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作者:躍如博士

生命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能夠感知和體驗(植物是否能夠感知,在此暫且不論),而人的生命,是肉體和靈魂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合作。人的肉體,因為具備五官感覺,具備神經系統,所以能夠感知世界和體驗自我。可是,也正因為如此,肉體成為人生所有快樂的承載者,同時也成為人生所有痛苦的靶子。

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這些苦,即使有些來自心靈,肉體也全都感同身受。只要肉體存在,感受就不會間斷或停止,苦樂也就永無休止。一具皮囊,何其麻煩?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第十三章》)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世間所有的生物,都有物質的身體。所有的動物,都有肉體,都有廣義上的或強或弱的意識(高級靈長類動物如大猩猩等還有高級動物心理)。但唯獨人,才有靈魂——嚴格意義上的靈魂,人的靈魂。這個靈魂,包含了理性、慾望與激情,或者說包含了認知、情感和意志。

慾望主要來自肉體,追求快樂和滿足,遵循的是自私自利的原則。理性是靈魂的核心部分,是人高於一般動物、人之為人的重要標誌,遵循社會的道德規範、典章制度、法律法規,不僅利己還要利他。激情輔助理性聽從理性的指導合理地實現慾望。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然而,慾望、激情與理性可以和諧相處,也可能劇烈衝突。在我們每個人的自身的日常生活經驗裡,我們經常會體會到這種和諧,也感受過這種衝突。比如,在面對愛情、面對利益、面對一切重大抉擇的時刻,這種衝突就尤其激烈。內心的衝突自然讓人感到痛苦。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在。如果人類像動物那樣只有慾望,沒有理性,也就不會有慾望與理性的劇烈心理衝突了。

人,不僅有肉體上的快樂痛苦,也有靈魂上的快樂痛苦。有時候,後者的苦樂程度遠遠甚於前者。但是,實質上,靈魂的歡樂痛苦與肉體的歡樂痛苦深切勾連、密不可分、息息相關。毋寧說,世間一切的歡樂與痛苦皆源自人有肉體且有靈魂。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眼耳鼻舌身意,皆為歡樂與痛苦的源泉與通道。美麗與醜陋、樂音與噪音、芬芳與惡臭、甜美與苦澀、暖和與寒冷,這些相互對立的客觀對象無時無刻不縈繞著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無時無刻不刺激著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我們喜歡並享受物理世界的美好的一切,也討厭並忍受著現實世界醜惡的一切。這些物理的感性事物作用於我們的五官感覺,同時也作用於我們的心靈。肉體的感覺會引發相應的靈魂的感受。當我們的眼睛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的時候,當我們的耳朵傾聽優美的古典樂曲的時候,當我們的鼻子嗅聞鮮花的濃郁芳香的時候,當我們的舌頭在品嚐美味的新鮮食物的時候,當我們的皮膚在接觸光滑的絲綢錦緞的時候,我們的肉體感官體驗到了美的愉悅,與此同時,我們的心靈也產生了相應的美的愉悅,正所謂賞心悅目,正所謂感同身受。是的,首先悅目,然後賞心。是的,心靈的感應,來自身體的感受。所以,身心一體,和諧呼應,同頻共振,息息相通。所以,靈與肉是統一的,心和身是統一的,精神與物質是統一的,形而上與形而下也是統一的。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慾望,雖然也是靈魂中的一部分,但其主要根源來自肉體。慾望,主要是肉體的慾望,生理的本能。因為身心相連,所以肉體慾望當然會影響靈魂。飢渴的感覺,對飲食的慾望,對性的慾望,皆來自肉體,卻也深刻地影響靈魂。美景、美聲、美味、美色,人皆心嚮往之、趨之若鶩、全力追逐、沉醉其中、樂此不彼、欲罷不能、不能自拔······

