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南宮奪門之變”為什麼會如此順利的進行並且成功呢?

子不語同學


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陪同下,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結果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大力抗擊瓦剌也先的入侵,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1450年,明帝國與瓦剌和解,朱祁鎮被釋放回國。1457年,朱祁玉病危,宦官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貞發動政變復辟,朱祁鎮上臺,史稱“奪門之變”。朱祁鎮因自己的莽撞無能失去帝位,到重回帝王寶座,歷時八年。朱祁鎮雖在軍事方面能力有限,但在帝王權術上不糊塗、有手段。

之所以成功復辟,原因有三:

一是朱祁鎮韜光養晦,暗通款曲。他把失敗被俘的責任歸於王振等人,檢討自己誤聽讒言,表示要安分守己,不貪戀權力,在麻痺于謙一派的同時,積極與曹吉祥、徐有貞等舊臣聯絡,積蓄力量。

二是搶抓時機,行動果斷。朱祁鈺一病不起,後繼無人。于謙、王文等人正為政權交接忙得焦頭爛額,無暇他顧。曹吉祥、徐有貞集合私人武裝,於黎明時分,奪取宮門,升殿復位。朱祁鈺病中一驚而逝,文武大臣只好接受這個現實。

三是抓住繼承人問題做好文章,營造輿論。以陰謀迎立外藩的罪名(襄陽王朱厚熲的兒子入承大統),將於謙、王文等朱祁鈺舊臣逮捕下獄處死,為平穩接管權力掃清了障礙。


小軒講故事


奪門之變——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剌大敗而歸,英宗被無條件地釋放回朝。英宗回來以後,代宗不但沒有把皇位還給他,反而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名義上把他尊為太上皇,實際上就是把他軟禁在南宮,不許他召見百官,不許他過問朝政。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代宗忽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易位”問題又成了大臣們私下裡議論的話題。武清侯石亨和宮內太監曹吉祥等人主張讓原來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貞卻認為現在太上皇健在,代宗又病重,不如趁此機會擁立太上皇復位。這樣不但肯定成功,而且將來論起迎復之功,也一定能加官晉爵。石亨和曹吉祥聽了徐有貞這一番話,覺得可行。他們馬上分頭行動,誰備發動政變。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帶著1000名兵卒闖到南宮,打破宮門強行進入,把英宗從被關押的地方帶出來,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馬上派自己的親信太監去召集各位大臣,說有重要事情,讓朝臣們馬上到大殿朝見。大臣們一到,大殿裡馬上鐘鼓齊鳴,就見被幽禁許久的英宗走上殿來,坐在寶座上。大臣們隨著司禮太監一聲“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進殿朝見”的呼聲,紛紛跪在地上,向復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見大禮。

二月初一日,英宗下詔廢景泰帝號,仍復號郕王,遷回西內,後轉禁於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十九日,郕王死,年僅30歲。以親王禮葬於西山(即今金山口的景泰陵)。從此,英宗朱祁鎮又開始了他為時8年的第二次統治時期。這一事件,歷史上稱為“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朝第二次統治集團內部的皇位爭奪戰。


文藻巧翁


公元1457年,正月的一天,石亨、曹吉祥、張軏、徐有貞等人擁立朱祁鎮復位。政變出奇得順利,到了奉天殿,百官高呼萬歲,如此這般,朱祁鎮重新成為皇帝。

既然是政變,必然會受到阻礙,那麼為什麼奪門之變卻如此順利呢?

一、徐有貞策劃有方

政變這種事情風險極大,回報也極大,所以只有聰明絕頂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我們來看看奪門之變的幾位策劃者,石亨是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打仗石亨很在行,衝鋒陷陣沒有問題,術業有專攻,但要搞起權謀詭計,石亨差得太遠了。

張軏官至都督府右都督,他哥哥就是英國公張輔,張軏位高權重,掌控兵權,張軏在奪門之變中主要負責執行,並非策劃者。曹吉祥雖說身為司禮監宦官,但文化水平有限,他的責任是裡應外合,負責宮內政變事宜。

當初,石亨等人準備擁立朱祁鎮,石亨很清楚自己水平,於是他們先找到了太常卿許彬,許彬以年老為由,推薦了徐有貞。可見政變集團雖說擁有相當強大的資源,但沒有核心靈魂人物。如果石亨真的有很高的權謀水準,何苦還到處去求人,直到徐有貞到位,這才算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

史料記載:

“聞之,大喜,曰:‘須令南城知此意。’軏曰:‘陰達之矣。’令太監曹吉祥入白太后。”

不論人品好與劣,徐有貞的確是個人才。景泰四年,徐有貞奉命治理張秋黃河決口問題,徐有貞統籌謀劃,分步實施,完滿地完成了任務,景泰七年的時候,山東大水,只有徐有貞修築的堤壩完好如故,這很能說明問題。

