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手工皁常用專業術語及知識

T:是trace的縮寫,就是入模前的濃稠狀態. 指經過攪拌,皂液達到皂糊的狀態:即用攪拌棒在表面劃個8會留下痕跡不會很快散開。而達到T的時間會因配方不同而不同。(以下三點轉自:天天好心的博客)

trace是個臨界點狀態,所以有以下說法:

trace不夠——表示皂液攪拌時間還不夠,這個時候不能急於入模,否則皂液攪拌不充分、導致油水分離,DIY失敗。必須耐心的繼續攪拌。新手需要多注意。

trace過了——表示皂液攪拌過頭,還沒來得及入模、皂液就稠厚的象膏霜,流動不暢,勉強入模以後、皂體氣泡多,成品皂質地粗糙、不好補救。使用攪拌機來攪拌的要特別注意。

假trace——因為皂液的溫度降低、導致皂液出現變稠的假象(略微加熱就變稀)。如果假trace,皂液攪拌不充分,容易導致油水分離,diy失敗。冬季diy添加了蜂蠟配方,就需要特別注意。

果凍:果凍是指皂皂保溫時,保溫得當,從而產生有點深色且有點通透現象-由皂的中心向外擴散形成透明的圈圈.普遍認為果凍算是皂化更完全的良性效應。但是卻會影響外表.不僅顏色有變化,皂皂也會比較軟...不少人覺得果凍皂洗感會比較好,比較滋潤,但也有說無差別的。

自制手工皂常用專業術語及知識

皂粉與鬆糕:

什麼是皂粉?

皂化完成後,油和鹼就已經不是單獨的個體了,而是反應為皂,甘油,與其他未被皂化的物質。皂化完成後,油鹼粒子應該是充分反應,排列規律,緻密;作為融合鹼與油的緩衝劑---水,在晾皂期間揮發後,皂的結構應該還是緊密堅固的。這樣我們拿起這塊皂的時候,會感覺到這款皂堅實,細膩。皂粉或者鬆糕現象,在皂化混合期間,出現了問題,油鹼反應不充分,油鹼分子沒有很好的參與反應,油還是油分子,鹼還是鹼分子,中間的水分子揮發後,留下了大面積的空白體積,結構鬆散,但摸摸還是油糊糊的,按一下,還有個手印會留在上面,這就是皂粉或鬆糕。

為什麼會產生皂粉或鬆糕?

1.攪拌的不充分。很多剛開始做皂,以及沒有耐心的姐妹,都會在輕T的狀態就入模了。在輕T狀態下,油分子與鹼分子還處於運動狀態,只是速度會比較慢而已。這時候,水分子的揮發,會造成油鹼沒有緩衝劑,而沒有皂化完全,形成鬆散的排列,結構的疏鬆,乾燥後,就是白色結晶狀的皂粉。

2.空氣侵入。保溫空間過於乾燥,當皂表面的水分快速揮發後,沒反應完全的鹼與空氣接觸後形成碳酸鈉結晶。

3.保溫失衡。在T後,保溫均衡度不夠。很多人保溫工具很簡單,泡沫箱,熱水袋。細心的MM每隔幾小時更換新的熱水袋,使箱內溫度上下浮動很小。這樣皂化時油鹼在一個基本恆定的環境內,他們運動的速度也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但大家知道熱水袋的溫度是有時效性的。在溫度下降過低,又忽然換了一個很熱的熱水袋進去時,箱體溫度忽然升高,油鹼分子在熱力作用下,移動速度會變快,導致表面皂會先感受到熱力,先加速活動,冷卻時,表面皂也會先感受到冷作用,減緩活動,如此就造成了排列結構的變化。更何況,偷看是大家樂此不疲的“小習慣”。

4.油脂。有的油脂產生皂粉的幾率特別的高,比如,白油,起酥油等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

自制手工皂常用專業術語及知識

如何避免鬆糕或者皂粉?