當然,慾望,不僅僅是肉體慾望、物質慾望,還有來自人的內心的慾望(比如好名之人對名聲的追逐、好權之人對於官位的追逐)。這一切,交織混雜成慾望的滾滾洪流,一瀉汪洋、氾濫成災、淹沒一切。總之,慾望(無論是物慾、肉慾還是情慾,無論是食、色、睡,還是權、利、名,不論是生理慾望還是心理慾望)的無窮無盡、無邊無際、永不知足讓人永遠處於缺乏和不足的飢渴狀態,從而不可避免地淪為慾望的奴隸,失去內心真正的自由。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道德經·第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彩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遲鈍;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野性張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見利忘義、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外物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才是明智之舉、長久之道。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只要肉體不死,人就活在時間,靈魂就存在,就要跟隨肉體一起承受所有的成敗得失、苦樂禍福、悲歡離合。肉體,暫時承載著靈魂,同時也囚禁了靈魂,捆綁了靈魂,拖累了靈魂,怠慢了靈魂,玷汙了靈魂。世間最諷刺的事情莫過於,高雅、純潔、空靈、美麗的靈魂,落入骯髒愚蠢、充滿慾望的肉體之中,受它節制,受它牽引,不得自由,永失空靈,永失純潔。

隨著生命的成長,靈魂越來越敏銳、通達、智慧、豐富,肉體卻越來越遲鈍、萎靡、笨拙、衰老。隨著歲月之河的日夜流淌,越來越臻於豐富、優美、成熟、豁達的靈魂卻仍然必須附著在日漸衰頹、苟延殘喘、奄奄一息的肉體之上。最終,靈魂不得不隨著肉體的死亡而與肉體同歸於盡,同歸無邊無際的黑暗與無始無終的虛無······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因此,對於靈魂是否永恆、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問題,唯物主義哲學和無神論給出的冰冷解釋,難免令人感到無限的絕望和徹底的空無。而唯心主義哲學和有神論的溫和解釋,卻可以給靈魂一個出路,給生命以新的希望和巨大的轉機,給人類增加無限的可能性,不管靈魂最終是升入天堂還是墮入地獄,都比死路一條、徹底歸於無邊無際的虛無要好得多。不論是西方的基督教還是基督教哲學,不論是中國的道教還是佛教,大概都主張人的靈魂的不滅與輪迴吧?

物質的肉體,有生有滅,可朽可壞。屬於精神的靈魂,卻是生而不滅甚至不生不滅、永恆輪迴的。如果靈魂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和超越性,如果靈魂不能超越物質和肉體,如果靈魂和肉體是同質的、可朽的,如果靈魂會隨著肉體的衰敗而衰敗、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死亡,如果"人死如燈滅",如果"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那麼,人類與草木何異?人類與花鳥蟲魚何異?人類與飛禽走獸何異?這樣的人類怎麼能夠配得上"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尊貴地位和獨特稱號呢?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如果沒有靈魂不朽,那麼,人類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何在?人類的文化與文明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如果沒有靈魂不朽,沒有靈魂的永恆存在,人類即使世世代代、子孫無窮,那麼,相對於永恆而言,也只是暫時的,終有一天,人類作為萬千物種中的普通的一員,會因為種種偶然的或者必然的原因而最終消亡。

雖然終生平等、萬物一理,但是,作為有理性、有靈性、有智慧、愛自由、明是非、懂善惡、辨美醜、知榮辱的人類,作為創造了輝煌而偉大的人類文明的人類,畢竟不是草木蟲魚,不是飛禽走獸,不是億萬物種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無論如何,生而為人,得一人身,來到世間,經歷風雨洗禮,雖然備嘗人世艱辛,飽受凡間苦難,卻也百鍊成金、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成才成人。就像唐僧師徒四人的西天取經之路,風餐露宿、天涯孤旅、千難萬險、千辛萬苦、披荊斬棘、降妖除魔,磨難盡處,終成正果。

所以,生而為人,得一人身,雖有辛苦,卻能夠真切體驗人生的全部豐富性,深刻領悟宇宙人生的無窮奧妙與無限真諦,實在是萬幸之事,自當珍惜又珍惜。 到底,作為個體,我們應該自尊自愛、好好活著,儘量配得上我們所擁有的獨特命運和人生;作為人類整體,我們應該同心協力、戮力以為,努力配得上人類所擁有的無上榮光和尊貴地位。

可朽的肉體,永恆的靈魂

注:躍入,一個熱愛自然、生活和哲學的人。歡迎關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