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二本三本究竟有什麼質的區別?看完你就知道了

高考前,總是聽說這樣一句話:考上了大學都一樣,上大學主要得靠自己。天真的我們真的以為上了一本二本三本差距不會很大,然而進入大學一兩年後,自己發現已經和當年考入好學校的同學相距甚遠。不得不感嘆當年為什麼不再努力一點,考一個好的學校,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究竟是什麼拉大了曾經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我們的差距?

我們不得不承認學校之間存在的各種差距。

一.好的學校通常擁有良好的硬件、軟件設施。

這類差距一直存在,但是會逐漸縮小。例如宿舍條件,教室設備的條件等等,其實現在很多學校都有了新校區,那麼新校區的硬件設施比起一些老校區的設施肯定會好很多。

二.學校能提供給你的平臺較好,獲得的資源不一樣。

這是學校之間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比如從講座方面來說,好的學校經常會有知名教授學者等去講座,而一般的學校一年可能只會有那麼幾個有分量的人物來開一場講座。在學生活動方面,好學校參加全國性的甚至國際的活動、比賽的機會較多,而在一般的學校,通常是校內的活動一大堆,卻引不起關注。

三.能夠接觸到的人和事各有各的厲害。

在一般的學校通常都會經常感嘆某個學長學姐有多厲害,某個老師有多牛。而在好的學校,自己身在那個圈子,不會感嘆那麼多,身邊的人各有各的厲害,並且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大家都在向更高處走。

而上面這些差距帶給大家的:是思維方式和做事標準的不同。

在名校,很少有去感嘆老師有多牛,同學有多厲害,反而大家都在一個積極努力的氛圍之中。學習也不僅僅是快期末時候的事,自習室每天燈火通明,上課永遠都人滿為患,課間20分鐘換教室時,學校裡到處都是叼著麵包奔跑的人。

而如果是在一所一般的學校,可能很多同學會感受到:自己積極向上點、努力一點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和嘲笑,逃課睡覺是常事,學習氛圍很差,最努力的時候就是期末複習的時候。

而個別一些稍微努力點的同學,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會覺得自己相當不錯了,或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學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錯,然後就害怕被排斥而放棄去努力。

在書《精進》中,把我們所說的這種差距描述得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其實在層次相對較低的環境裡,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僅是資源的匱乏,更可怕的是在最需要開闊眼界的時候被限制了眼界,在最該努力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在最該嚴格要求自己的時候降低了要求的標準,而且這些影響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終“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當你在感嘆過了六級好厲害的時候,可能在另一所學校的同學的六級已經上了580;當你說課程好難我肯定會掛的時候,別人都是奔著儘可能高的績點去考的;當你認為過會計從業好厲害的時候,別人已經在關注cpa、cfa了…

潛移默化之中,你的標準越來越低,再加上自己的失望和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那些實際上能力絕不算出眾的人,因為矮子裡面拔將軍的緣故,也會被樹立為你的榜樣。

很多事情還沒了解和嘗試就已經否定自己,因為你扒拉扒拉周圍的人,好像做到這些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準做不到,周圍的環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標準。

也許你們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普通985高校和正經二本能差多少分?根本不是什麼天才和常人的差別,考上好學校的人,若是高考手多抖兩下真可能和你考得一樣。

可是後來這四年的耳濡目染,讓你給自己的人生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的那些分數了。於是久而久之,你們的差別已經變成了質的差別。

我們再來看一下找工作時的差距

對於很多企業單位,在招聘時都會首先考慮名校學生的面試機會,而且很多公司或者事業單位招聘信息上明確指出只招收211/985院校。但這也僅限於畢業前後,這樣做也並非沒有理由。

剛畢業時找工作,學校只是給了一塊敲門磚。因為你沒有其他的資料證明自己,公司面對無數的候選人,也是無處下手的,這時候,文憑就充當了一種篩選的機制。不同的文憑至少代表了:一定的專業基礎、一定的智商水平、一定的高中學習態度、一定的學校風氣。一個公司如果願意花大成本去大海撈針,可能對公司來說不是壞處。