1.T後入模。T的越稠越不容易起皂粉,因為皂化會比較完全,油鹼基本融合,沒有什麼活動空間了。這時候,入造型模可能比較困難了,但入吐司模,是沒問題的。

2.完全密閉。在皂表面蓋一層保鮮膜吧,沒有空氣於多餘空間,就是想移動,也只能在內部移動。

3.保溫恆定。不要讓他冷冷熱熱的,如果你的熱水袋不能保持均衡的溫度,那在模子外面,穿上一層一層的厚衣服,再放到泡沫箱裡,也是一個好辦法,起碼皂皂本身會放熱,我們把這個溫度保持住就很好。我喜歡用抓絨的衣服包裹,抓絨更容易保持住熱量。

4.保持溼度。只有水分揮發走,我們才能看出鬆散的結構,在潮溼的南方氣候下,產生皂粉的幾率也會低很多,如果你的皂沒有填滿吐司模子,那在上面密封一層保鮮膜,保持未皂化完全時水分不揮發,也是一個預防皂粉的好辦法呢。

超脂SF、減鹼:(以下轉自天天好心情的博客)

超脂 = SF = Superfating——是指在皂液trace後、選擇適合用來超脂的油脂添加,添加比例略為油脂總量的3%,攪拌均勻以後入模。

減鹼——是指在計算手工皂配方的時候,把計算出來的氫氧化鈉的理論用量減少,通常可以減掉5%~10%,前田京子的配方最多的時候 -15%,即實際入皂的氫氧化鈉用量=理論計算用量*(1-15%)。

超脂、減鹼都是用來預防氫氧化鈉過量、皂化不完全(避免成品皂ph值過高,損傷肌膚)的保險措施,2者的目的是一樣的,實質上都是增加了油脂的用量,所以手工皂也叫富脂皂。

超脂、減鹼可以降低成品皂的ph值,但也要有度,過量超脂、or減鹼會導致成品皂酸敗氧化速度加快、縮短皂皂的保質期。

在實際運用中,可以在一個配方里面2種方法都同時採用,也可以任選一種,視個人習慣而定。就個人經驗來說,無論是否減鹼,都建議要超脂SF。

推薦理由是:超脂的油可以作為 trace後添加物的溶媒or分散介質,尤其是粉類添加物,事先用超脂的有調勻調散,可以避免添加下去結塊的弊病。供大家參考。

自制手工皂常用專業術語及知識

CP皂:(Cold Process冷製皂)

主要是使用油脂和氫氧化鈉等,混合攪拌而產生皂化作用,製作過程全程溫度都維持在45℃ 以下。製作完成後,還需靜置六週以上等待完全皂化。

HP皂(Hot Process),又稱熱製法。

前面以CP皂做法製作,在肥皂打至Trace後隔水加熱,利用高溫來加速皂化的速度,皂化完成,HP皂就即可使用

MP皂(Melt & Pour),又稱融化再製法

主要是利用市面上現成"皂基",加熱融化在製作的皂。

比較注意的是大部分的皂基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酒精成份

使用過後皮膚則會較乾燥,MP皂的成份也無法像CP皂及HP皂豐富

再生皂(Rebatching)

利用已經酸敗或者是想再重新塑型的肥皂,以再生法將肥皂刨絲加水,隔水加熱融化重新製作塑型。

浮水皂(Whipped Soap)

將硬油打入大量的空氣再以CP皂作法製作。使肥皂浮在水面上。此款皂叫不易軟化,唯一可以日曬的肥皂。

果凍皂 (Jelly Soap)

外觀類似像果凍QQ軟軟的肥皂,以液態皂的做法

霜皂 Cream Soap

外觀類似霜淇淋,以NaOH+KOH製成

再以CPHP二次製作。

黏土皂 Clay Soap

外觀像紙黏土,以浮水皂與霜皂的綜合體製作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