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的“老鬆”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

報道)提起玉樹,自然會想到這樣一句介紹——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

本文要說的“三江源頭”是一家名為玉樹三江源頭的農貿有限公司,老松是公司總經理,本名就叫“老松”。

與老松的相識是在4月初紀念玉樹災後重建十週年採訪活動中,這位土生土長的本地康巴漢子,對玉樹十年發展變遷可謂“門清”,便單獨相約採訪,聽他講個人奮鬥故事,聽他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玉樹涅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諸多實實在在的改變。

“三江源頭”的“老松”

三江源頭的農貿有限公司內,購買蔬菜的玉樹市民。

玉樹被譽為“蟲草之鄉”,2003年,25歲的老松憑著本地便利條件,開始做起蟲草生意,幾年間便積累了不少資本。而2010年4月14日的玉樹地震改變了他的發展軌跡,隨著玉樹大規模災後重建工程開啟,老鬆開始從事土石方生意。

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但老松的家人卻開始反對他所從事的這項工作。父親第一個出來反對:“你的土石方生意有什麼好?能不能做一些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的生意?”在父親的勸說下,老松又一次改了行。

玉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距省會城市西寧800餘公里,由於當地氣候不適宜蔬菜種植,98%的蔬菜靠外運,老百姓“吃菜難、吃菜貴”的問題一直困繞著當地政府。老鬆開始思考如何讓當地群眾吃上新鮮平價蔬菜,減少生活成本開支。2014年6月,在玉樹災後恢復重建收官之際,老松多方籌措資金成立了玉樹三江源頭農貿有限公司。

老松的“三江源頭”主要經營銷售平價蔬菜、水果、肉食品、糧油等生活必需品,銷售中他特別注重“平價”,因為從源頭上控制了成本,取消了中間環節,公司實現了銷售價格普遍比市場價格低15-20%的目標。

為了這一目標老松付出了不少艱辛,也交了不少“學費”。2014年,老松揣了100萬現金,帶著玉樹當地群眾吃上好面好米好油的目的,直奔湖南。100萬對當時的老松而言是筆鉅款,而當他到了糧油交易市場後卻傻眼了。當天的交易最高的有8000萬,最低的都有1500多萬,廠家負責人知道他要購買100萬的糧油,便接連拒絕,都認為運費不划算,數量太少。但當聽到老松從玉樹過來又帶著這樣的目的時,那位負責人決定支持老松,免除了運費。此後,只要是老松的生意,都會受到一些特殊照顧。

“三江源頭”的“老松”

老松向居民介紹新到貨的農副產品。

隨後,老松又開始開拓蔬菜市場。在西寧,他5點就開始起床,在蔬菜批發市場挨家挨戶打聽價格。有一次,他訂好了一車蔬菜,價格也相對便宜,質量又好,於是裝車運往玉樹。可誰知到了玉樹,打開車廂一看,盡是些已經蔫了的爛菜。老松知道這是商家搞的鬼,這幾十噸蔬菜必須倒到垃圾場,決不能放在市場上,哪怕自己受損失。

為保證質量,降低成本,老松深入雲南、甘肅、四川等省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蔬菜產區調研對接,規範進貨渠道,簽訂訂購合同。他的3輛大型新鮮蔬果冷藏運輸車不斷穿梭在各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蔬菜產區和玉樹之間。他的經營門店從最初的1家發展到了11家,公司員工也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了45人,這45人均來自精準識別的貧困家庭。

新鮮的蔬菜運到了玉樹市,老松也逐漸打開了市場。同時,他也看到,還有許多牧民尤其是基層的群眾面臨買菜難,每一次買菜都要去附近鄉鎮,不僅不便而且增加了生活成本。在玉樹州委和政府的支持下,老松組建了由10輛車組成的“流動平價蔬菜直通車隊”,把銷售範圍又延伸到了門市店無法覆蓋到的各居民小區和各鄉鎮,在不加價前提下為牧區群眾送菜上門服務,使邊遠牧區群眾吃上了新鮮蔬菜,贏得了不少牧民的稱讚。

