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展出“故宫动物园”特展。展览精选院藏中国历代动物绘画45件(组),分成“十二生肖”“珍禽异兽”“水族悠游”三个单元,利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轻松活泼的设计,逐一介绍中国历史上虫、鱼、鸟、兽各类动物绘画的内容和意涵,借以打造一个小学孩童专属的暑假艺文休闲去处。其中,胡克敏《禾蟹图》轴(图1)画题颇为有趣,故选作研究撰文,以飨同好。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1.胡克敏,《禾蟹图》轴,198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与蟹

你我应该都有过啖食螃蟹的经验,虽然种类形形色色,但对其体形、口感,乃至辨别雄雌方法应不陌生。《辞海》对“蟹”字释义,提供了对蟹的基本认知与说明,曰:“动物名。属节足动物甲壳类。头胸部多扁平而广阔;胸甲大,前缘多锯齿状;口在胸甲之前端;胸肢五对,第一对曰螯,形大,末端为钳状。腹部分数节,屈折于胸部之下,俗称脐,雄者狭长,雌者圆阔。雄者之脂,即其精巢,雌者之黄,其卵巢也。咸淡两水皆产之,种类甚多,习见者有螃蟹、蟛蜞、蠘、蝤蛑等,分详各条。”

北宋傅肱(生卒年不详)曾经对螃蟹进行专题整理和考察,撰有《蟹谱》一书,例如“郭索”“无肠公子”等别名的由来出处,都可从中知晓。序曰:“蟹之为物,虽非登俎之贵,然见于经,引于传,着于子史,志于隐逸,歌咏于诗人,杂出于小说,皆有意谓焉……可见螃蟹自古以来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从中衍生出许多文学作品。今人研究增多,大都附有实物照片提供比对参考,于识别大有裨益。钱仓水先生《说蟹》一书,探讨范畴涵盖渔业史、饮食史、文化史、民俗史等,议题广博且内容详实。谢宜臻女士的硕士论《中国古代食蟹文化研究》,从“吃”的角度切入,旁征博引历代诗文故事,探讨食蟹文化的内涵和演变,于本文亦多有启发。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这些史料理解《禾蟹图》呢?首先,必须要回到古代,借用古人的眼睛来观看螃蟹与生活的联系,以下分四个方面讨论。

科举取士

汉代选士分甲、乙两科或甲、乙、丙三科;隋文帝杨坚(541—604)设立科举制度,唐宋以后进士分甲、乙两科,科举遂有“科甲”之称,为古代平民百姓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途径和目标;明清殿试录取进士分作三甲,一甲取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榜首称“传胪”,四人合称“鼎甲”。所以在一些图绘中,常见螃蟹搭配芦苇,有时一只,有时两只。(图2)此乃因为螃蟹身形带“甲”,而“芦”与“胪”发音相同,意在祝愿金榜题名,并不限定作“一甲传胪”或“二甲传胪”。画中主角概为毛蟹(又称河蟹、湖蟹、稻蟹、大闸蟹等,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明代以降的青花瓷器、寺庙斗座上也都有此类图式。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2.佚名,《画花鸟》册,《芦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饮食文化

俗谚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饮酒菊花天。”或许是出于生计的考量,古人对于螃蟹的生长环境、周期、习性等,有着敏锐的观察。他们认为秋冬之际的螃蟹最为肥美,此时食蟹品酒、聚会赏花、吟诗作对,乃人生一大乐事。这个传统最早可溯源到东晋,名士毕卓(生卒年不详)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了一生足矣。”

北宋苏辙(1039—1112)《次韵张君病起》七律其中一首曰:“壮年得疾势能支,不废霜螯左手持。渐喜一杯好留客,未应五斗似当时。”进一步利用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点出季节,为蟹螯披上美丽的外衣,“霜螯”也因此成为螃蟹的代名词。此类画作多作写意设色,任伯年(1840—1895)、齐白石(1864—1957)、朱屺瞻(1892—1996)等都是个中翘楚;画中螃蟹皆为毛蟹,反映出当时民间的食蟹品种和概况。(图3)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3.齐白石,《酒壶蟹盘图》。图片来源/《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四》,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随物赋形


螃蟹的写生画作北宋已见流传,如《宣和画谱》载有袁嶬(生卒年不详)《鱼蟹图》、李延之(生卒年不详)《双蟹图》等;实物上,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无款《荷蟹图》(图4),用笔细腻纤巧,写景真实,依其特征研判是毛蟹。以荷花、荷叶搭配螃蟹描绘的创作表现,推测与前述“科举取士”内涵相同,因“荷蟹”发音与“和谐”相近,意在取其谐音双关,象征和睦、协调。另外,唐人段成式(约803—863)《酉阳杂俎》载:“蟹八月腹中有芒,芒真稻芒也。长寸许,向东输与海神,未输不可食。”时见以稻谷搭配螃蟹绘画者,或许与此“输芒”的背景有关。不过,因稻谷又称“禾”,推测应与前述《荷蟹图》谐音双关的画意最为接近,也是秋天稻熟蟹肥的表现。其实,螃蟹还有“稻蟹不遗种”“虾荒蟹乱”等负面意涵,但目前查无此类图绘表现。不管是以双螯夹住稻穗,还是小米或其他谷物,都是描写秋天的写景之作。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4.《荷蟹图》页,局部,南宋,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香港商务印书馆,2


