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營收外利潤

智能教育、智能金融、智能交通、智能農業、智能服務業、智能工業、智能醫療的開啟在技術上並無難度。如果以智能教育為起點,在完全遵循舊機制的基礎上,全社會只需投入1.4萬億現金就可以創造數百萬億級別的增量財富,將房地產泡沫築實,將危機消滅於無形。

每個人只需要投入1000元現金即可使其個人和家庭獲得經濟自由,讓每個個體平均的工作時間減少90%以上,這是智能化可以送給人類的禮物。

回顧我們討論,可以提煉出一個通用的機制,通過互聯網預訂(商品、股權2合1)→達成人數(可以確定性盈利的人數)→上市確權→外包實施→享受股權、商品和分紅。

由於所有行業都能夠實現智能化,即效率達到無法超越的極限值(趨於無人化),因此,該機制對所有行業表現出完美的適用性,但一個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固有創新企業家的利益如何保證?

新智能企業具有高度壟斷、效率無限高、資金無限充盈的特徵,一旦形成必然可以隨意入侵傳統企業的領地,簡單協商顯然並不能保證所有企業家的利益。如何解決這一潛在問題?

我們依然以討論方式來尋找答案。

01

未來利潤=營收外利潤

銀行家:斯密最初提出一個概念叫做營收外徵收。那麼,我們不妨引入一個新概念,叫做營收外利潤。什麼是營收外利潤呢?我們依然使用斯密提供的案例。

京東案例

2014年第一季度,京東營收226.57億元,淨虧損37.95億元;

2013年京東營收693.4億元,淨虧損0.5億元;

2012年京東營收413.8億元,淨虧損17.29億元;

2011年,京東營收211.3億元,淨虧損12.84億元……

京東從來沒有賺過錢。

但京東在美國上市後,其市值是多少?

400億美元左右。

這些錢是哪裡來的?顯然不是賺來的,或者說不在現在營收之內。這些錢來自哪裡?答案無疑是未來營收將產生的利潤!是誰允許京東拿到未來的利潤用以支撐現在的發展?答案無疑是美國股市。

那麼,美國股市機制的本質是什麼?

工程師:透支未來的利潤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銀行家:如果京東在明年盈利5億美元?京東市值翻一倍奇怪嗎?

工程師:不奇怪,盈利意味著效率提升了。

銀行家:盈利5億美元,再次新增300-400億美元,這意味著什麼?

工程師:符合預期,風險降低,再次透支了更多的未來利潤。

銀行家:假設效率一直增長,獲利一直增加,其可透支的空間是不是一直增長?

工程師:理論上是的。

銀行家:當達到效率的極限會出現什麼情況?

工程師:什麼是效率的極限?

銀行家:一個世界,一個京東。全球只有一個賣家。

工程師:獲得絕對定價權,想賺多少錢就可以賺多少錢,股權價值趨於無限高。哦,我明白了,股市是允許假設的機制,一旦允許假設,在我們上面討論的行業全部實現智能化,整體股權會趨近於無窮大,我們說實現智能化之後,我們的股權值多少錢就值多少錢。從智能教育開啟開始10年後,智能化實現具有較強的確定性。這意味著10年後我們會擁有無限多的財富。在這個確定性成立的假設的基礎上,我們既可以透支了20年利潤,我們還可以繼續加大透支長度,比如是25年,將剩餘的5年分配給企業家。

銀行家: 方向是對的,但預訂獲得股權機制一旦發生,預訂群體沒有理由把到手的股權交給競爭失敗的Lost企業。例如,智能教育發生自然會衍生出智能農業,智能農業自然會衍生出智能零售商,智能零售商已經達到效率的頂點,無論沃爾瑪、家樂福,還是京東都會成為Lost。因此,當智能零售業發生,再要持股人掏出手中的股權去贖買沃爾瑪、家樂福、京東的股權顯然不符合人性。所以我說需要更進一步的創新。

工程師:如何實現呢?

銀行家:原有規則全部保持不變,增加透支長度。但不通過股權透支,或者說將整體股權變成100%+N%。在智能金融主導的市場體系中,每產生100元交易,可以多透支N元利潤,這些利潤分配給原有產業鏈上的企業家(上市企業和股民)。

也就是說企業家在智能金融賬號的資金會自然隨著交易發生而增長。只要大眾承認這一資金,這一資金並不影響大眾任何利益,因為這些錢只是賬面財富,對供求幾乎不產生任何影響。這些錢源自現在更遙遠的營收利潤,最終為這些錢買單的依然是智能機器。

工人:既然預訂機制使新智能企業有資金、有資源、有技術、有人才,既然新智能企業可以憑藉高效消滅傳統低效企業,為什麼還要考慮資本家的利潤?有必要費那麼大的力氣去保護剝削者的利益嗎?