其實看學歷這個問題,看的不僅僅是學歷本身,而是學歷背後折射出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領悟能力、自律能力等等。所以用人單位在錄取時,勢必會考慮這些背後的因素。一般學校學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職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學習、累積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之後,學歷只是很輔助的功能,學習力、能力、責任心、為人處事這些點成為工作能否快速上升的關鍵。工作兩三年後一般來說只要你有了過硬的能力誰還會管你是不是名校出身?老闆要的是人才,誰會管你是什麼出身。

所以,不是說211、985的大學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再好的環境和資源,自己不把握好自己不努力一切都是假的。

劉宇是一個211學校的學生。自己能考上一個211,他說可能是高考那兩天運氣太好。進入大學,他就真正開始放飛自我。每天沉迷網遊,掛科,重修每個學期都有他一個。靠著自己的英語天賦勉強飄過了六級,他自己也覺得很厲害的樣子,因為他看到很多人努力去複習去準備也沒過。

而他的室友,專業成績年級第一。每天早出晚歸,沒課的時候也基本是在圖書館裡。大四的時候,室友順利保研了,而他還在為未來何去何從焦愁著,為過去後悔著。

就是這樣。相同的條件,當你在沉迷歡樂和安逸的時候,有的人正在奮鬥不止。當你沉迷於網遊時,有的人正在自我完善。你以為你“淪落”到一個“理應墮落”的地方,有的人卻正在看看抓住一分一秒,不斷提升。

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並且為之去努力了,就算是在多不好的院校,那目標你也很可能會達到。

這是一個胖魚的故事。本科某地方工科院校,4月份已經確定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大一的時候成績也不怎麼樣,甚至掛過科,但從大一開始,他的想法就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進入大學就把重心放在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方面,也就是希望能通過打競賽提升自己。

大學四年,拿了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獎項,在一次大賽上拿獎之後,他說:一起參加比賽的有清華北大的,復旦同濟交大等等,但是我們的表現不比他們差,敲代碼完全不輸於他們,原來,所謂的985,211,也沒那麼可怕。

大二暑假的時候,他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二的成績參加了某985大學的夏令營活動,接觸到很多在互聯網、計算機方面能力很強的人,也在這裡看到自己和他們的差距,在這樣一個氛圍之中,他開始暗自下決心考研,並且目標是北京大學。

開學進入大三,考研的事情已經定下。但眼前不但還有比賽要參加,而且自己的四六級都沒有過。之前考了兩次四級都沒過,也就是說,他需要在準備考研期間一口氣把四六級過了。

大三上學期,除了上課、準備比賽之外,其餘時間基本是在學習英語,在考前40天的時候加入了我們的四六級全程通關班,順利通過了之前考了兩次都沒過的四級,下半年六級也順利通過了。

真正開始複習的時候已經是五月中旬,暑假也沒回家,一直為自己的目標奮鬥著。雖然挺累,但是內心充實。初試高分過線,複試的時候著重講到了自己的各種競賽歷程,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成功考上。

一路走過來,胖魚說,他也有一些經驗想告訴我們。

一、要確定自己的想法和目標,並且要做出行動。

自己一開始就想著通過打競賽來提升自己,所以大學期間參加了很多比賽,在應試能力、實踐能力和素質方面有有很大的提高。

二、要注意結交人脈。

參加了那麼多的比賽,平時肯定少不了隊友的支持。也因為這些活動才認識了很多同學,他們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在後來的學習和準備當中,我也得到了很多資源。

三、將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這一點不用多說了。大學四年參加的無數競賽就是因為自己的喜歡,所以做到了極致,才有了現在的我。當你做到極致的時候,它就成為你的特長,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四、在學習上的投資永遠不要吝嗇

我在大三之前考了兩次四級都沒過,大三面對比賽項目、考研、課程,對於四六級都沒過這件事其實壓力是很大的。這時候加入了有道考神,在四六級的備考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不得不說老師們的經驗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五、多嘗試。

大學,四年時間。說長不長,因為你會發現過得很快。說短不短,四年,足夠改變一個人。多嘗試才會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才會知道自己合適什麼不適合什麼。這四年,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很多時候都應該跳出校外,進入更加寬闊包容的天地,發現更多未知可能。

還是這句話

不管讀的什麼學校;關鍵靠自己;逆襲的故事有很多;牛逼的故事也很多;你可能會說;那都是別人;那又不是我;不嘗試;你怎麼知道


一本二本三本究竟有什麼質的區別?看完你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