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韓”連署剛過,民進黨已盡顯禿鷹本色

臺媒最新消息:高雄市長韓國瑜為反制“罷韓”聯署,日前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17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駁回這一聲請。另一方面,臺“中選會”在17日當天舉行會議,審查通過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宣告該案成立,並決議於6月6日舉行投票。“罷韓”案投票已無懸念,有臺媒指出,民進黨派系已瞄準補選之戰。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只剩下一群人還在“搞政治”,就是高雄市的“罷韓”仍如火如荼推動。兩年多前失去高雄政權的民進黨,表面上看來施政一切以“防疫優先”,實則磨刀霍霍,瞄準高雄的罷免和補選之戰,甚至佈局到2026以後,要搶食權力大餅,可謂盡顯禿鷹本色。

圖片

“罷韓團體”號稱是“民間人士”發起,其實是以親綠乃至前陳菊市府團隊成員為主體。對於是否要以政黨立場介入“罷韓”,近日民進黨兩位高雄市黨部主委參選人說法迥異。市議員高閔琳稱“反對任何政黨介入”,“立委”趙天麟則說“民進黨要站第一線”;前者被歸為“菊系”,後者則被歸為“海派”的“海國會”或前“謝系”,隱現派系之爭。

趙天麟宣稱,若是高雄市長選舉,他會極力爭取;若是補選,則會支持陳其邁。這一表態,代表民進黨“大團結”了嗎?其實不然。原因是,一旦“罷韓”過關需要補選,當選者的兩年任期亦視為一任,就算連任,一共只能當六年市長。如果等下屆再選,加上連任則可以連當八年。因為精心算計,民進黨才上演“孔融讓梨”戲碼。

圖片

趙天麟、陳其邁 資料圖

早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時,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即呈現“菊系”與“非菊系”之爭。當時由陳其邁出線,主要與“海派”對“菊系”的不滿有關,致使劉世芳鎩羽。今年大選之後,趙天麟也從“謝系”轉換為“海國會”。說穿了,從“罷免”到補選,再到2022、甚至到2026,整套操作呈現了民進黨“媒體派系”——“海派”的政治精算。

當初韓國瑜之所以崛起,主要就是民進黨在高雄長期執政只知壟斷資源,卻讓經濟凋敝、百業蕭條。從早期的謝長廷到後來的陳菊市長,民進黨把高雄視為禁臠,“躺著選都能贏”,前年黨內初選也被形容為“頭過身就過”。選戰期間,民進黨派系合縱及掣肘的紛爭不斷,招致民眾反感,最終丟掉高雄政權。

圖片

而今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到終點,民進黨一方面暗中操作“罷韓”,一方面又開始以“黨內合作”之名,行權力分贓之實。從縣市的明爭暗鬥,到當局不斷炒作陳其邁的“防疫功勞”,為其市長補選鋪路。可以看出,民進黨念茲在茲的始終是政黨、派系及個人的政治利益,“防疫”只是用來遮掩權鬥、分贓和自誇的工具罷了。

“罷韓”的暗流明湧,歸根究底,韓國瑜在當選市長後不到半年就投入大選,他個人難辭其咎。無論他當初有多少正當理由,現在也只能努力拼市政、拼防疫,爭取市民認同。也因此,他對“罷韓”行動採取低調戰略,僅針對“罷韓”聯署“偷跑”訴諸法律途徑,提起行政訴訟。

但“罷韓”既已成案,無論政治人如何操弄,要不要支持“罷韓”,或者要不要投票,還是應該回歸到罷免案的本質。第一,韓國瑜是否是適任的市長?這一年多來,是不是有令人滿意的施政成績單?尤其在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中,在“罷韓”的強烈政治干擾下,韓國瑜與其團隊的防疫表現又是如何?

圖片

第二,如果罷免成功,便需舉行市長補選。一旦補選,由另一個市長執政,是不是會做得更好?更直接地說,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民進黨人。問題是,在丟掉政權的一年多,民進黨仍把高雄當成自己的囊中物,汲汲營營於權力分配,又做出什麼檢討或積極貢獻?當初高雄人討厭的那個民進黨,真的消失了嗎?民進黨真的得到教訓了嗎?

“罷韓”起於臺灣大選的政治操作,選舉結束,“罷韓”繼續拖棚;但最後的結果,仍掌握在市民手上。除了低調以對,韓國瑜必須努力證明,市民選他當市長仍是正確的。而民進黨除了操作“討厭韓國瑜”,也必須證明自己是“合格的替代品”,否則只是展現禿鷹面孔,能贏回民眾的心嗎?

本文摘自臺灣《聯合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