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今天,當我們走在各大古蹟景點,宮殿廟宇中,總能看見各種各樣的石碑,碑下是一隻烏龜樣的動物,導遊小姐姐會告訴我們,這種生物叫做贔屓(bixi,都是4聲),也叫霸下,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有著龍頭、龜背、鷹爪、蛇尾。因喜歡負重,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所以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贔屓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宋、金之前的贔屓與龜更為相似,而從元代開始,贔屓的形象開始有了龍的特徵。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中國人對龜的喜愛和崇敬由來已久,這可能跟它長壽的特點和頗為佛系的性格有關。這種喜愛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7000年史前時代,到唐代掀起了一波崇龜的小高潮,比如人們將龜想象成傳達上天旨意的使者,用龜甲進行占卜;使用龜形紋飾或以龜為形象的各類器物;高品級官員的印鈕鑄成龜形等等。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龜甲占卜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海昏侯玉質龜鈕印章

而石碑,這種用來記功勒銘的物件,用龜作為基座,一是取其功績永存之意,二大概是因為龜的外形上脊背平而廣、重心低、能負重,綜合考慮,龜作為石碑基座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彼時人們把這種龜形的碑座叫做“龜趺”。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龜趺實物是東漢的王舍人碑。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東漢的王舍人碑

三國兩晉,由於禁碑令以及薄葬之風盛行,雖然實物龜趺石碑不多,但此時流行的陪葬穀倉罐上有很多龜趺碑碣出現。南北朝時期也發現了龜趺碑的遺蹟。隋朝時出現了龜趺之制的官方記載。《隋書·禮儀志》有“三品已上立碑,螭首龜趺,趺高不得過九尺”。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正定開元寺出土唐末龜趺

宋李誡《營造法式》:“造贔屓鰲坐碑之制,其首為贔屓盤龍,下施鰲坐。……鰲坐:長倍碑身之廣,其高四寸五分;駝峰廣三寸。餘作龜文造。”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建築類專業書籍。這裡介紹的石碑底座的形象仍然是龜,只不過多了個名字叫“鰲坐”。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淇縣出土宋代龜趺

在此之前,不論是龜趺還是鰲坐,龜的形象還是較為寫實的。

但是從元代開始,民間有了“俗以縱妻淫行者為龜”的說法,龜開始慢慢帶有貶義,自此人們對龜不再如神般信仰,承載功績的龜趺也急於從龜的形象中脫離出來,因此元代以後的龜趺漸漸帶上了神話色彩,有了新的形象,也有了新的名字——贔屓。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故宮贔屓

當然贔屓這個名字也不算新了,畢竟宋朝的《營造法式》就有了,而且還是條龍。那贔屓又是如何從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象呢。

往前追溯,“贔屓”多見於各類詩詞歌賦中,如東漢張衡《西京賦》有“巨靈贔屓,高掌遠蹠”,三國時薛綜注“贔屓,作力之貌也”。西晉左思《吳都賦》也有“巨鰲贔屓,首冠靈山。大鵬繽翻,翼若垂天”。可見“贔屓”一詞最早是形容很有力氣的樣子。

至於“贔屓”什麼時候引申出龍的意思,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宋朝的時候,“贔屓”就已經作為龍了。

直到元代,龜的形象開始變化,繼續將碑座叫做龜趺或者鰲坐也不是那麼合適。再加上可能人們總是把贔屓和鰲連用,這樣元代之後的龜趺有了龍的元素,而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明朝楊慎在《升庵集》中描述的龍九子之一的贔屓,就這樣漸漸被各界人士接受,併成了定式。

王八馱石碑?真是因為桌子擋住了腿?

唐大秦景教流行碑螭首

最後的最後,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本文中有個bug,隋朝出現的龜趺之制中,石碑是“螭首龜趺”,所以說,石碑的碑首確是龍的形象,但是到了宋代,碑首的龍由螭變成了贔屓。那麼螭去做什麼了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