工程師:這個問題你要打開格局。你看歐洲很多小國到處是親王、到處是貴族,大國的領導和人家見面依然是客客氣氣,為什麼?社會包容度高(協作程度高),允許貴族在現在和未來存在。反觀中國,有真正的貴族嗎?沒有!

為什麼沒有?我們始終抱著“殺富濟貧”的思維方式,我們總是以大眾利益的名義去侵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所有人都屬於一小部分人。更遠的營收外利潤會批量在中國境內創造貴族家庭,創造富翁群體,這些群體會提升中國人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另外一點是營收外利潤拿的不是你口袋的錢,這和剝削幾乎沒有關係。

銀行家:另外我們注意,只有基於全程可追溯智能金融平臺才能支撐營收外利潤的分配,因為軟件管理一次交易和管理100萬億次交易的成本幾乎是無差別的。軟件不僅不會發生錯誤,而且不會尋租。假設營收外利潤為5%,那麼,預訂電動汽車總額為5.1萬億,傳統電動汽車全產業鏈的企業家(上市公司)應該獲得的收益總額是2550億元。這2550億元等於是增發出來的貨幣,貨幣的增發權在預訂消費者手中,而不在任何機構手中,之所以能夠增發這2550億的貨幣,原因是預訂電動汽車機制使汽車行業的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

工程師:如果原產業鏈上的企業家拿著這些錢去和智能企業競爭呢?

銀行家: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一個機制叫做“大小非”。5-10年內凍結這些資金的流動性,即可讓他們只能在未來享受,不能現在“折騰”。

02

現在債務,營收外利潤償還

企業家:現在,我們欠銀行負債怎麼辦?

銀行家:拿遠期利潤,抵押還款。

企業家:你想的這個機制實際上是怕我們破產賴你們的帳?

銀行家:你這樣想問題就錯了,智能化是不讓任何小群體因為智能化而蒙受損失,成為Lost.如果我們只考慮自己,乾脆不講,等你們破產(問題發生)後,銀行再去講,到時候你們肯定會感恩戴德。

03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政府的歸政府

工人:前面我們最初各個產業討論的股權算什麼?還有效嗎?

銀行家:自然是有效的,否則我們怎麼會說是營收外利潤呢。

工人:沒有搞懂!

工程師:股權也是營收外利潤,股權透支了20年,企業家獲利部分只是增加了一些透支時間,因為20年後已經實現智能化,還款人變成了智能機器人,你屬於慷智能機器之慨。邏輯上,政府也可以實施營收外稅收。傳統市場銷售1萬億汽車,政府分走1700億,企業(含銀行等)分走2300億,大眾分走6000億。那麼,這1萬億汽車的最大買家是誰?顯然不是政府和企業,而是大眾,因此大眾支付1萬億,轉一圈回到大眾口袋只剩下60%,市場會自衰減,最終因市場自衰減,政府、企業、大眾都是輸家。

如果是營收外利潤,智能市場銷售1萬億汽車,大眾分走1萬億,政府分走1700億,企業分走500億,銀行分走X億。那麼,錢轉了一圈,一分不少的回到大眾口袋,大眾還可以從政府和企業口袋賺錢,因此,營收外徵收會讓市場自強化。營收外利潤分給企業家、政府的錢是未來的錢,這些錢最終埋單者是智能機器。

工人:這麼好的機制,原來為什麼不實施?

工程師:工業社會起點源是能源稀缺,兩次世界大戰在一定程度上都與爭奪能源相關。即使是現在,你站在內燃機汽車的角度看,仍然是供給不足的,因為原油是有限能源,越開採越少。所以,你站在現在的角度看現在的機制是合理的,如果你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的機制完全沒有必要。

因為未來基於:風能(太陽能)—電池—電動交通工具基礎之上,風能、太陽能是無限多的,太陽的壽命以億年計算。基於無限能源和無限供給能力(智能化),現在的限制機制只會讓現在走向“競底”,所有經濟體都在“大進大出”,大部分能源消耗在運輸和供應途中。

有限能源和人力供給為主匹配的是營收內徵收和營收內利潤,目的是為了減少浪費。

無限能源加智能化供給匹配的是營收外徵收和營收外利潤,目的同樣是為了減少浪費。

專家:資本家拿到錢花天酒地、鋪張浪費怎麼辦?

