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南風窗的《涉嫌性侵末成年女兒三年,揭開這位總裁父親的“畫皮”》,沒細看,不敢。可又忍不住手指劃劃劃,快速劃到最後。

點進去,讓人頭皮發麻的驚悚,還有噁心,但未能迅速跳出來,其實就是想看一個惡有惡報的結局求安慰。

然而,沒有!

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這種驚悚和噁心一直惴惴於心口,每天只到一刷到“鮑毓明”“養女”“性侵”的字眼,還是忍不住點進去,還要刷到最後,只為找到那個扶弱懲惡的結果。

在這個媒體喧囂、言論自由的時代,不斷曝光的社會陰暗面一次一次地刷新著善良大眾的視聽底線。

從自殺的林奕含到韓國的N號房,從自殺的北大包麗到高管性侵養女事件,大眾被撞擊的認知還未走出陰影,又來一波道德底線的挑戰。

做為女人,做為母親,靜悄悄地瑟瑟發抖之後,除了思考,還能做什麼?

1、當孩子遇到問題,先向誰求助?

還是孩子的李星星,遇到問題,第一個求助的 是網絡。

血已經止住了,但李星星的下體一直疼痛。她安靜了好些天,鮑某明終於把手機還給她。

2016年初,剛滿14歲的李星星拿到手機,在百度上查詢“下體疼痛的原因”,彈出一個醫生診療的對話框,看頭像是一位“醫生奶奶”。李星星告訴醫生髮痛的起因。 

“你被強暴了。”  

這是李星星人生第一次直面這句話。  

她想了一會兒,是什麼意思,然後聽從“醫生奶奶”的指導,報警了。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巨痛,流血,暈厥、恐懼,無論身體還是心理承受不能承受之重時,沒有逃跑,沒有反抗,甚至沒有委屈,更沒有想到逃出去找血緣最親的人——媽媽。

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摔倒了,都知道委屈,知道哭著找媽媽,是什麼讓孩子在後來遇到困難的時候閉緊了向親人求助的嘴?

是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否定,是媽媽或爸爸對孩子感覺的否定!無奈的是,很多時候這種否定幾乎是不被發現和覺察的,是在愛和教導的掩飾下給予和灌輸的。

李星星在那麼難受的時候,沒有想到逃出去找媽媽,或許她的意識裡,自己難受不難受不重要,重要的是媽媽給她找了一個“好人家”“好爸爸;,她自己的感覺不重要,媽媽用這種方式對她的好才重要。

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幼年被性侵,最終難御其辱而自殺的年輕作家林奕含,在她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這樣描述她理解的人生之愛:

想了這幾天,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

我不能只喜歡老師,

我要愛上他。

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

也或許,李星星做為一個孩子,一個從小在偏遠地區長大的孩子,她什麼也想不到。也許,在被領養之前,母親給她的親子溝通是一片空白。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沒有被尊重、沒有被“看見”的孩子,永遠覺得自己不重要,永遠在觀察別人的臉色,永遠在努力聽別人的話。

在別人的要求和評價中,尋求自己微弱的存在,並蔚此求得精神上的苟且生存。

弗洛伊德認為性和攻擊性是人類兩大驅動力,先不論弗老先生的“性”是泛性論,我們能知道的是:社會只要有兩性存在,就會有因性而陰暗的那一面。

做為女人,做為一個普通母親,拯救不了世界,扭轉不動社會,扼殺不了人性俱來的陰險邪惡。我們能做什麼?

尊重我們的孩子,“看見”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她自己的感覺才是第一重要。

至少,也要讓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有委屈的能力。


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2、孩子的SOS,你聽懂了嗎?

家境優渥的美女+才女林奕含,在自己出版的長篇小話《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有這樣一段話:

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種天真的口吻對媽媽說:“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

“誰?”

