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注: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作者:閻鏡予,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星河產業集團常務副總裁,星河資本合夥人。曾任職於深圳市發改委,曾在我公眾號撰文《深港合作:破局香港,破題先行示範區》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圖/深圳特區報

4月14日,深圳市在政府新聞發佈廳舉辦“深圳光明科學城新聞發佈會”,揭開了籌劃已久的光明科學城大幕。會上,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區長劉勝、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就有關規劃問題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人馬均是產業口出身:王宏彬在2015年至2017年任深圳市發改委主任、劉勝在2017年至2018年任深圳市經信委主任,且兩人在光明科學城規劃之初,相繼從工作時間並不算太長的市直產業主管部門直接調至光明區,著實讓人感嘆深圳市對光明科學城的重視。

此次光明科學城的“無中生有”(曾堅朋語),從市政府的角度看,是對“雙區”和“雙中心”建設的有力支撐(“雙區”是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中心”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發佈會內容很豐富,曾主任對規劃進行的總結,讓人耳目一新,記憶深刻。曾主任將《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新”,筆者試圖沿著曾主任的思路,在亮點中找到跟以往其他規劃不一樣的說法,並開展解讀和建議。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圖/深圳夢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科技研發為主題的片區,在全國並不少見,但大多數以引進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研究院為主。就深圳本身來看,龍崗主要依託大學、南山主要依託企業。

光明科學城重點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確實有別於過去深圳的科研依託力量,符合“無中生有”的提法。應該說,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動力就來源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王宏彬書記將其稱為“牛鼻子”。目前已經落地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個首批的大科學裝置設施,先進表徵綜合粒子設施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前期工作,材料基因組、精準醫學影像設施等抓緊推動具體建設事宜。

對於深圳引進重大基礎設施的能力,筆者絕不懷疑,畢竟深圳有國家佈局優勢、產業基礎優勢、政府財力優勢、國際對接優勢、創新文化優勢、人才結構優勢等等。

但從過去的案例看,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到產業化,實際上還存在著一個斷裂帶,轉化成功率並不高。“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產業化”,才是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鏈條。

以合肥為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擁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但多年以來,合肥幾乎沒有發展出相關研究領域的優秀企業。究其原因,主要兩點:一是基礎科學本身就是前沿科學,其作用是探索擴展科學邊界,而不是對既有理論知識深挖應用潛能;二是對於應用科學來說,大型基礎科學裝置往往是低頻應用,需要時從全球各地飛來排隊做實驗,做完實驗又回到各自所在地深入研究,在空間區域上,並不存在毗鄰發展的必要。

因此,筆者建議,除了基礎科研設施之外,要實現真正的產業轉化,還必須重視應用科研團隊的引入,彌補鴻溝、完整鏈條。應用科研團隊,既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也包括企業科研團隊,從全大灣區來看已經具有優勢。因此,在光明科學城的運營思路上,要具備全局觀,將輻射能力放在大區域,整合光明科學城的基礎設施和大區域的應用研究,事半功倍,對於產值稅收等區域性經濟考核指標,應該有所突破創新,要看輻射能力,而不是僅看註冊地這種區域劃分。很高興,在本段最後,還提出了加強“共享水平”的說法,“只管建不管用”的年代過去了,“自己建自己用”的年代也過去了。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圖/深圳夢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為了驗證“科研經濟”是不是一個新的提法,筆者專門進行了查詢。果然,此前尚無。

科研經濟,應該是相對於產業經濟而言。產業經濟的主體是企業,載體是產品,市場是終端消費者。對比來看,科研經濟的主體應該是科研工作者、尚未成為企業,載體應該是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市場應該是購買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的人和企業。

過去的產業園,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光明科學城提出的“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更像是一個集中的、有體系的、規模化的、服務具有針對性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過去這樣的基地有沒有?有,一般在大學和科技機構的科技處、成果轉化處、知識產權處。而光明科學城提出的,則更像是要組織一個專業的團隊,將上面體系內分散的各種“處”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服務平臺,平臺的落地就是園區。

這讓筆者聯想到今年1月成立的中國高校創投研究院。

高校應該是科研經濟最有挖掘潛力的地方,但相比於美國等科技成果轉化率領先的國家,我國還較為落後。以前,科研經濟的轉化責任,落實在科研主體——高校院所自身之上,但由於高校院所的主營業務不是也不應該是產業轉化,所以沉澱了較多的科技資產有待挖掘。

於是,教育部另闢蹊徑,將科研經濟的轉化主體從高校端,轉移到創投端,用市場和資本來主動挖掘科研寶庫,變被動為主動。今年1月,在教育部的見證下,中國高校創投聯盟正式成立,並且成立中國高校創投研究院,其發起股東包括前海母基金、星河資本、東方富海、清科、基石資本、同創偉業等中國一線創投機構。

中國高校創投研究院的成立,和光明科學城提出的“科研經濟新型產業園”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科研資產為標的,以市場主體為抓手,不過前者強調資本,後者強調空間,若能兩者結合,可能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基地+基金”新型產業園模式。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圖/新浪網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幾乎所有的規劃,都會講到人才吸引問題。畢竟,人才是落實規劃的最重要因素。

光明科學城的具體手段上,提出了“柔性引才”,這和過去的“剛性引才”形成了鮮明對比。“剛性引才”,強調是人才的歸屬,人必須來深圳,人必須全職,人必須把組織關係調入等等,即求所用,也求所有。事實上,這有違人才網絡化趨勢,去中心,可能即將成為高端人才的組織形式。

