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老家是這樣祭灶王爺的

過年祭禮

西吉老家是這樣祭灶王爺的


老家過年時的祭祀一般有六類,即神、先(先祖)、土(院子的正中,俗稱“中宮”)、 灶、門、井。敬神祭祖是影響較大、流傳很廣的傳統習俗,現在仍很盛行。其餘幾項現在做的人家比較少了。特別是祭土神、祭井和祭灶神就更少了,有的年輕人連聽都很少聽說過。

祭土神就是敬祭這個家庭院子的土地神,在院子正中俗稱“中宮”的地方放置一張小桌,年三十晚上供奉貢品,主要有各種鳥獸蟲魚的花饃和蕎麵清油燈盞,然後點香燒表,以示敬意。以後每逢正月初一、三、五、七、九、十五焚香燒紙(可不上供)。正月二十三日晚祭完後打掃香灰同燎疳一起結束。

祭井比較簡單。除夕貼對聯時,在井臺、草垛、糞堆上插上用彩紙做的傘形旗子,在井臺旁點香燒表奠酒即可,以後不用天天去燒。

民間習俗

西吉老家是這樣祭灶王爺的


祭灶王爺

以上幾項祭祀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祭灶王爺。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是天上玉帝封的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神,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我的老家一般不設神龕,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

年前,到集市上花錢請(叫“請”不能說“買”)來一張灶君爺圖像,裁一張較大點的紙,將灶神貼在上面,貼上對聯和橫額,“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然後將黃表紙裁成三個正方形,折成三角形,裝裱在灶君爺圖像的左、右、上三條邊上,這樣三角形黃表紙的一個角翻過了可以遮住神像,防止油煙或水漬燻汙。

除夕吃過年夜飯,洗刷淨鍋碗瓢盆,午夜子時(大約零點),新年伊始,新官上任,灶君爺從天而降,開始執掌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這時,人們將灶王爺神像貼在灶臺後面正中牆上,供上供品,燒香點紙,祭奠叩拜。祭灶的貢品以家庭情況而定,其中一般必備的是糖瓜,古時沒有水果糖,一般用民間煉製的麥芽糖,俗稱糖瓜。傳說灶王爺吃了供糖,嘴甜,上天庭在玉帝跟前光說這家人的好話,玉帝高興給這家人降的吉祥福氣多多。這其實有賄賂灶王爺的意思。

以後每逢正月初一、三。五、七、九、十五焚香燒紙是必不可少的。正月二十三日過後可以不再燒香祭拜。但畫像不能取下來,要粘貼一年時間,一直到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言事的日子。這日在灶王像前重新供糖果、清水、稀粥等,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肅穆神秘。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無非是“保佑全家祥和人人平安 ”等等的吉祥話。唸完後,把畫像完整揭下了,用糖瓜在灶君爺的嘴上輕輕地抹一抹,將舊像焚於灶內,謂之送灶,除夕又買新灶王畫像供上。

祭灶規模

西吉老家是這樣祭灶王爺的


祭灶的規模以家庭情況而定,本文作者讀到的兩首古詩歌謠就分別說明貧富人家祭灶的不同:南宋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民間有“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而家庭比較清貧的,只能供上點其他東西以示敬意,舊時民間有歌謠:“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

民間傳說

西吉老家是這樣祭灶王爺的


歌謠中說灶王爺姓張,這是一個傳說:(以下內容來自網絡)

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莊請,西鄰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好點子。在臘月廿三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裡,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皇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 ,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廿三夜裡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