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訓練可以鑄就天才?

什麼樣的訓練可以鑄就天才?


今天分享一本書《刻意練習》


這本書的作者艾利克森,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刻意練習”法則的研創者。他主要研究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的,比如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領域,他發現這些傑出人物的成就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遵循了“刻意練習”法則。在復工這段特殊的時期為大家提供一個高效學習方法來儘快恢復工作狀態。


這本書中有三個觀點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發:

1.為什麼訓練可以鑄就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嗎?

2.訓練分為有效訓練和無效訓練,那應該如何區分呢?

3.迄今為止最強大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究竟是什麼?


訓練可以鑄就天才


莫扎特是大家公認的一位音樂天才,他在7歲的時候就舉行了大型的音樂會,讓音樂界廣為震驚,不過這還不算什麼,更令人震驚的是,莫扎特在他4歲的時候就能夠分辨任何音樂的音調,甚至是像聲音的調子,比如時鐘報時的音調,甚至人打噴嚏的音調,這種能力是極其罕見的,大約在每一萬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具有這種完美音高的能力。似乎,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好像與生俱來便擁有這樣天賦異稟的能力。


真是這樣嗎?


在2014年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榊原彩子做了一個實驗,他招募了24個兩到六歲之間的孩子,在一年多的訓練之後,這24個孩子全部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儘管在正常條件下,每一萬個人中才會有一個人具有完美高音。也就是說經過訓練,也可以獲得和天才一樣的表現。


作者分析說,莫扎特所謂的天賦很可能也是訓練的結果。要知道早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全職教他音樂了,每天音樂訓練的強度,比那24個小孩子還要高,是訓練鑄就了天才。


所謂的潛能全部是可以被鍛煉出來的,就像跑步健身能夠鍛鍊肌肉一樣,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潛能。人的身體和大腦有極強的適應性,如果通過刻意的訓練,就能夠極強地改變身體的適應能力。其實大腦也一樣,大腦經過刻意練習之後,也能夠發展出過去不具備的潛能。


那我們可能就會問,為什麼我們也一直上學、受訓練,可是卻沒有被訓練成天才呢?作者說,那是因為訓練方法不對。訓練方法是分為有效的訓練無效的訓練,而我們大多數人常常陷入到了無效的訓練中。怎麼區別有效的訓練和無效的訓練呢?這就是作者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這樣的場景熟悉嗎?我們一直在寫作業、一直在做題、一直在跑步、一直在下棋,可是我們既沒有成為學霸、運動健將,也沒有成為象棋高手,為什麼?因為我們進行的是天真的練習,雖然埋頭在幹,但並沒有進行有效的訓練。


事實上大多數人對練習有三種誤區:


第一種誤區,是覺得練習可能沒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有人會說“我不擅長和數學打交道”“我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我不認路”“我沒辦法做得更好”……可是作者說,其實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來改變自己,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心態。


第二種誤區,是認為只要練習的時間足夠長了,能力就慢慢好了。但是作者說,如果做的時間足夠長就會足夠好的話,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街邊下了很多年棋,但是棋藝還是很差的臭棋簍子了。事實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並不能提高成績和表現,它有時候還會讓我們停滯不前,並且使能力水平緩慢下降。


第三種練習的誤區,是認為只要努力,足夠刻苦勤勞,就能提高成績,就會更加優秀。可是作者說,除非你有專門的恰當的練習方法,否則即使加倍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想想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定有那個最勤奮、最刻苦、最努力的坐在角落的同學,每天不停地加倍學習,可是每次考試下來成績都很糟糕。


有效的練習,不等於長時間的練習,也不等於重複的練習,只有正確方法的練習才能真正有效。那什麼樣的練習方法才算有效的呢?作者說這個很重要的方法叫有目的的訓練。有目的的訓練


首先,是一種不斷改進的做法,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


其次,訓練中必須專注,不能心不在焉。我們常常只是在做,而並沒有認真地去思考,就像福爾摩斯說的,你只是在看,而並沒有觀察。


另外,有目的的訓練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有及時反饋,如果做完了題並不知道對錯,進步就非常慢。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須跳出“舒適區”進行訓練。想象一下,一個業餘的鋼琴師,他十幾歲就開始學琴,到他30年之後還在用同樣的方式彈琴,哪怕他已經完成了1萬小時的天才訓練,他也不會成為天才,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有效的練習,是有目的地突破舒適區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的進步。那是不是我們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就會成為天才呢?作者說,不行。儘管有目的的訓練很有效,但是它遠遠不夠養成一個天才級水平的能力。要達到天才級的水平,需要有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效的提升和訓練技能的方法,那什麼是刻意練習?在討論刻意練習之前,我們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的努力和勤奮究竟訓練的是什麼?訓練的是速度?音樂感?還是技術?不,作者說真正訓練的核心是我們的

“心理表徵”


什麼是心理表徵?這是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思考事物時對應的心理結構。聽起來比較抽象,我們舉個例子。


比如對外行的棋手來說,他看下棋就是看到一個一個的棋子在移動,而對一個大師而言,他除了看到棋面上的棋局變化之外,他還能看出兩方的優勢和劣勢,接下來的走勢,對手可能的策略以及自己可能採取的對應方案。


你有沒有發現,對於同樣一件事,新手和專業的人員看問題的深度和高度是有差別的。換句話說他們之間的認知模塊、認知結構是不一樣,而這種差別就是不同的心理表徵。對專家而言,他們能夠把複雜的、大量的信息組成一個一個的認知模塊,以這樣的模塊去思考和處理問題,當他在面對新情況的時候,能夠快速調出過去的一些認知模塊,從而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上有更高效的方法。心裡表徵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在於,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信息:理解和解讀它,把它保存在記憶中,組織它,分析它,並用它來決策。


比如,踢球沒經驗的人就覺得足球場上雙方加起來20多個人在滿球場亂跑,只要是球踢到腳下就去搶就行啦,可是專業的球員會發現規律。有人專門做了實驗,就是讓這些專業的球員去看比賽,看一場真實的足球比賽的視頻,當一個球員剛接到傳過來的球時,按下暫停鍵,然後問實驗對象說下一步這個球員會做什麼行動?他是帶球還是射門,還是傳球?越是優秀的球員對下一步行動的判斷越準確。


也就是說,專業級的選手和普通的選手,天才級的人物和普通水平的人物,看問題的心理表徵方面形成了關鍵的區別。所以,理解了這一點就理解了刻意練習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本質上就是要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心理表徵來思考問題,而刻意練習就是目前人類發現最強大、最高效的訓練方式。那什麼是刻意練習?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怎麼進行可以練習呢?我們下期見。


作者:王焱--同心動力品牌設計師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