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兄妹, 姓氏卻不同

我整理老照片時,發現一幅55年前的全家福,這勾起了我深深的回憶。


我家七兄妹, 姓氏卻不同

1960年春節,父母帶著5個哥哥和我,踏著厚厚的積雪,步行來到2.5公里外的石家莊井陘礦區橫澗鎮照相館。當時我7歲,走在雪上直摔跟頭,幾個哥哥輪流揹著我走到照相館。照片洗出來後,看照片照得不錯,又加洗了幾張,我爸還讚揚了那位攝影師一番。可還是留有一大遺憾:照片上沒有我的姐姐。因為那天雪大,姐姐住得遠,那時交通、通信都不便,所以沒有通知到我姐姐。照片上的一家人,卻有兩個姓氏,這裡面說來話長。


一家兩姓氏

我家原籍河北靈壽縣,家中人丁興旺,足有近百人,分別住在靈壽、井陘、石家莊和北京。

說起來難以置信,近百年來,我們家有個公開的秘密:我爺爺姓韓,我父親姓侯,我大哥和二哥姓韓,姐、三哥、四哥、五哥和我姓侯。還有,我大哥、二哥的兒女們都姓韓,三哥、四哥、五哥和我的兒女們都姓侯。一家人兩個姓,既不是同父異母,也不是同母異父。


歷史原因造成

我8歲入學,識字後發現家中的姓氏不一致。我曾好奇地問過父母和哥哥姐姐們,他們都說,小孩子別多事。後來,我讀初中了,老師佈置作業,讓每一位學生寫一篇家史。我向時任教師的大哥請教,問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的情況。大哥坐下來耐心地講給我聽。為了準確,他還非常認真地為我寫了一個家史提綱,大約有1000字。

我問大哥,能把咱家兩姓的原因跟我講講嗎?大哥笑了,說:“原先不願給你講,是因你年歲小聽不懂,也理解不了農村習俗。”

原來我的爺爺叫韓老俊,由於家中生活貧困,年輕時給一家姓侯的老兩口當繼子(農村叫頂門),改名侯老俊。把侯氏老兩口伺候到百年後,爺爺又回到原籍,重叫韓老俊。為了繼承侯氏老兩口的香火,爺爺讓我的父親姓侯。大哥和二哥是在靈壽縣出生的,跟了爺爺的姓,姓韓。後來,父親離開原籍到井陘打工,在井陘出生的姐姐、三哥、四哥、五哥和我都姓侯。聽完大哥的話,我似懂非懂。


兩姓不便

我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後,才真正理解了大哥的話:我們姐弟七人是同胞,兩姓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家裡人都明白原因,一家人始終親密無間,但局外人卻很難理解。我二哥姓韓,四哥姓侯,1970年時兩人同在一家煤礦工作。兩人經常在單位相遇,見面時四哥就理所當然叫二哥,周邊人問:“是什麼哥呀?”四哥答:“親哥。”“人家姓韓,你姓侯,怎麼成了親哥啦?”一句話又講不明其中原因,於是二哥、四哥便一起圓場,把話題引往別處,十分尷尬。

1975年,我回靈壽探望大哥大嫂,在大門口有人問我,你是韓福全的六弟吧?我說是,那人好奇地問我:“那你怎麼姓侯呢?”原來那人眼尖,看見我手裡拿著的書上寫著我的姓名。我一句話講不明白,大哥在院子裡聽見說話聲,連忙跑出大門解圍,把話題岔開。

這是小事,大事更麻煩。像工作中填表,社會關係一欄,照實填不行,姓氏不符,不填又不對。兩姓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親情不懼兩姓

我們姐弟七人平時天各一方,只有春節時才能團聚在父母跟前。記得1973年春節,大家圍坐在炕上,想把兩姓統一起來。發言時,韓方的理由是:咱家本來姓韓,現在就應該姓韓。侯方理由是:咱爸姓侯幾十年了,應該姓侯。父親面對討論不知說什麼好,只是低頭一言不發。母親大度地說:“姓嘛也是一家人,沒必要爭來爭去。”

最後大家一致決定面對現實:戶籍上的姓氏好改,生活中的姓氏難改,改姓涉及每個人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兒女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隨著時間流逝,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相繼故去,大哥年已八旬,姐姐和二哥也七十有餘,家中排行最小的我也62歲了。加上各自生活環境的變遷,一家兩姓已經很少影響我們了。看著那張珍貴的合影照片,我常常沉思:有親情,何懼兩姓呢?

文/侯福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