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在這個魔幻的庚子年的初始,

全國人民出不了門,各地博物館開不了館。

廣大文博愛好者,只能宅在家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VR」。

但是,VR看多了,一些讓人疑惑不解的事情就出現了……

迷惑VR大賞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畫質感人、糊你一臉】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此展覽,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穿越展櫃,這是你從未有過的魔幻體驗】

看到這裡,貓史官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VR技術和應用已經非常成熟的今天,博物館的VR展為何還是如此迷惑呢?

或許,是我們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做VR這件事?

為什麼要做VR?

近些年,VR已經逐漸成為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標配」。

而作為一項技術工具,VR也的確有很多優秀之處

首先,給展覽(尤其是臨展)拍攝VR,可以把展陳、展品全方位地記錄和保存下來

對內,可作檔案資料;對外,展陳設計也可分享給更多的業內人士。

其次,VR確實能一定程度上彌補無法到現場參觀的遺憾

近年祖國的博物館事業蒸蒸日上,各家博物館輪番推出各種大展。文博愛好者沒法每場都追,「望VR止渴」也不失是一種物美價廉的選擇。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最後,碰上「新冠」這種特殊的社會事件,「無接觸」的VR逛展就顯得尤其必要,對一些重度文博愛好者而言,甚至是一種剛性需求。

其實到這裡,我們也能發現,使用VR的人,多半不是業內人士,就是深度的文博愛好者。這些人可不是「看熱鬧」,而是來「看門道」的,人家要求高著呢!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如果只是把VR當做是博物館數字建設的一個指標,不去了解觀眾的需求,結果只能引來吐槽……

所以,什麼樣的VR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呢?

觀眾需要什麼樣的VR展?

首先,VR最基礎的使命當然是「清楚、明白」。

比如200億像素的全景兵馬俑: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高清到老秦人的髮絲、抬頭紋都絲毫畢現: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去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現場根本看不到類似細節,這種VR體驗,確實香。

當然,這種大手筆不是誰都能擁有的,200億這個目標太大了,我只有1個億像素怎麼辦?

1個億其實也夠了,VR裡還能添加各種熱點,包括高清圖片、文字說明、語音講解、3D模型等等。輕輕一點,觀眾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湖南省博物館「根 · 魂:中華文明物語」】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內蒙古博物院「夢幻契丹」】

其次,VR的路線和視角設計要合理,別讓觀眾在「雲看展」的時候雲裡霧裡找不到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坐在沙發上逛VR往往比實地逛展還累……

因為有的VR展只管拍,完全不關心展線和邏輯,更不考慮觀眾觀看的視角。希望下次拍VR的時候,策展人或者熟悉展覽的工作人員能現場進行指導,這不僅是個「技術活兒」,還是個「專業事兒」。

另外,適當添加一些小小的位置功能,也能讓觀眾感受到暖暖的關愛。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展】

最後,希望VR展廳能提供一些互動的功能

這算是一個比較私人的感受吧,空蕩蕩的VR展廳雖然沒人擋住去路,但也有點寂寞空虛冷。好好的「全景故宮」,硬生生逛出了「全景冷宮」的感覺。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大家平常追劇都有彈幕,小夥伴們雖然散落在海角天涯,但是會在線預警、指路、討論,並不覺得孤單。所以,VR展裡,「彈幕」「評論」之類的互動功能都加起來嘛,熱熱鬧鬧的挺好,不喜歡也能關掉。

關於VR展,文章寫到這裡本來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貓史官突然意識到,VR再怎麼提升改善,這展覽不還是線下的那個展覽嗎?

所謂的「線上展覽」,又在哪裡呢?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線上展覽=VR?

想來想去,貓史官覺得,真正的「線上展覽」,恐怕應該是利用線上的形式和特點,

專門策劃和製作的另一種新型展覽

「線上展覽」最大的特點:「空間」不是實在的,「展品」也不是實在的。

所以常見的展覽形式和內容就不得行了,需要重新塑造「觀眾」與「展覽」之間的溝通模式。

怎麼整呢?就需要根據「線上」的形式,策劃製作與之相匹配的內容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其實,如果我們環視一圈,會發現有的博物館已經「在線上策劃一個展覽」了

比如我們的業界之光——上海博物館,最近兩年的書畫展,就配合線下策劃了內容和形式都相當不錯的線上展覽。

從實用的高清圖片+文字介紹: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到清晰的生平+創作年表: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再到直觀的行跡圖、交友圈: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還有錦上添花的小遊戲和虛擬的「人在山水畫中游」: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展品信息」、「知識拓展」、「互動體驗」這三塊構成了整個線上展覽的大框架,每一部分都用恰當的形式來表現相應的內容。

邏輯清晰,設置合理,就算我沒有到過現場,也並不妨礙我走近董其昌、瞭解文敏公。

另外,線上展覽其實也不一定非要配合某個線下的展覽,它的可能性更大、操作也更加靈活

只要有充足的數字化資料,就可以獨立策劃一個全新的展覽。

比如「谷歌文化學院」,上面有全球多家博物館的藏品高清資料,即使是私人用戶也可以自由收藏,並且自己選擇主題,突破時空和館際限制,重組展品、創建新的小展覽。

博物館迷惑VR大賞,及一些我們的思考

這種展覽以真實館藏的數字化信息為基礎,以圖、文、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短小精悍,操作簡單,還能一鍵分享,而「易傳播」也正是線上展覽的一大優勢。總之個人覺得非常好。

寫在最後的話

疫情只是暫時的,春天總會到來。

但在一切恢復正常之前,博物館們可能也會總結,我們這波做得夠不夠好?

按照定義,博物館應該是一種永久機構,來日何其久長,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更好地舉辦展覽(無論是線上展、線下展、還是把線下搬到線上的VR展),是值得花精力不斷去思考、探索的。

最後,貓史官也希望你能夠積極留言,告訴我們你看過最精彩的線上展覽都有哪些?或者關於博物館線上展覽,你有什麼要吐槽的和好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