而“柔性引才”,也不是深圳首次。在深圳的鵬城實驗室,就建立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制度——雙聘制,即被原單位聘用,也可被鵬城實驗室聘用,即可以領原單位工資,還可以領鵬城實驗室工資。這樣的大胸懷、大格局,成為了鵬城實驗室招攬人才、快速發展的法寶之一。

深圳之所以成為深圳,還是在於開發,在於不拘格局,在於對人和事的本質尊重。

較為遺憾的是,在人才引進層面,筆者沒有看到更多地關於對國際化人才引進的目標和服務配套措施。“雙區”建設,大灣區,不是廣東省的大灣區,是中國的大灣區,更應該是全球化的大灣區;先行示範區,是中國的先行示範區,但更應該是代表中國去參與國際競爭的示範區。所以,國際化,才應該是雙區建設成本的關鍵。資源要素在國內聚集或者轉移,都不是雙區建設的成功,只有國際化的資源和要素在深圳、在大灣區集聚,才能真正算不辱使命。

因此,筆者建議,既然光明科學城是雙區建設的重要舉措,就應該在全球領先的科研基礎設施之上,更加註重對國際性人才的引入,提供國際化人才必要的有突破性的服務舉措和便利,具體舉措,其實各種研究很多,需要突破的政策障礙也很多,只是看有多少的魄力去做而已。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圖/新浪網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科研管理層面,一直以來詬病不少。

過去的科研經費管理,更多是向物傾斜,而不是關注科研主體——人。向科研工作者多發一點錢,就像給個人輸送了多少利益,國有資產存在多少流失似的。放開,改革,有沒有輸送利益的嫌疑,有,但不能因噎廢食,而因加強監管,提高違法成本。

人才評價機制,在疫情背景下,也一度成為熱門話題,甚至引發科技部下發通知,要求各有關單位及其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這客觀反映了我國現有人才評價體系唯論文論的嚴重弊病。人才,哪怕就是科研人才,也可以分為三類:教學型人才、科研型人才、創業型人才。每種類型的人才如果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應該得到應有的評價。

因此,光明科學城的規劃,細節到了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思考,真的是非常深入,可以說不是一個常規的片區規劃,是一個真正關注如何突破制度限制,如何找到關鍵突破口,如何為中國下一步發展找到答案的規劃。粗中有細,讚賞有加。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圖/新浪網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產城融合這一段,筆者翻來覆去的看,也沒有看到更多的新東西。對於光明科學城來說,在空間佈局上,除了青山綠水、交通組織、教育醫院配套、產業用房保障之外,有沒有需要針對性研究的東西?

在此,筆者想提幾個問題:光明科學城的產業空間,是以研發辦公的類寫字樓業態為主,還是以高端製造的工業上樓為主?

如果是前者,在深圳類寫字樓業態供大於求的局面下,光明科學城的空間定位有什麼不同,是和其他區域同質化競爭,還是差異化競爭,如果是差異化,差異在哪裡?如何避免一個規劃,又新增大量供應量,讓本來就已經30%左右空置率的市場雪上加霜?

如果是後者,製造業佈局在大型基礎科研設施周邊是否合適?用地的經濟性是否能體現?一條馬路之隔就是東莞,如何和用工成本、用地成本都相對較低的東莞進行競爭?

上述問題,我想都是光明科學城的建設中必須要考慮的。

筆者眼中的光明科學城,絕對不是高樓林立的CBD,應當是城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離紅塵不遠,離自然很近”的科學樂園。但為此,所需要承擔的,是高昂的拆遷成本,相對低的土地出讓收入,中間形成的財政缺口,深圳、光明,準備好了嗎?

  • 鵬城政事 | 深圳市委書記重磅解讀!2020深圳發展的方向和重心定了!

  • 深圳宣佈“新基建”!將全面掀起開發建設熱潮!超萬億政府投資項目計劃來了

  • 鵬城政事 | 重磅!深圳宣佈在深莞邊界開建兩所大學!190平方公里科學城將徹底打通!

  • 人口1000萬的深圳用黑科技抗疫成功:這就是中國城市未來的樣子!

  • 中央最高指示:內部講話全文首次公佈!深圳最新部署來了!超級工程將全面復工

  • 深圳“懸賞”新冠肺炎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可獲億元級獎勵!

  • 《光明日報》頭版:超大城市應急治理的“深圳探索”

  • 鵬城政事 | 深圳宣佈緊急立法!22條,事關超1200萬人、200多萬企業的重大決定來了

  • 重磅!廣東就疫情防控作出特別決定

  • 2020深圳55個機會來了!

  • 一圖讀懂 | 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

  •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

  • 鵬城政事 | 激動!深圳一天內啟動3個重大項目!全球領先、國際頂尖的醫療中心來了!

  • 深圳,好在哪裡?

  • 鵬城政事 | 深圳再引進一所大學!超5萬校友已到,與深圳2.1萬億產業發展高度契合!

  • 市委書記化身“招商專員”!深圳全球招商,這些產業將再次爆發

  • 新華社:大破大立,深圳強攻科研體制“市場化”改革(系列一)

  • 新華社:開創科研管理新範式,裂變創新驅動強能量(系列二)

  • 新華社:歡迎奇思妙想,深圳打造顛覆性技術策源地(系列三)

  • 新華社:扶上馬送一程,深圳讓新經濟跑出加速度(系列四)

  • 新華社:深圳打造創新母體,向“全球智慧孵化器”奮進(系列五)

  • 新華社:深圳打造“高顏值”城市,環境也是生產力(系列六)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專家解讀 | 閻鏡予:對“光明科學城”的進一步解讀和有關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