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保護好孩子的發散思維

20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名記不清了,文章的作者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做了同樣的一個實驗,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問同學們這是什麼?小學生的答案很多:太陽、燒餅、零、媽媽的臉、向日葵;同樣的問題到了中學生那,答案基本只有兩個,零或者字母O;到了大學生那,同學們看著黑板陷入沉思,卻沒有人回答。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就是發散思維的喪失。為什麼發散思維會喪失?

舉兩個例子

其一:以前曾經有個經典的問題,雪融化了會變成()。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水。但有個學生填了“春天”就沒有分數。在我看來,春天的意境比水要高出不是一點半點。

其二:記得有一次考試,出了魯迅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問:魯迅為什麼這麼寫?在我看來,魯迅這樣寫就是為了賺稿費,但居然有個正確答案:魯迅這麼寫是為了表達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怒。

我思考的問題就是:出題人怎麼知道這個是魯迅當時的想法?他和魯迅交流過?

孔雀為什麼不往西北飛?

上學時,學到《孔雀東南飛》,上完課後,語文老師例行公事得問: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我就舉手問:老師,為什麼孔雀是往東南飛而不往西北飛?我們語文老師也是2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了,從她當時驚愕的表情我可以猜到,20多年裡肯定沒有人問這個問題。

語文老師停頓了幾秒,然後客氣得對我說:你給我出去。當時的老師脾氣咋那麼暴躁?學術討論值當轟我出去麼?

要有深入的探究精神

當時,我人雖在門外,但心還在問題,只是當時網絡不發達,無法查詢。很多年後,我認真的研究了一下這個問題,驚奇得發現據說民國時期,有一個人在法國讀博士,研究的中國古詩詞(咱也不清楚為啥去法國研究這個),博士答辯的時候,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問的問題和我一模一樣:孔雀為什麼不往西北飛?

看到這裡,我不禁有些自戀,高中時至少有了博導的思想。

這位博士引用了《古詩十九首》之中的一句詩: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孔雀為啥不往西北飛呢?西北有高樓啊,而且很高很高,和雲彩一樣高,飛不過去。

到今天,做了16年老師,我仍然佩服上高中的自己,提的問題真好。而作為老師,想說的是,面對問題,不一定要有一個標準答案,重要的是有發散思維,能用自己的理論解釋並讓人信服就可以。

還是這個問題:孔雀為什麼不往西北飛。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在八卦中東南是“巽”卦,代表風,可以解釋為孔雀往東南飛順風,可以展翅高飛。

在企業很多面試中都會出一些需要發散思維的題,如:把這個房間裝滿乒乓球,可以裝多少個?為什麼下水道的井蓋是圓的?曲別針可以用來做什麼?這些題往往沒有固定答案,只有你能想到且能解釋清楚即可。

發散思維是如何喪失的?

為什麼我們的發散思維會喪失?原因很簡單,是我們從小學開始接受的教育告訴你凡是問題只有統一、標準的答案。而這些統一、標準逐漸把原本有發散思維稜角的學生磨過像光滑的石頭一樣。《金剛經》有云: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我們也可以說,諸答案,皆為非答案,是名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