徐有貞身負大才,但沒有機會,直到石亨找到他,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首先,讓張軏暗中通知南宮的朱祁鎮,再讓曹吉祥入宮徵求太后的同意,再定好時間,率兵入城。石亨、曹吉祥、張軏就好比電腦的硬件,而徐有貞就是那枚CPU,只有CPU合格,整臺計算機才能順暢地運行。

所謂富貴險中求,徐有貞這回是賭對了,在他智慧與魄力之下,朱祁鎮才能成功復辟。

二、于謙沒有阻攔

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朱祁鈺攝政,當時王振已經死在了土木堡,朝堂之上,眾朝臣把仇恨的目光投向了王振的餘黨。王振餘黨,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卻在此時呵斥文官,這激起了眾人的憤怒,於是大家赤膊上陣,馬順就這麼被大臣們活活打死了。

朱祁鈺很恐慌,準備逃走,被于謙攔住道:

“順等罪當死,勿論。”

意思就是馬順本就該殺,請赦免群臣的罪責,關鍵時刻,于謙的一句話,救了滿朝文武,此時的于謙已經積累了極高的威望。

在瓦剌兵臨城下之際,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可以說當時天下的兵權都在於謙一人手中,所有的軍隊調動命令,全部由於謙一人做主。為了京城防務,于謙還改革了兵制,設置了十二團營,直到嘉靖年間才廢除。

大戰一觸即發,于謙命陶瑾、硃瑛、石亨、孫鏜等將領,分列城外迎敵,于謙還發布死令:

“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在於謙的英明指揮下,在將士們英勇奮戰下,北京城得以保全。

當時的于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為是戰時,一切以效率優先,而戰後于謙仍是軍隊的掌控者。徐有貞團伙又是帶兵入城,又是攛掇太后,這麼大的動靜難道于謙會不知道嗎,可想而知,于謙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是時,景泰帝朱祁鈺已身患重病,一方面由於朱祁鎮回來的關係,令他心神不寧,一方面因為皇儲問題,讓朱祁鈺無法心安。也許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定數,朱祁鈺這皇帝也是做到頭了。

三、朱祁鈺有些不得人心

自古政變大多血腥異常,成本也極大,政變對國家的傷害、百姓的傷害都無以復加,比如黃巢起義,八王之亂,哪次不得落得個屍山血海的結果方才罷休。

朱祁鈺在即位之初的確可圈可點,是他堅持抗戰,是他任用於謙,是他挽救了明朝的國運,但隨著皇位的穩固,朱祁鈺也在發生著改變。

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剌也不想再打了,而朱祁鎮這燙手的山芋就變得愈發尷尬,所以太師也先想把朱祁鎮送回去。朱祁鎮作為太上皇,哪怕他只做個普通人,都希望能回到家鄉,想來深陷敵營一年的朱祁鎮也想通了。他也不想要什麼皇位,他只想回錢皇后身邊,就算做個老百姓,他也樂意。

朱祁鈺對此卻不以為然,他並不希望哥哥回來,這無疑是的皇權的最大威脅。所以朱祁鈺屢次阻攔使者出訪,什麼禮物、國書,能沒有就沒有,能簡單就簡單。然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楊善,靠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竟把朱祁鎮帶了回來。

史料記載:

“御史高平亦言城南多樹,事叵測,遂盡伐之。時盛暑,上皇嘗倚樹憩息。及樹伐,得其故,大懼。”

朱祁鈺很鬱悶,接待禮節一切從簡,還把哥哥安排在了南宮。南宮這個地方破破爛爛,環境也不佳,這些朱祁鎮都忍了,不過朱祁鈺還經常派人前來監視,甚至在最熱的夏天,把周圍的樹木都砍了。

俗話說長兄如父,朱祁鈺這麼做往大了說就是不孝,雖說他有權力虐待他哥哥,但大家都看在眼中,這必定會激起群臣的反感。在朱祁鎮被俘之後,孫太后留個後手,先立了朱見深為太子,在心底裡,孫太后還是偏向朱祁鎮的,這也好理解,畢竟朱祁鎮是親生兒子。

景泰三年,朱祁鈺還是廢掉了太子朱見深,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祁鈺的用意很明顯,下一代皇帝要遵從他的血脈。儲君可是國家的根本,萬曆皇帝皇帝想換太子,可是折騰了十幾年都沒有成功。朱祁鈺在換太子這事情上,有違正統,而不久之後朱見濟就去世了,這好像又是天意為之。

在處理哥哥朱祁鎮和太子的問題上,朱祁鈺犯了無法挽回的錯誤,這讓群臣把目光又投向了朱祁鎮。

朱祁鎮即位或許並非人心所向,但於情於理大家還是多投了朱祁鎮一票,於是朱祁鎮復辟變得得順理成章,毫無違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