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漲價後,餐飲巨頭海底撈、西貝等均發出致歉信並降價。漲價又降價的戲碼,招來了輿論的狂風。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營銷、黑心錢、會玩兒、……各種言論觀點不一。餐飲巨頭漲價背後,折射出疫情之下餐飲業怎樣的處境?漲價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認為的報復性消費它來了麼?

疫情之下,曾經被憋瘋的同學們說出了“我要吃垮海底撈”的宣言,也許“海底撈們”聽到如此呼喚趁機抬價,不過卻發現苗頭不對,因為消費者們很生氣,當然這麼做的還有西貝等等一餐飲企業和其他服務型行業。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雖然是漲價降價是市場行為,但是人們心裡也都有這麼一種疑問,特殊時期我們要如何理性消費、企業們又該怎麼活下去? 當然,市場行為也不是企業無限制漲價的藉口。在一個我們都沒有遇到過的情形下,如何給企業活路,消費者自身也不要受傷?

現在提報復性消費為時尚早,倒不如說反彈性消費,恢復性消費,無論哪種消費其實都是對快消、旅遊、餐飲等行業的一根“救命的稻草”。

至於我們期望的報復性消費它來了麼?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以史為鑑可以正衣冠,我們看看2003年的時候的非典,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幫助。我找到了一張2003年年度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圖,它也是很多從業者的信心。

注意,這張圖是一張增速圖,圖中顯示的數據是和2002年對應月份同比的。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圖中可以看到在當時非典防控最嚴格的4、5月份,消費仍然是同比增長的,最困難的5月也有4.3%。到了6、7月疫情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很快又回到了8%的高位,和那一年的GDP增長率是匹配的。

考慮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那是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年代,而且出口和投資因為國外疫情不嚴重,整體經濟受到的影響有限,很多行業沒有遇到明顯的現金流危機,從業者的收入仍然得以保持,消費慾望也有了錢包的支持。

另外由於非典這種病毒的傳播能力有限,在廣東和北京爆發,並且找到致病原以後,其他地區並沒有採取今年這般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本身也意味著生產受到的影響有限,消費端的信心恢復起來也更容易一些。

不過今年這個情況大家也看到了,能不能套用非典時期的經驗相信也不用我多說,您自有定奪。就說這個消費品零售總額吧,3月中國家統計局已經發布了1~2月份的情況: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上圖仍然是同比增速的數據,2019年一整年都在7%以上,說明雖然有的人很悲觀,但本來消費升級的動能還是有一些的,消費端的表現比GDP的表現更好。但到了疫情開始之後,消零增速直接出現了一個拐點。

消費的確是請客吃飯,但請客吃飯也要有實力,總不能請客人吃小米水飯。

當年福特老前輩就把這事想得很明白:消費和收入是一對聯動的概念,你得讓工人也買得起汽車,汽車才能賣出去。而且真正的消費指標,其實就是汽車這種高級工業品,這不是一兩張消費券能解決的問題。試想工人如果都領半薪的話,連煎餅果子都消費不起。

以上這些是宏觀層面的解釋,大家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上來想一想。

現在除了北京、廣州、上海等關鍵性城市,和最近疫情相對嚴重的黑龍江、內蒙古邊境城市,國內大多數城市已經陸續恢復正常了。可是你看到報復性消費了嗎?大規模的聚會、購物、遊樂事實上還是沒有出現,只能說是恢復性消費,離報復性還差得很遠。

比如眼下最時興的年輕人娛樂活動劇本殺和實景沉浸劇場,放在去年的大環境裡得尊稱一聲文化類消費升級的先鋒軍,但疫情一來,他們的處境一夜變得很艱難。畢竟像這種連工商備案上都沒有的新業態,要拿到疫情補貼也不太現實,就只能看老闆自己有多土豪能撐多久了。

最近各地消費娛樂陸續恢復,這些店也開張了,但明顯能感覺到顧客消費力不足。一家之前在深圳一票難求、現在幾乎湊不齊客人開張,各家只能互相串門消費。大多數時間,老闆只能安排演員們開抖音直播,但因為缺乏運營經驗,而且進場也晚了,並沒有什麼回報,只能說是沒讓他們閒著。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 ,但是報復性漲價來了!

商家漲價是市場行為,只有利弊沒有對錯,市場決定一切,最終要看消費者買不買單。餐飲業受疫情打擊最為嚴重,不但兩個多月沒怎麼掙到錢,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也上漲不少,商家想通過報復性漲價來挽回一部分損失無可厚非,只要不是太離譜,消費者能接受就去消費,不能接受的用腳投票即可。

但問題是,海底撈、西貝的價格本來在各自行業中已經算中等偏上水平,本來靠的是品質服務,對於很多人來說哪怕不漲價也挺貴,此次漲價更是離譜,海底撈的娃娃菜從16元漲到26元,漲幅何止6%?西貝的一碗麵也從27元漲到32元。海底撈一碗米飯7元,西貝一碗涼皮49元,您說這飯咱還吃麼?

海底撈一封公開信換來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的21億信貸資金,而且它的外賣業務一直很火爆。西貝這兩年擴張太快,資金壓力很大,一度因為疫情關了好多門店面臨破產,還把員工借給盒馬,但董事長賈國龍向媒體訴苦後,短短几天之內就收到了國內30多家銀行的融資支持。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如今,它們的漲價行為,打碎了員工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口碑,人們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卻等來了報復性漲價......

餐飲業是紅海,不是什麼壟斷性行業,靠的是口碑,現在國內到處發放消費券鼓勵消費,海底撈、西貝、喜茶等反其道而行之,給人趁火打劫、發“國難財”的感覺,難怪輿論一片譁然。

起碼有一個道理我覺得是可信的 就是一味漲價是不能拉動消費的。

海底撈、西貝紛紛道歉,報復性消費未到,報復性漲價卻先至

作者:宇梟

編輯:李昂

監製:王俊稷

來源: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