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文|小梅妈妈

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宝宝都是更亲近妈妈,因为在宝宝出生后,妈妈就一直围绕在宝宝身边。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被偏爱的亲近无疑会让妈妈有更多的心理安慰,但是在宝宝小时候,这种离不开妈妈的感觉则会让很多妈妈崩溃。

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楼上的邻居最近刚生完宝宝回到家,白天就经常能听到孩子的哭叫声,本以为晚上孩子睡着了会好一点,结果却是“魔音穿耳”,想睡也睡不着。

短短几天下来,眼底的黑眼圈都没法看了,想必楼上的邻居境况要更加糟糕。又是一个晚上,楼上的哭声准时传来,这一次还多了小两口争吵的声音。

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你能不能别让孩子哭了,邻居都睡了,这么哭下去还怎么睡?”这是男邻居的声音,女邻居也不甘示弱,直接跟老公呛起来,“我愿意吗,我总不能一直抱着孩子睡啊,白天就算了晚上还抱着睡我怎么办,你在那里怨我,我有什么办法。”

“那你把孩子放下,让孩子自己睡。”男邻居说的轻巧,却点燃了女邻居的怒火“放不下放不下,你没看见吗,我一放下孩子就哭,还得抱起来哄,孩子就是要在怀里睡,有本事你来抱孩子。”

似乎是因为自己理亏,男邻居没了声响了,只剩下孩子在那里继续哇哇大哭,女邻居柔声的安慰孩子:“宝宝乖宝宝乖,妈妈在,赶紧睡觉觉......”

在孩子刚出生时,因为总是要换尿不湿与喂奶,很多妈妈就会习惯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睡觉,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重量和身长也有所变化,抱在怀里就不是那么方便了,这个时候想要让孩子自己睡,很多妈妈都会遭遇同样的一个问题:放不下。

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为何宝宝抱着就睡,放下就哭

1、缺乏安全感

刚出生的宝宝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妈妈,妈妈的怀抱和味道是他们最熟悉,也只有妈妈才能带给他们想要的安全感。当妈妈们尝试把孩子放到床上时,孩子失去了原本熟悉的怀抱和味道就会感觉没有安全感,开始通过哭叫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只有再次回到妈妈的怀抱他们才会停止哭泣。

2、宝宝可能还在惊跳期

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本来睡得好好的突然间就惊醒了,之后要费一点时间才能继续入睡,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那是他们的惊跳期。孩子在惊跳期时,常会出现小手抖动的情况,这会影响他们的睡眠,甚至会惊醒他们,在被惊醒之后,孩子不明就里就会开始哭泣。

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3、习惯

有些父母带孩子的方式不对,本来应该让孩子自己睡,父母却偏偏要抱着孩子睡,孩子习惯了在父母的怀里睡觉,当把宝宝放下后宝宝醒来看到的不是父母就会哭闹。

一直抱着孩子睡觉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也给妈妈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只有调整宝宝的睡眠方式才能解放妈妈的双手,让妈妈们也能好好休息。

如何调整宝宝睡眠方式

1、安抚宝宝的小情绪

宝宝不愿意自己睡,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妈妈们可以在宝宝闹情绪的时候轻拍宝宝的背部,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存在,也可以在宝宝耳边轻哼助眠的音乐,稳定和舒缓宝宝的情绪,帮助宝宝进入睡眠。

2、等宝宝睡熟后再轻轻放下

宝宝刚刚入睡妈妈就把宝宝放下,十有八九宝宝会醒过来,这是因为宝宝的睡眠还比较浅,一点动作都可能惊醒宝宝,妈妈们可以多等一会儿,等宝宝熟睡后再把宝宝放下,这时候宝宝对妈妈的动作没有知觉,还是沉浸在原来睡觉的氛围中。

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3、要舍得放下孩子

一放下宝宝,宝宝就哭,很多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的反应于心不忍总是再把宝宝抱起来,这样不论重复多少次都不能真正放下宝宝,而随着宝宝的长大,妈妈的负担则会越来越重,脾气也会因为劳累越发的恶劣,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即使是舍不得,妈妈们也要“狠心”放下孩子,让孩子逐步脱离妈妈的怀抱,孩子哭了,妈妈就哄一哄,反复几次,孩子就会逐渐适应了。

4、孩子刚醒时适当安抚,不要一把抱起来

孩子在刚睡醒的时候神智是比较不清晰的,直接把孩子抱起来会造成孩子的惊吓,让孩子产生不适的感觉,应该给孩子一点反应的时间,拍一拍孩子或者是小声跟孩子说几句话,唤起孩子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感,平复混乱的情绪。

5、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良好的睡眠环境可以减少孩子自己睡觉的不适感。将房间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在人体比较舒适的范围内,辅助可以帮助睡眠的灯光,维持周围环境的安静以及舒适的被子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睡眠。

孩子抱着就睡,放下就哭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父母们要从各方面出发,“放下”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减轻自己的负担,除此之外,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要学会“放下”孩子,让孩子独立成长。

抱着就睡,放下就哭?对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妈妈这样做

我是小梅妈妈,一枚90后宝妈,和你分享更多的育儿知识和过程,也希望这些能帮助每个有需要的宝妈,愿每个宝贝都能更好的成长,更有育儿知识请关注我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