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從小,我們都聽老師說過“向某某學習”,父母說過“你要有某某那麼愛學習就好了”這些類似的話語。那些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必定是讓父母省心,和父母關係非常親密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怎麼樣了呢?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長大後走不出父母的懷抱

玲玲從小就是班上有名的乖乖女,鄰居們經常對玲玲的父母說:“你們家玲玲多聽話,和父母多貼心啊,我們家孩子要是有玲玲一半聽話,我就滿足了。”玲玲的父母總是得意地笑著。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別人家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要求好好學習時,玲玲總能自覺學習;別人的孩子不聽父母的建議選擇專業時,玲玲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選擇發展方向;別人家的孩子自由戀愛時,玲玲卻接受了父母安排的相親對象,並且早早地結婚成家。

鄰居都羨慕玲玲的父母年紀輕輕就做了姥姥姥爺,完成了人生大事,可玲玲的爸爸最近卻嘆著氣說道:“現在我才知道孩子和父母關係太好,不是好事,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原來,玲玲小時候對父母百依百順,骨子裡缺乏衝勁和創新意識,工作上按部就班,表現平平。結婚後,又因為從小被父母保護得太好,太文靜內向,不會跟婆婆相處。孩子出生後她要求父母和自己同住,幫自己帶娃。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當別人家的閨女出嫁後,父母落得清閒自在時,玲玲的父母卻成了外孫奴。他們這才發現,當年那些調皮的孩子,反而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嫁給了愛情,過上了獨立的生活。而玲玲卻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快四十歲的人了,卻還離不開父母。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因為他們的性格特質中,其實早已暗藏著這些危機。

1. 循規蹈矩——沒有個性

馬克吐溫《好孩子的故事》裡主角雅各布.布利文斯就是名副其實的好孩子,他和父母關係非常好,對父母的話唯命是從,做事循規蹈矩,養成了過分老實的性格。當別的孩子一起打遊戲,玩耍時,他卻能對此不感興趣,整個生活都在父母的安排下進行著。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這樣的乖孩子,小時候讓父母很省心,可是他們習慣了循規蹈矩地生活,沒有了自己的個性。從小也不發展愛好,成年後的生活往往是很枯燥單調的。

2. 文靜、宅——人際交往能力差

“乖孩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他們從小很享受被人稱為“乖孩子”的感覺,他們的共性是很文靜,很宅。

根據心理學上的期望效應,被誇獎得越多的乖孩子,他們會在行為上越發會朝著父母期望的樣子去做。於是,他們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好,不跟同齡的孩子們一起玩耍,他們認為出去玩就是不愛學習,不聽話的行為。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長此以往,孩子變得越來越孤僻,成為了小夥伴們眼中的“怪人”,雖然小夥伴們會叫他“乖孩子”,但是他發覺自己越來越難以融入同齡人的圈子中,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差。

3. 安分——喜歡安逸,逃避競爭

“乖孩子”們從在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著,他們對父母的要求言聽計從,不會給予絲毫反抗。長此以往,形成了安分的性格,當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想去北上廣闖蕩的時候,“乖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在家附近找個工作,認為安安穩穩過日子挺好的。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他們喜歡安逸的喜歡,隨著年齡的增長害怕競爭,逃避競爭。這些“乖孩子”的視野往往有限,創造力漸漸被磨滅,日子往往過得庸庸碌碌。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也許在過去,我們父母那代人,生活在計劃經濟年代裡,人們可以自由發揮的地方很少。而21世紀的今天,需要是的有個性,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因此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們,應該賦予孩子豐滿的羽翼,而不是把孩子關在自家的籠子裡,做個孤芳自賞的乖寶貝:

①發現孩子多元化的天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家長們應該相信並耐心開發自己孩子的優勢,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別人家的孩子上。永遠不要讓孩子活在其他孩子的陰影之下,這隻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一針見血:那麼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將來反而難有作為

②給孩子更多自由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不要給孩子成長過程中訂立太多條條框框,不要讓孩子們禁錮自封,而應帶著孩子感受生活的美,教會他們自己融入美好的生活中,逐漸放開手讓孩子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