工程師:你在經濟自由的情況下,你會去捧他們的場嗎?

專家:不會。

工程師:如果你不去捧他的場,你不去理他,他能折騰多少資源?大別墅會超過3個農村院子大小嗎?私人飛機、私人遊艇會比100萬輛重卡的能耗更高嗎?所以,美國人不擔心蓋茨、巴菲特浪費,我們也無需擔心中國企業家“花天酒地”。過去中國企業家鋪張浪費顯然是做給窮人看的,給銀行看,給專家看。當窮人沒有了,專家經濟自由了,他們的資金安全了,他們也就失去了鋪張的理由。

銀行家:營收外利潤也適合於未來智能銀行,否則未來沒有人貸款(資金以眾籌方式獲得),銀行如何獲利?銀行沒有獲利,如何支付儲戶利息?只有允許營收外利潤,智能銀行才能真正實現智能化,否則,在智能社會,任何銀行都會面臨破產的命運。

工人:營收外利潤如何分配?

銀行家:營收外利潤是承認企業家曾經做出的貢獻,只要市場承認這部分利潤,企業家之間協商並非難事。企業家最終的協商結果(利潤分配的比例)由軟件實施分配。

學者:營收外徵收對政府的意義在:政府可以通過加大徵收營收外比重的辦法快速清償政府債務。否則,美國政府、日本政府、歐洲各國、中國政府等等歷史累積債務根本無法清償。當然,營收外徵收需要建立在智能化基礎之上,沒有智能化鎖定各個領域的成本,使各個領域的效率只能提升,不能下降,營收外徵收意味著貨幣的濫發和惡性通脹。而獲得營收外徵收權力的政府將成為:只享受權力不需要承擔義務的政府。而政府不承擔義務意味著戰爭的閥門將被關閉。

04

美國金融體系腐敗的根源,權力與義務的失衡

農民:政府不是負責印鈔嗎?怎麼會缺錢?

學者: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中,美元是所有貨幣的錨。美國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只有發債權,然後用“國債”到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那裡做抵押,才能通過美聯儲機器商業銀行系統發行貨幣,所以美元的源頭在國債上。簡單說美元並不是印出來的,而是源自現在市場上的美元,而市場的美元是靠印出來的美元放大獲得的,因為美元從商業銀行貸出去還會流入商業銀行體系,美元在流通過程中自然放大。

這帶來的一個衍生的問題是:美國政府要為增發的美元(國債)埋單,而美國政府為國債(美元)埋單的工具是未來稅收,在這個位置出現了一個權力與義務的不對等,美國政府承擔了義務,但權力卻由美國商業銀行獨享。這種權力與義務的不對等導致美國政府債務持續上漲。理論上,美國政府未來將永續難以償還美國國債。

美元的發行機制是一種自我約束機制,正是因為美國有自我約束機制,因此,美國也不允許其他國家濫發貨幣,中國貨幣增發的核心機制是貿易順差和外部投資獲得的美元要兌換成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是增發出來的貨幣。所以,中國政府十分看重貿易順差,原因就在於此。

農民:這樣說“華爾街”在這個體系中佔了大便宜?只享受權力,不承擔義務。

學者:這種理解同樣是錯誤的,一個國家完成城市化之後,會進入消費主導階段,任何領域的消費都不可能無限增長,最終會處於零增長狀態,當大部分行業處於零增長狀態,那意味著效率出現停滯,效率停滯意味著錢不應該增值。此時,商業銀行卻需要支付給儲戶利息,這種情況必然發生,必然導致“華爾街”必須幫助儲戶承擔了零增長的風險,商業銀行多支付給儲戶的利息意味著商業銀行的虧損。所以,在這個體系中,美國商業銀行也沒有佔到便宜。美國銀行陷入危機肯定不是什麼陰謀詭計,而是實在的危機。

農民:那是不是美國儲戶佔到了便宜?

學者:你覺得呢?

美國儲戶是納稅人,納稅人被強制抵押未來稅收來購買美國國債。因此,美國儲戶是第三個輸家。從線下市場角度看,這個互相制衡的循環無疑是完美的。但正是這個完美的循環使權力和義務出現不對等(大廈地基有些歪),這種不平衡隨著時間的累計必然帶來整個體系出現積重難返。也就是美國政府邏輯上不能償還債務,如果美國政府不能償還債務,美國商業銀行必然破產,如果美國商業銀行破產,美國儲戶賬戶自然被清零。換言之,只有美國體系失去合法性,人民幣登場才具有合法性。

農民:“錢”到底是個啥東西?

