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草書即隨便連筆”這個觀點?

馬善人


沒聽說過“草書即隨便連筆"這個觀點。可以說…這個觀點沒有任何依據。

草書有哪些連筆?草書有一字之內的筆畫連筆;有字與字之間的連筆;有實連;有虛連(筆斷意連)。

草書有非常嚴謹的草法符號,舉例說明一下:如下圖的“丈”和“使”,兩者區別只在橫的前端,若


只寫“丈"字的時候,由上一字的尾筆接下來那就變成了“使"字。

還有“有"和“具",如下圖:兩字差別也在橫之前端,如果在寫“裡"字之時,由上一字的尾筆連
下來,那麼“裡"字也成“具”字了。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我們再看看懷素的狂草《自敘帖》局部,如下圖:
可見有斷有連,有虛有實…筆斷意連!草書的連綿不絕是一種書家情感的表達,其中也包括實連和虛連。而實連處以不影響草書符號規範化為限度。

一首歌、一支曲均有節奏上的高低起伏,草書作品也如此,富有音樂般的節奏感,而連筆恰好是這種節奏感的體現,這亦需書家建立在對草書法度嫻熟基礎之上!所以書法史上有了張芝“池水盡黑”的故事、王羲之的“墨池”、智永“退筆成冢”、懷素“蕉葉學書”的故事…!




許悅愛書法


草書不宜連筆太多,多則繚亂,有刻意造作弊病。草書宜筆斷而後起,轉換的位置重筋節。蔡希綜說:"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字體形勢,狀如蟲蛇相連,意莫令斷,仍須簡略為上,不貴繁冗。至如稜側起伏,隨勢所立,大抵之意,圓規最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模,恐失其筆勢,猶高峰墜石,從天而下,筆意如放箭,箭不欲遲。″

草書結字宜險,多欹側之勢,草書形態變化雖然多,質是不變的,追求筆力、韻律、氣勢、意蘊。草書宜剛柔相濟,剛健含婀娜,內含清雅剛正氣息,兼臨楷書可得其骨力,兼臨篆隸得其朴茂。

草書的章法,宜叄差變化,錯落有致,妙合自然。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草書作品《王昌齡詩》為王寵所書。)


神韻軒書法


草者,非草率、潦草書稿。有嚴格的簡筆規範,亦有約定俗成法則,忌線條捆綁交錯,勿刻意大小、濃淡、枯澀⋯安排,筆斷意連,取法乎上自然,並呈現形、意、氣、韻、境五界,通能、妙、神三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