“三江源頭”的“老松”

“流動平價蔬菜直通車”駛向玉樹州的各個村落。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流動平價蔬菜直通車隊”又發揮了大作用。按照玉樹州供銷合作社的總體安排,老松承擔起向玉樹州各鄉鎮配送的任務,從800公里外的省會城市西寧拉運蔬菜,再分頭配送下去,他不僅保證質量,同時承諾不漲價、不減量。用老松的話講,雖然不能衝在一線發揮作用,但能用自己公司的優勢為老百姓做實實在在的事,也算是完成了父親的期盼,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隨後,老松又把目光瞄準了有機蔬菜的種植。他發現,雖然玉樹海拔高,種不出蔬菜,但在溫室大棚中,油白菜、油麥菜、菠菜、芹菜等葉菜類蔬菜以及少量菜瓜和平菇卻能種出。看到玉樹市區附近好多政府出資建設的蔬菜種植大棚,由於農牧民群眾缺乏種植技術而閒置,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萌生了帶領老百姓種植溫棚蔬菜的念頭。這樣既可以豐富玉樹“菜籃子”,又能使老百姓致富,還可以發揮政府投資效益。

說幹就幹,老松積極奔波於農牧行業主管部門、村委會、老百姓家中,商量經營方式,找科技專家、技術人才等。他的想法是先由他來承包經營,出資聘請技術人員,當地老百姓參於勞動、學習種植技術,增加致富造血能力,老百姓學好技術,有能力自己種植時,他再將資源反饋給群眾,使得群眾脫貧致富。在大家的認可下,他自籌資金200萬元,開始實施玉樹市代格村110棟蔬菜溫棚維修及種植項目,經過5個月努力,前期13個溫棚成功種植出了近30個品種的當地有機蔬菜、油桃等作物,起到有機蔬菜種植的示範帶頭作用,使80餘戶貧困家庭得到了脫貧致富的機會。

貧困家庭出身的老松深知做企業也要飲水思源。財富取之於社會,就要用之於社會。他始終惦記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近兩年來,拿出5萬元資金,深入到敬老院、邊遠牧區看望慰問孤寡老人等生活困難群眾,並在玉樹市區各門店為環衛工人提供休息點,免費供應茶水,把愛心化作了對社會、對鄉鄰的責任。採訪中,老松也總是說這樣一句話:自已一個人致富了不叫富,能帶動大家致富才算富。

老松是個實在人,這也影響了他的經商方式,讓利於百姓,熱心公益。這也使他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也得到了廣大牧民的信任。2016年,老松被推選為玉樹州政協委員,同年又被推選為玉樹州工商聯副主席。玉樹州“文明誠信經營企業”、“非公企業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青海省“放心糧油配送中心和放心糧油銷售點”……諸如此類的榮譽,老松拿了很多。

談到玉樹震後十年發展變遷,老松舉了這樣幾個例子。

市容市貌發生了改變。十年前的玉樹街道塵土飛揚。剛擦的皮鞋在街道上走兩步就髒了,現在市區內,一個禮拜都不用擦。治安好了,人的素質也高了,人行道上有垃圾,有人還會主動撿起。

老松的大兒子如今在玉樹市第一民族中學上初三,開學以來,學校校長每天6點會準時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上學。他打趣道,校長都跟保安一樣了。

醫療條件發生了質的改變。老松說,以前一得病就要去西寧,現在本地就能解決。

“三江源頭”的“老松”

正在給兒子輔導功課的老松。

在老松看來,最主要的還是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一場地震,全國援建,大家懂得了感恩。老松用了這樣一句話:“新玉樹怎麼來的?是全國人民一塊磚一塊磚堆起來的。”

這就是老松的故事。一個普通人的勵志故事,一個普通人的成長故事,一個普通人對玉樹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的故事——用誠信書寫人生,用愛心回報這片熱土,影響著,引領著更多的人為新玉樹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