“不認識”

“這麼小年紀就這麼騷。” 思琪不說話了,她一瞬間決定從此一輩子不說話了。

如果說李星星出身貧困,星星母親自身的認知水平還足以教育到星星更廣泛的認識社會,更好的保護自己,那麼林母有著比星媽更好條件去保護好女兒。

林母的女兒試著求助了,只是求助之後“一瞬間決定從此一輩子不說話了”。

面對生命的殘酷沒有如果,可香消玉碎的如此痛惜,還是忍不住臆想種種如果來安撫幾乎被窒息的心。

如果林母能在林奕含說出這個和老師在一起的“不認識”的同學時,不去評判,不指責,而是去問一問女兒的看法和感受,也許少年天成的林奕含將會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作家。

親子溝通,影響孩子一生的溝通,能救孩子生命於水火的溝通。

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其實就是寫的林奕含本人被性侵後的心路歷程,房思琪其實不止一次的向媽媽求助:

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

“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林奕含沒有像李星星那樣,根本想不到去找媽媽求助,而是悄悄的求助於網絡。林奕含努力了,無助的時候向媽媽發出了SOS,媽媽不懂怎麼和孩子溝通,失去了最佳療傷機會。

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可是孩子的求助為什麼這麼隱秘委婉?

這是一個敲黑板的重點:在家庭中,孩子總愛兜圈子說話,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在用兜圈子的方式來試探父母。

為什麼試探?

因為孩子在親子關係中,沒有安全感,說話就要小心翼翼;因為孩子真的說出心裡話,沒什麼好果子吃:反正總是自己不對,反正自己總是被教育、被批評、被指正、甚至被指責的那一個。

親子溝通中,長期對孩子說教、指導,總給孩子“正確”的路子,從來不真正體會孩子的感覺、感受,孩子開始還對父母殘存希望,屢次試探,屢次被“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定義指責之後,孩子疲憊了,就是房思琪的“一瞬間決定從此一輩子不說話了”。

親子溝通,無關乎貧富貴賤,為了孩子,請每個父母把其當做人生必修專業課。

林奕含自殺後,林母賴嘉芳女士說:請大家記得林奕含的遺願:“是預防,是不要再有第二個房思琪。”

3、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新冠疫情已經讓這個春天很壓抑了,又隨著傳來了N號房、鮑毓明、包麗這些挑戰大眾承受底線的消息。

世界如此黑暗,你,還好嗎?

羅斯福夫人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你,除非你同意。

我跟隨學習的一位得道開悟大師——曼珠師父,也一直在說:“沒有人要害你!”

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可是,魔鬼明明就飄蕩在人間。

魔鬼一直在,殺不死魔鬼,我們也要生存,怎麼辦?

我小時候的農村,還很落後,有一天,一個十來歲的女孩被鄰居在茅房強姦,孩子的奶奶知道後,驚恐的說:趕快把這丫頭掐死吧!

……。

強姦犯是魔鬼,孩子奶奶比魔鬼更可怕。

孩子投奔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很不易,我們就不要做比魔鬼還可怕的父母了。

我們殺不死魔鬼,就保護好孩子,並教給孩子保護好自己的本領。

這個本領,不是什麼降妖除魔的利器和武功,而是父母的心理學習和成長。

李星星的媽媽,一片苦心,想為星星消災免難讓星星走上人生坦途,當遇到鮑毓明的時候,也有過懷疑和擔心:一個男人?四十多歲,單身?

星媽的疑慮,就好像上帝派下來的方舟,抓住了,是一條通往永生的路。

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星媽放棄了上帝的救援,或許就是人性中的貪吧?

無論什麼原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在人生的重要抉擇關頭,選擇了向外求,而不是向內看。

高管鮑某明性侵養女案|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星媽一心想著讓孩子飛黃騰達,卻忽略了自己內心那個真實的感受,跟著鮑某一起騙自己的心。不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也不細品自己的感覺,可能還用種種為女兒好的理由否定自己的疑慮。

向內放過一個閃念,向外追求一個貪念,葬送了孩子的一輩子。

星媽為了追求物質生活,背叛了自己的內心;

林母為了讓孩子遵守的女性道德,放棄了孩子的內心;

想掐死自己孫女的農村老太,為了名聲心生歹念。

其實,免於魔爪,不是怎麼和魔鬼鬥爭,只是守住我們自己的內心,尊重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

然後,再學會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讓孩子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讓他完成自我構建,找到幸福感、價值感和自己內在的力量。

巴菲特說: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教誨來自於父親,這個教誨是——尊重你自己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