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西遷精神是怎麼鑄就的?

西安交通大學,1956年從上海西遷而來。西行之路鑄就的“西遷精神”,也成為了交大人不變的精神底色。4月22日下午,正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專門來到這裡,瞭解西遷歷史,看望西遷老教授代表。


視頻加載中...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15位西遷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什麼是“西遷精神”,它又是如何鑄就的?

胸懷大局:到祖國事業最需要的地方去

1896年,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在上海創建,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聲名尤著,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工業建設佈局等方面考慮,決定將交通大學遷往西安。

消息傳來,議論紛紛。儘管困難重重,師生們卻在最短時間內就遷校問題達成一致。時年55歲的電機系主任鍾兆琳先生,雖然年近花甲且身患多種慢性疾病,卻一直是交大西遷最堅定的擁護者。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西遷精神是怎麼鑄就的?

△ 鍾兆琳先生(1901年—1990年)

留學美國,熟知美國西部大開發歷史的鐘兆琳深知開發西部對祖國的意義。西遷時,周恩來總理考慮到鍾先生年齡較大、夫人臥病在床等因素,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但鍾老卻堅持隻身一人前往西安。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懷著建設大西北的理想,交通大學在冊的767名教師中有537人遷到西安,佔教師總數的70%以上。

艱苦創業: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上世紀50年代的西安,發展水平與繁華上海判若雲泥,整個西安還沒有一條水泥路。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用水緊張……師生們笑稱,是從十里洋場來到了窮鄉僻壤。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西遷精神是怎麼鑄就的?

△ 踏勘新址 建設校園

學校雖已初具規模,可以保證基本的學習生活,但因為還在建設中,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鄉野之中喧鬧的大工地。

1956年8月10日,交通大學發出第一趟西遷專列。隨後到1958年間,一趟趟專列從上海開往西安,列車上,舉家西遷、兩三代同遷是最常見的場景。儘管條件艱苦,抵達西安的教授講師們幾乎是一放下行李,就立刻投入緊張的教學工作。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西遷精神是怎麼鑄就的?

△交大師生

即使在最緊張的遷校期間,交大師生們也沒有少上一節課,少做一個實驗。此後更是在全國率先開設了無線電、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核反應堆等新專業,走在了全國高等教育的前列。

走過荏苒時光,西遷以來,西安交大先後走出了42位兩院院士,近30萬名畢業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西部工作。這一切,都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這是交大西遷教授陳學俊生前最愛唱的歌。1957年,陳學俊夫婦帶著四個孩子,註銷上海戶口、房產無償上交後,隨校西遷。在西安艱苦的條件下,他創辦了我國的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開創了多相流熱物理學科,一生為中國工程事業奮鬥到底。2017年,陳學俊在西安病逝,享年99歲。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西遷精神是怎麼鑄就的?

△陳學俊先生(1919年—2017年)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他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 這首歌是陳學俊先生,也是無數像陳老一樣西遷老教授一生的寫照。他們是黃土地的教育拓荒者,也是共和國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西遷精神是怎麼鑄就的?

△2015年11月,部分西遷老同志走在西安交大興慶校區梧桐道上

60多年過去,曾經的熱血青年也變成了耄耋老者。但由他們鑄就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代代傳承。

監製丨申勇

策劃丨史偉

記者丨王曉東 龔琬茹

視覺丨官真 張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