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不恃也,成功而不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一、矛盾對立的事物

道德經第二章,前面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比較容易理解。事物都是矛盾對立的存在,如果沒有“醜”的概念,自然就沒有“美”的概念;美醜是相對存在的,你天天對著一個美人,時間長了,只會慢慢覺得她醜。如同“飽時吃密如吃糠”,這種現象現在叫“審美疲勞”。

而且,這種相對存在導致事物無法絕對衡量。比如“難易”,你覺得難,別人也許覺得簡單。同樣是對你,今天很難,過幾天,也許就變得很容易。

於是有個智力題說,“一根長棍子,怎樣在不接觸、不破壞它的情況下變短?”

答案很簡單,拿一根更長的棍子放在旁邊嘍。

這就是老子說的,棍子的長短是矛盾的對立。只有比較,才有差別。換了參照物,長短就發生變化。

想起了一個故事,釋迦摩尼在成佛之前,名字叫悉達多,是淨飯王的獨生子,深得父愛。為了避免釋迦摩尼看到人世間的醜,心生厭倦,皇帝都是挑選最漂亮的侍女,打扮的花枝招展,王子入睡前她們不得卸妝,哪個女子生病,立刻悄悄換掉。釋迦摩尼以為人間的女子都是這樣,直到一天,王子發現一個侍女偷偷抹眼淚,問了半天,侍女說自己因為生病,要被趕走了。釋迦摩尼那天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夜半時分,他起來,發現眾多侍女累的東倒西歪睡著了,仔細一看,翻白眼的,流口水的,醜態百出。於是,釋迦摩尼決定到皇宮外面看看真實的世界是怎樣...

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悉達多王子和侍女

實際上,在這個故事裡,王子在沒有看到侍女丑態的時候,在不知道什麼是醜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美。所謂“美醜”,是你我感情色彩的反映。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所以“子不嫌母醜”,因為感情取代了審美。

“美醜”,還受大眾審美影響,所以,唐朝的美人兒都必須胖,現在的美人兒都必須瘦。這是題外話。

二、分別心是產生矛盾對立的根本原因

事物具有種種矛盾的對立,在佛教中,被認為源自於“分別心”。因為有分別心,我們凡人不斷把事物割裂、對立,不斷製造出一個個更多維度的屬性,並被這些不斷湧出的矛盾對立屬性所吸引,付出時間、生命去追求。

衣服要區分“新舊”,款式要區分“土洋”,交朋友要區分“貧富”、“鴻儒白丁”,人生要區分是否有權力、有地位、有金錢...

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此境界依然不高

反過來,如果你食不究味,果腹即可,那麼你就不會變成一個美食家,變成一個吃貨,到處尋找美食。你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自然,你也不會因沒有好吃的而煩惱,也不會因別人吃好吃的而“佛跳牆”。很多人達到了這個境界,而且他們在很大比例上,都幹成了大事,成為公眾人物。

在你的思想中,前面提到的這些矛盾對立的事物,種類越少,吸引你的東西就越少,你的慾望就越少,你被物質世界束縛的就越少。

理解了這些,你才能理解後面一段話“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三、居無為之事是因為清心寡慾

聖人居而無為。也不去彈個小曲兒,也不去串個門拉個家常,也不琢磨給房子裝個修;跑集市上給自己買件新衣服;到官府看個熱鬧,順便幫大老爺斷個案;到皇宮門口演講一段,引起皇帝注意。

聖人無為,是因為聖人無慾,沒啥吸引他的東西;聖人無慾,是因為他知道矛盾對立,知道越研究追求這些矛盾對立,就陷得越深。而矛盾對立無窮無盡。

你會問:聖人是笨蛋麼?當然不是,居無為之事,並不是聖人不能,沒幹大事兒的水平,是因為人家沒動力,不屑一顧。

你又問:無為!!!難道聖人都每天發呆、曬太陽麼?當然不是,每天人家都忙得很,肉體閒著,思想卻一刻也不停息,思考宇宙、自然、社會的道理,簡稱“悟道”。

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道家、佛家都很講究靜坐冥想

打坐不是睡覺,閉關不是挺屍。

所以道家都是盛世大隱,亂世出山救世。所以,鬼谷子亂世出手,教了孫臏和龐涓。

所以,老子、莊子都是清靜無為,他們提倡至老死不相往來,因為老子知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種來來往往都是為了慾望,都是為了實現某一種矛盾對立的追求。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充滿慾望的世界,每個人都像“蝜蝂”一樣,活得很累。那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分別心”,我們區分了美醜,所以追求美;我們區分了善惡,所以崇尚善;我們區分了有無,所以渴望擁有;我們區分了音聲,所以喜歡聽美妙的音樂...

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蝜蝂,柳宗元描述的一種小蟲子,見物則揹負

但如果,我們最大可能減少這種區分,慢慢平息我們的“分別心”,慾望就慢慢減少,你我也就不會那麼累了。

四、行不言之教是因為授人以漁

“行不言之教”很好理解,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說教,而是親身示範。

比如,教你學游泳。教練跳進水裡遊一圈,讓你看看,人可以在水裡前進後退,不被淹死。然後就是你自己下水練習了。

所以,從學習效果上看,看現場示範比看教學視頻好,看視頻比讀書自學好,

可是,矛盾對立、分別心、無為、不言之教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呢?

“不言教”實際上是老子對“無為”巨大威力的再一次拓展。

從能力的角度分析,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天天白送你魚吃,都不如我教你學會自己抓魚。

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我要你的手指頭——雖然貪婪,但很智慧

有個故事講,呂洞賓能點石成金,很多人都要金子,只有一個人不要。呂洞賓以為這個人有道根,想度化他,問他要什麼?那個人說“我要你的手指頭”。

同學,你有思想!!!同學,你的選擇好智慧!!!

學習和思考也是這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啥,因為你一路上受到的都是“不言之教”。

更為關鍵的是,“不言之教”培養了你自己的思考方法,構建你自己的學習方法!!!

於是,這一路,你慢慢擁有了自己的“抓魚”方法。

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

三生萬物

老子說,有了一,就有二,有了二,就有三,有了三,就有了無限的未來。

對的,你一旦思考、領悟了自己的“抓魚”方法,就會想出自己的“鬼谷子兵法”,就有能力想出自己的“萬全之策”應對變化萬千的大千世界。

一切都是因為“行不言教”,因為我們減少了“言”的行為,因為我們“無為”而教,導致學生自己產生了思想方法。

所以,老師的作用,是引導你建立自己的思想、學習方法,老師的作用是在關鍵的時候,給你指點一下方向。老師說得越多,教的越多,你自己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也就越難得到訓練。

從這個角度看,“居無為事”與“行不言教”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無就是有,“無為”,所以有能力做更大的事,老師“不言”,所以學生獲得了自己學習、思考的能力。

五、建立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結尾說道我們現有的基礎教育,世界都承認中國的基礎教育最好,但我們的大師級人才卻不成比例,諾獎還沒有鄰居日本多。

“家有仲永”認為,我們的教育方式中,缺乏“行不言教”這樣的思想方法培育過程,導致我們的孩子,一直都是被灌輸知識,沒有建立自己思考並突破人類知識邊界的能力。

也許,眾位看官、家長們需要多花些功夫在這上面,而不是在意孩子考了幾個100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