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詩與遠方,但目前的詩歌為啥離我們漸行漸遠?

修人哥車茶館


我喜歡詩篇,也喜歡吟詩,喜歡作為一個聆聽者,樂此不疲的欣賞詩的魅力,並覺得詩與人的距離近在咫尺,字裡行間的意境與人物,甚至就像你自己本身,只有區分開詩的類型,就能感受到詩的韻味與共鳴,其實我個人有著深切的體會,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抗擊疫情那樣艱難的時刻,全國人民的心中為之沉重,武漢上下封城隔離,白衣戰士們奮戰一線,為此更需要的是振奮精神與最大的安慰與鼓勵,默默的支持也一種力量,於此許多作者與詩人,創作了最有力度的篇章,最能打動心靈的饋贈文字,當拿到詩篇稿件的時候,讓我感動與震撼,一篇篇詩文暖心的鼓舞,武漢加油:白衣天使:靜靜的中國:武漢不哭:等待暄華:櫻花之約等等,這些都是詩人的精心之作,在特別的日子裡,詩人用最快的速度與敏感,述寫著全國人們的心聲,而朗讀者們用最樸實的嗓音,把作品一一的解讀,表達心中的祈福與祝願,我被這些詩集所感動,由此我用簡單的方式,用音樂與詩文的形成,寫下了自已的感概之言,守望:春意:描述在小區裡日夜守護的工作人員,在各行戰線裡,辛苦奮鬥勞作的朋友們…在許多時侯你可以體會到,看詩讀詩是一種享受,音樂牽動著文字,行走有聲有色的鈴動中,詩有遠方那是有人在牽掛,而詩更在心靈之處,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中央電視臺用詩歌,與朗讀者的聲音,歌頌那些勇敢敬畏的人,讚美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想詩歌是一種財富,是一種高雅的藝術追求,詩的境界是通往,心靈深處的一座橋樑,是弘揚精神的一根綠色的紐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讀詩愛詩,一個個朗誦團隊已經形成,我們需要這種氛圍,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詩歌的海洋中任其飛揚,如果你理解的越深,就會離你越近,願你愛詩愛音樂,有一份好的心情,為你營造一個心靈的美好天空,在其中享受詩的魅力,願詩從遠方來到你的心

[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


暱稱蘭月亮


漸行漸遠的,不是詩和遠方。

是我們浮躁的心和物質化的社會。

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人相對要少了很多,淘寶、購物、追劇、打遊戲。它把我們本就不富裕的時間扯得稀碎。

除了天賦和日積月累的學習外,創造作品是需要靜下心來的。

心靜自然涼,躁動的心是寫不出好作品的。

一首好的詩,有韻、有律、有品,我們有的只是浮躁,怎麼能寫出好詩?

前些年有一種詩體叫烏青體,我不做任何評論,有一首詩是這樣的:

《對白雲的讚美》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別白特白/極其白/賊白/簡直白死了/啊——。

我也想學寫一下,可怎麼也掌握不了竅門?大家看看我寫的算什麼體?

《新對白雲的讚美》

一朵棉絮/掛在天上,它驕傲地擋住了太陽。一匹叫白龍的馬/隨風而來,他大聲地對棉絮說:“你不要說你是對白雲的讚美”。太陽聽後/一天都沒有出來。 (瞭然)

哈哈,上板磚吧,我寫完都想砸自己。

這些都是我作品用的名字:收藏小齊哥~~向東流~~瞭然。從今天開始,以後的作品就用瞭然了。

願我們的詩歌。早日回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旁。


收藏小齊哥


我們每個人都有詩與遠方,總想在浮躁的社會里,尋求一份心靈的慰藉。然而多元化時代的今天,詩歌創作愈發自由大膽,每天都以數以萬計的作品誕生。可為何我們叫得出名的詩人,背得出口的詩作卻少之又少?主要是詩歌從群眾中來,卻沒有走入群眾心中,其原因:

一是時代變革給當代詩歌帶來了衝去。當今網絡的普及,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詩歌的發表、傳播和閱讀方式。人們從過去的紙質化閱讀變為了網絡化閱讀,對當代詩歌產生了不少影響。網絡閱讀的繁榮,既擴大了大眾閱讀視野和便利溝通,也讓詩人和評論家陷入更微小的圈子,失去了不同觀念、問題之間碰撞的機會和慾望,在固有的詩歌圈子裡自嗨自娛,互相吹好。

二是自由隨意的大環境,也導致詩歌創作的標準、門檻下降,影響了詩歌原本的公信鑑賞力。古詩詞講究格律、對仗、意境、樂感,現在的詩歌作者只要識字,就能寫詩。在網上隨手寫幾句,標榜自己為詩人的大有人在。當最具審美價值的詩歌被“口水化、口語化,”詩歌成了簡單的、隨意的分行處理,沒有審美可言,那真正優美的詩歌,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有人笑說,當代詩歌,“詩非詩,詩人非詩人。”

三是泛娛樂化的當下,詩歌開始崇尚直白、平易,用時下流行語來講,就是“蹭熱點,蹭流量”,但又很容易陷入空話、套話,造成語言的重疊、堆積,言之旡物,又破壞了詩歌的品位。面對這些尷尬,我們應當重新審視當代詩歌的作用。

讓詩歌成為大眾流行,散發“文學之母”的魅力所在,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我認為,詩人既要追尋自由表達,又要言之有物。新媒體為詩人的創作拓展了更大空間,也要謹防落入急功近利的“陷阱”。創作者切忌寫作拼貼化、模式化、口水話,要沉下心來打開格局。詩歌語言不僅要追求審美,更要注重意象表達。

創作者在埋頭苦幹的同時,也要走出家門,關懷現實。寫詩是一種自我修練,當詩人去抒寫時代,體察民情時,作品才會更有靈魂。真正的創作,是用腳步去丈量大地,用行動去體會風土人情,用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去發現、記錄社會的真善美。

最後作為讀者的我們,也應當反思,是我們無形中也將當代詩歌越推越遠。快節奏的生活,更多人熱衷“快餐式文學”,導致不像的詩歌氾濫。所以,讀者也應當提高文學鑑賞力,不要人云亦云,用真情去品讀,我們就會發現,詩歌如此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