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唐朝強大全靠楊廣的功勞,難道唐朝是楊廣打下來的?

少年不大冷


唐朝的強大當然不是楊廣打下來的。,而是唐朝從隋朝繼承來的。隋朝天下的統一有一半是楊廣打下來的。 大隋建立之初中原並未統一隻具有北方地盤,北方的地盤是由北周的皇帝宇文邕打下來的。北周皇帝宇文邕不幸夭亡,他的繼任者宇文贇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只對風花雪月和吃喝玩樂有興趣。對治理國家統一天下毫無興趣,因此政權旁落岳父楊堅手中。在宇文贇暴斃之後,宇文贇的兒子年幼用,太后楊麗華不得不依靠父親主持大局。這樣北周的皇權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楊家手中。楊堅的稱帝,也是水到渠成的。

不管後人如何評述,楊堅如果不稱帝就會重蹈宇文護覆轍。

楊堅稱帝建立了大隋朝。隋朝只有中國的大半壁江山。隋朝成立之後,楊堅派楊廣做晉王,率兵出征南方。後來在陽間的率領之下蕩平陳國,統一天下。天下一統的局面是由楊堅父子建立的。

唐代接手隋朝的時候是一個爛攤子,到處都有反叛。 在李世民父子和眾多江湖好漢同心協力之下。透過兼併各個擊破等方式,最終統一了大唐。大唐是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說大唐的天下是隋代楊廣打下來的,這不太恰當。統一中國卻有楊廣一份不可毀滅的功績。

楊廣在位時間雖不長,但卻做下了不少驚天偉業。楊廣的開通運河為大唐留下了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使大唐經濟復甦,稱霸世界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隋朝大,唐朝想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至少要多奮鬥100年。從這個角度上講,隋朝是有功於唐朝的。原本隋朝的楊堅就是,唐太祖李淵的姨夫。唐太宗李世民和楊廣是姨表親,他們在北周時代都是北周八大柱助國,他們都是士族門閥。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個統治集團在中國延續了近千年。

不論從哪個角度上說,隋朝都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說到隋朝對唐朝的貢獻當首推隋帝楊廣,楊廣過快的經濟建設步伐對當代來說是民力使用過度,對後繼的唐朝來說,是坐享其成。運河的開鑿,東都洛陽城的建立。為後世唐朝稱雄世界奠定了物質基礎。

隋朝打下地外交基礎,也順利的將太宗李世民送上了天可汗的寶座。所以說隋朝對唐朝的貢獻非常的巨大。沒有隋朝這顆墊腳石;唐朝不可能走的這樣快,這樣高這樣遠。











長安女子唐歌


這種說法,比較扯淡。不過隋朝轟然倒塌,的確是楊廣的“功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非常扯淡的言論,如果按照馬哲的觀點看,那就是缺少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問題。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首先就是要了解一切的前因後果,要系統的看待問題,而不是隻看一點而不看全部。但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物,難免就會以偏概全。

我記得以前聽過蒙曼老師說隋文帝非常偉大,說道在隋文帝在位時期,戶籍達到了840萬戶,人口達到了西漢水平。為了證明隋文帝的偉大,蒙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漢末戶籍數只有120萬戶而已。看似很客觀,實際上非常不客觀。

雖然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天下大亂,但人口數依然程波浪形增長,到了西晉初年,人口達到了四百萬戶,北魏達到了五百萬戶,北周時期達到六百五十萬戶,到了隋文帝統一天下之後,戶口數已經超過700萬戶。而到了隋煬帝時期,已經達到了890萬戶,這就是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這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結果,而不是一個人的功勞。

第一、戶口數量問題

因為很多人對於楊廣非常喜愛,所以簡單的看到了890萬戶這樣的強大,認為唐朝沾了隋朝的光。這是不客觀的,因為在隋朝末年十餘年的動亂中,人口大幅減少,唐初戶口數不足兩百萬戶,幾乎一夜回到解放前。

由此可見,楊廣給唐朝留下的戶口數量,少的可憐,國家戰亂不休,千瘡百孔,是一個相當爛的爛攤子。如果縱向比較歷代開國,單從戶口數來看,唐朝是獲得前代遺產最少的一個朝代。而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用了20年的時間,才突破三百萬戶。

由此可見,隋煬帝楊廣全盛時期的890萬戶,並沒有太多留給唐朝,唐朝不得不一邊開疆擴土,一面休養生息。

第二、外部環境問題

一些說法中,將隋文帝分裂突厥、隋煬帝滅掉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作為唐朝撿漏的證據。這也是不客觀的說法。首先,吐谷渾在隋朝開始動亂之時,就已經復國,而且當中原大亂之時,吐谷渾卻得到了長足發展,完全恢復最初的實力。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高句麗,高句麗的確在隋煬帝三徵高麗的時候,元氣大傷,但隋朝損失更大,單被高句麗鑄成京觀的隋軍將士的遺體,就有三十萬之多,而丟失的軍械輜重糧草更是不可勝記。再加上隋朝動亂,高句麗完全恢復了實力,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可以一次性動員十五萬精銳部隊參加戰鬥。可見唐朝沒有撿漏。

至於東突厥,隋文帝時期的突厥分裂,的確獲得很多好處。但東突厥實力的恢復,也是相當可怕,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已經是一個可以動員20萬騎兵的大國,實力和當年匈奴不相上下,更是囂張到在雁門關圍困隋煬帝。可見,東突厥的實力非同小可。

到了隋朝滅亡之時,東突厥、西突厥、高句麗、吐谷渾都恢復到了巔峰時期的水平。而唐朝卻一窮二白。如果在縱向對比一下,唐朝在建國之時,外界環境相當惡劣。

第三、大運河的出現

這是隋煬帝楊廣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遺產,唐朝也的確因此獲利。但這也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大運河已經遭到了各種破壞,大量溝渠堵塞,很多溝渠被人為切斷。唐朝建立並且統一天下後,花費了大力氣,不斷地修繕,重新開鑿這些大運河,這才保證了河渠的暢通。而歷朝歷代,也都是在不斷地修繕中,維持的大運河的運行。雖然大運河是楊廣的功勞,但並不意味著,楊廣開鑿完大運河之後,唐朝就坐享其成。相反,在唐朝初年,因為運河的破壞 和堵塞,利用率並不高。

回到問題,就會發現,要說隋煬帝楊廣對後世沒有貢獻,那是扯淡,但要說唐朝的強盛全靠楊廣,更是扯淡。


舊書齋


不完全對,但也有一定道理。蚌鶴相爭,漁翁得利。李氏父子就是漁翁。

楊廣登基後,急於展示曠世奇才(他自封的),急於求成,本來該幾十年去完成的工程,他幾年時間就弄完了,就像一個員工,雖然能力很強,但你非要把兩個月的工作壓擠到72小時完成,雖然高效,也展示了優秀,但你的身體吃不消,五臟六腑嚴重透支,幹完活也就奄奄一息了。

那麼,楊廣做了哪些宏偉工程呢?一個就是京杭大運河,調集了百萬民工,幾年時間就完成了,這條運河至今為南北水運發揮著作用,確實能帶動運河周邊經濟的發展。第二個是出征高句麗(現中朝邊境一帶),穩定了邊疆局勢。第三個就是鎮壓起義。因為前兩項工程,消耗了太多人力物力,老百姓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楊廣在征戰高句麗的同時還的與國內起義軍作戰,進一步消耗了國力。

為什麼說唐朝得利了呢。這就和一個地方官為了發展經濟,把該得罪的人得罪完了,經濟結構也搭建好了,因為勞累過度被免職,新接替的領導來了只需撿現成就可以了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