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學的興盛------陰陽五行學說的合流和盛行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星象觀測的進步,對日月五星的認識和研究已相當深人。此外關於二十八宿和十二次的體系也更趨成熟的完善,並湧現出一批著名的星象學家,留傳給後世幾部星象學專著。加上陰陽五行學說的合流和盛行,星象學在這一時期呈現了興盛局面。其成就和內容大都經由漢代學者的整理和傳習而被保留下來,並對漢代星象學及當時的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星象學的興盛------陰陽五行學說的合流和盛行

古代星象學十分重視五大行星的活動,當時天文機構和星象學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記錄五大行星在恆星間的位置變化,計算它們的行度,以此來判定五大行星與其他星宿及日月的影響關係,最終以預測人間的事變。春秋戰國時期,五行學說盛行,五大行星的命名就與此相關。把五行與五大行星聯繫起來,認為五星即五行之精,其相互之間及與日月(陰陽的代表)之間的關係,就是五行與陰陽的關係。而對五星運行的觀測,又離不開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十二辰的標誌體系,故對日月五星及二十八宿的觀測及十二次、十二辰、歲星紀年、太歲紀年等等觀念方法的發明和進步,都隨著星象學的發展而發展。根據《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的記載,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星象學在上述方面都有了比之從前更為明顯的進步和豐富。

星象學的興盛------陰陽五行學說的合流和盛行

史記

據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星象學家有宋國的子韋,鄭國的裨灶,齊國的甘公,楚國的唐昧,趙國的尹皋,魏國的石申。其中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佔》八卷,石申(又稱石申夫、石申父)著有《天文》八卷。《天文》中載有二十八宿距星的距度和去極度及另外一百十五顆恆星的人宿度和去極度以及各星的占星術文等。這兩部書都已失傳,宋人曾輯錄為《甘石星經》,但很不完整。《開元佔經》中也有一些引用材料。到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一種《五星佔》約八千字,據專家研究,其中保存了甘氏和石氏兩家天文書的部分內容。《五星佔》成書在《史記·天官書》之前90年,是現存時間最早的古代星象之書。

十三經中的《周禮》,古人以為是周公時代的一作品,據今人研究,其成書時代應在戰國時期,所以可以看作研究戰國時期制度文化的資料。這部書中也有關於星象學的制度。在其春官部分的“占夢”官職內,有這樣的記載:

星象學的興盛------陰陽五行學說的合流和盛行

周禮文化主題公園

“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佔六夢之吉凶。

這就是星象學在占夢術中的應用。天地之會,就是日月在十二次的某一次上相會(即看起來走在一起),如正月時,日月會於嫩訾之次,二月則會於降婁之次,每月相會一次,一年十二次(可參見前述的“十二次")。辨陰陽之氣,指的是觀察分辨一年之中在不同的季節陰陽二氣的變化情況和當時的狀態。這也是星象學中的內容。如《史記·律書》中講,十月之時,十二辰為亥,表示陽氣藏於下,其時星宿為東壁、營室和危。而東壁表示陽氣將生,營室表示營胎陽氣而產之,危表示陽氣之詭。其後每一月、每一辰、每一星宿都表示陽氣的不同狀態,而說了陽氣,陰氣的狀態就不言自明瞭。因為陰氣的運動變化正與陽氣相反。所以,占夢裡講的辨陰陽之氣,也是星象學的內容。在觀察歲時、日月之會和辨別陰陽之氣的基礎上,再以日月星辰的屬性、位置而決定的相互關係和結果來作為占夢的外部條件,由此就可推及夢的吉凶禍福了。此外,當時還有專門掌管星象學的官職,叫做馮相氏和保章氏。《周禮》關於這二職的記載是:

“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幔象。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詔救政,訪序事。'

可以看出,馮相氏的工作主要是測度歲星運行、二十八宿位置、十二月紀時、十二辰紀年、十干紀日、日月星辰的運行會合以及四季的時刻,這是保章氏工作的基礎。保章氏在馮相氏的配合下,記載日月星辰的異常變動,據此佔測天下的事變,判斷事變的吉凶。並用分野之說,觀察星象,預測事變。又主持望氣風角工作,配合星象之佔。這都是為了救政謀事的,屬於王家重要職責之一。

保章氏中提到了“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這是星象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分野說。

分野說,是將上天的星宿與地上的地理位置聯繫起來,按一定區域分配一定星宿的學說。這種聯繫,也是為了用星象說明地上不同地區的事態變化。分野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那時諸侯列國各據一方,互相兼併征戰,勝負莫測,故分野說應運而生。分野說開始時比較簡單,如《周禮》所言,只分九州之地。《五星佔》也說:“列星監正,九州以次",也是九州分野。九州即《尚書·禹貢》裡提到的冀、黨、青、徐、揚、荊、豫、梁、雍州。具體對應天上哪些星象,今已不詳。後來用十二次對應十二州,戰國時又用二十八宿和五星來對應十二州,即鄭、宋、燕、吳越、齊、衛。魯、趙、魏、秦、周、楚諸國地域。於是,分躒說成了一套複雜的體系,西漢以後,其中各種分歧才逐漸協調起來。

喜歡的話就多多的關注、點贊、評論、收藏

更多精彩內容

星象學與天文學到底有和區別?

自古以來的星象是什麼?星象學又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