學者:市場(群體)給賣方(個體)打的“欠條”。這個“欠條”記錄著勞動的時間,如果勞動的主體是人,那麼,“錢”就等於“命”,因為生命是由有限時間組成的。

農民:“錢”為啥可以獲得利息?

學者:因為社會效率持續在增長,40年前,運輸用馬車,現在運輸用卡車,運輸的效率至少增長几千倍,40年前,人們每天賺幾元錢,現在每天人們賺幾百元。如果沒有利息機制,那麼以前勞動的人會吃虧,而有了利息機制才使人們願意提前付出,以命換錢,以錢生錢。但利息是建立在效率持續增長的背景之下,一旦效率停滯或效率達到極限值,銀行就會出現虧損。

效率停滯的原因是各個領域需求趨近於飽和或出現負增長,在充分就業機制下,同樣多的人完成同樣多的工作或更少工作,必然會導致虧損,虧損的終極埋單者是銀行,這對應著金融危機。效率達到極限值意味著實現智能化,像谷歌、蘋果、騰訊、百度、天貓等等智能型企業,本身就是一部部提款機,根本不需要銀行貸款,隨著這類不需要貸款的企業比重的增加,銀行會因為難以吃到利息差而陷入邏輯上的破產。

智能化帶來的極限效率必然導致銀行破產,而避免銀行破產的唯一手段是將銀行獲利推到市場營收之外。換言之,在無限高的效率背景下,錢已經不是了命,而是一種愛好,因為勞動主體是智能機器。既然儲戶愛好利息,那麼,只有讓銀行的錢也可以自然獲利,銀行獲利的幅度要高於儲戶支付的利息,這就可以消滅金融危機。也就是說在全程可追溯的智能金融體系中,即使是從零開始,也不會缺錢。

我們在以上九個章節的討論中,只有第一個章節智能教育需要大眾支付1000元,隨後,所有的錢都是從這1000元衍生出來的,這1000元可以讓每個人獲得家用機器人、智能汽車、住房、有機農產品、優質且廉價的教育與醫療、藍藍的天空、翠綠的草地、悠閒的生活、超高薪的工作和豐厚的股權收益。

我們之所以能夠輕鬆得到這一切的原因在於過去30年,我們通過“廉價”和“競底”建立了強大的供給能力,我們承擔了供給全球的義務,我們完成了城市化的主體建設。當我們放下我們不應該承擔的義務,當我們放下“競底”和心中的“假想敵”,選擇契約與合作,選擇將市場搬到互聯網之上,選擇沒有尋租空間的新機制,選擇大腦指揮屁股,選擇線上指揮線下,那麼,智能化將自然展開。當智能化展開,所有固有的壟斷、尋租結構都會自然因不經濟而煙消雲散。

學生:為什麼我們總是先說解決方案,後說原因?

工程師:我們普遍把結果看成原因。你直接說華爾街這個飯碗腐敗了,立即會跳出95%的人鄙視你。因為華爾街是我們過去、現在獲利的理由,所以,你要砸華爾街的飯碗,你要先給大家找到一個更大的飯碗,隨後,大家自然放棄華爾街這個已經“滋生”細菌的飯碗。

學生:明白了,未來不在現在之中的含義是這個呀!

05

遲到的獎勵

亞當.斯密:當我們在論證整個市場如何獲得最大利益的過程中,平行持股機制會讓很多人、企業失去參與的興趣,因為在這些人看來,既然終點是平行持股,我何必做先發者?營收外補償獎勵機制同樣是為早期創新參與者準備的獎勵。這種獎勵會在政府、銀行、傳統企業要求獲得營收外利潤之後兌現。邏輯上政府、銀行、傳統企業要獲得營收外利潤,必然要允許智能化創新的早期參與者或企業獲得營收外獎勵。

因為後者同樣是創新的推動者,卻沒有獲得額外獎勵,這會破壞公平原則。邏輯的神奇之處在於:權力隱藏在義務中。一旦你承擔義務,邏輯要求你必然獲得回報。但回報的多少並非你所能控制,這和傳統市場獎勵的兌現方式是類似的。傳統市場中,企業可以獲得多少利潤是未知的;智能市場之中,最初創新參與者可以獲得的營收外獎勵是未知,這個獎勵由最終會由大眾(消費者)民主決定。

教師:邏輯確實神奇!智能市場,悄然拿走了“我”的控制權,賦予給了“我們”。而“我們”必須對曾經做出貢獻的“我”追加獎勵,否則就“我們”就會被新矛盾所包圍。

智能社會-營收外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