淡綠泛黃的,現在做出來的,一味追求綠,喝了有害無益!”歐陽道坤通過研究和調查,找到了信陽毛尖變“綠”的根源,用他的話說,是“核心工藝缺了一把‘火’”。

據他分析,為了增加茶葉的色和形,在高溫炒制時,“殺青”不透,此其一;傳統的“理條”工藝需要高溫快做,現在都是低溫慢做,此其二;“焙火”(又稱烘焙)時間段,溫度低,此其三。

“這三道工序都與火有關,但都是火力不夠,水分含量高。”歐陽道坤說,“殺青”不透,導致沖泡出的顏色變綠,並帶有一股草青氣,全沒了信陽毛尖的香氣;“理條”低溫慢做,導致毛尖的表層被破壞,泡出來變“渾”;“焙火”時間段,導致信陽毛尖常溫下難以保存、怕開水。

“這樣的毛尖泡出來的水,喝了不但無益,還有損消化道,長期喝,對身體危害更大。”歐陽道坤說,出現這樣的情況,直接原因是茶葉成本提高,部分茶農、茶商為了追求更利潤,不得不為;而根源在於,信陽毛尖加工、生產、銷售過於分散,整個行業難以監管和把控。“這樣做更賺錢,別人都這樣做,我為什麼不能做?只管眼前的利益,不顧大局和長遠。”

【出路】政府組織,龍頭企業帶頭改

信陽毛尖是信陽的一個重要產業,茶園超過200萬畝,從業人口達百萬,影響深廣。“所以痛批它,是因為對它有感情,不願毛尖的路越走越窄。”作為在信陽生活了幾十年的茶業專家來說,歐陽道坤對信陽毛尖的現狀非常著急,“現在正在走彎路,希望能把它拉回到正途上來。”

作為歷史名優茶和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的名氣不是炒作出來的,是自身的魅力所在。“傳統的信陽毛尖是被廣泛認同的,我們要珍惜,要保護,更要傳承。等到消費者對你放棄了,再恢復市場信心就太難了。”

“同樣是綠茶,西湖龍井、碧螺春、蒙頂甘露、廬山雲霧,都不存在難儲藏、怕開水這樣的問題,在這方面,信陽毛尖要學習人家的長處。”歐陽道坤說,他常年在外參加茶事活動,看的多,聽的多,思考的也多,“說句難聽的,信陽毛尖再不改變,遲早要完蛋!”

對於信陽毛尖出現的“芽”和“綠”的問題,歐陽道坤也給出瞭解決的方案。“首先在宣傳上,要回歸傳統的導向,擴大對信陽毛尖知識的宣傳普及;消費意見領袖要帶頭引導;龍頭企業,比如龍潭和文新,有責任去引領,去踐行。”歐陽道坤最後說,“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去組織,這個責無旁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