还有一类是单纯的写生,明沈周(1427—1509)《写生》册中的“蝤蛑”(图5)即是。画中螃蟹纯粹用墨色染渍,不多作勾勒,与《荷蟹图》大异其趣。此画将梭子蟹的动态收敛于静止,肌理分明,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笔墨趣味。“蝤蛑”之名从《石渠宝笈续编》而来,得以窥探清人对于螃蟹品种的认识。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5.沈周,《写生》册,《蝤蛑》,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节(生卒年不详)画《鱼蟹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将一只梭子蟹置放在坡岸之上,肢体形态等细节都交待得十分清楚,与水中游鱼作出区隔,透露作者观察到螃蟹可在陆地上活动,也宣示着蟹画活动场域的变化。但梭子蟹为海蟹,如何能在陆上行走,似乎有矛盾之处。此外,李成(919—967)、郭熙(活动于11世纪)画树木枯枝表现手法独特,因其形状像螃蟹的螯足和步足,故有“蟹爪枝”之称,“蟹爪寒林”也就成为该画派的特征之一。(图6)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6.郭熙,《早春图》轴,局部,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仙坐骑

中国古代佛道信仰图绘或文献中,常见神仙与动物的结合。有些为身体的一部分,有些随侍在侧,还有一些化为坐骑,可以飞天渡海,供神仙出行。龙、凤、龟、鹤等,都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螃蟹何时成为具有神力的神仙坐骑,宋代以前似未见记录。不过,李白(701—762)古诗其中一句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所谓“金液”,应该是道教炼丹术中的长生不老药,唐代已见二者的联系。图绘画作至晚在明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仇英(约1450—1535)画《玉洞烧丹》卷(图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吴彬(活跃于明万历年间)画《十八应真》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分别出现钟离权、罗汉乘驾涉水的图式。这两件作品的真伪存有争议,但无不意味着螃蟹在民间神仙信仰中地位的攀升。画中坐骑研判是毛蟹,看来作者之间似乎保有一种默契。据《山海经》记载:“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不知是否与此背景有关。可以想象的是,螃蟹能够涉水,双螯又具有捕食和防卫的功能,或因此而被神化也未可知。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7.仇英,《玉洞烧丹》卷,局部,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禾蟹图》析探

胡克敏先生(1909—1991)为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号铁骨翁、漾碧轩主等,书、画、篆刻无一不精,作品类型多元丰富,于画理则强调“六法”,系“八朋画会”其中一员。他的生平活动、创作理念、风格来历或艺术特色等,主要见于过去随展览所出版的画册图录,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蟹画亦是。查胡氏所绘蟹画计有八件,年代跨距20年之长。最早的《笼蟹》(图8),为1969年所画,时已在台定居。尽管创作年代、主题或有不同,根据落款可以知道成画的时间都落在秋季,从其形态特征研判所绘螃蟹为毛蟹。有时搭配芦草、竹笼、稻谷,也有搭配菊花和酒樽者,或写景交待季节时令,或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诗文意象的图式,具有中国古代蟹画的传统意涵。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8.胡克敏,《笼蟹》,1969。图片来源/《胡克敏画集》,书画月刊社,1968年


蟹甲、蟹足以简练、劲健的笔墨呈现,姿态清楚鲜明,形神俱足。在用墨上,基本都是设色画,有时用朱墨,表示已经蒸熟等待食用,螯足掌部的绒毛、眼睛、腹甲、步足指尖则另外敷色,以同蟹甲区隔。有时用水墨来表现,利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甲壳凹凸受光不同的层次变化,写形兼写意。有趣的是,《黄花紫蠏》《禾蟹图》《菊花黄时蟹正肥》画中的螃蟹腹甲均作一“王”字,潜藏作者的幽默与巧思,直把螃蟹“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的特征习性绘入画中。关于画蟹的技法或心得,胡氏并无专论叙述,但曾言:“一切关于花卉翎毛、草虫水属等,仅是如何用最简单的笔法,写出它们的神态而已。”个中道理,实已详矣。


《禾蟹图》中五只螃蟹各有位置、姿态,稻谷、稻穗穿插点缀其中。如前所述,这很明显是一张传统的秋深稻熟时,应景而具有“和谐”意涵的随物赋形绘画。最上方者腹部作“王”,面对其他四只螃蟹,好像正在发号施令,稻穗、稻谷瞬间变成配角,宛如尘沙,予人将帅于沙场点兵之感。胡克敏时年73岁,笔墨纯熟精练。“克敏画记”落款印曾经出现在胡克敏《松石图》《岁朝清供图》(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画作上,可见其来有自。款识中的“毘陵”(毗陵),为常州古名,也是胡氏的出生地。毗陵画派在绘画史上颇具名声,尤以草虫、花卉写生为胜,恽寿平(1633—1690)可为代表。恽氏以没骨花卉画闻名于世,也画过螃蟹(图9)。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9.恽寿平,《瓯香馆写意》册,《芦蟹》,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胡氏早年绘画深受恽寿平影响,姚梦谷先生就曾指出:“自幼与当地的另一望族恽南田的裔孙,同窗至好。得此机缘,浏览到恽家历代流传的珍品,即以恽南田而论,他就见过真迹百幅以上。”或许正是渊源于此。除沈周之外,徐渭(1521—1593)也是没骨蟹画的能手,差别在于徐渭画的是毛蟹(图10)。胡氏没骨蟹画的技法、落款方式均与恽氏相似,二者在风格上应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不管是从《禾蟹图》,还是从整体蟹画表现来看,胡氏的题材多样,渲染力强,与恽氏相比毫不逊色,已然开创出自己的画风。


探蟹画之源,品六月“禾蟹”之鲜

10.徐渭,《稻谷螃蟹》册,明。图片来源/北京保利2017春拍“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拍卖图

小结

本文从古人的生活经验出发,依照中国历代蟹画的内容意涵,初步整理成科举取士、饮食文化、随物赋形、神仙坐骑四种类型。《禾蟹图》属于随物赋形一类,因“禾”“蟹”的发音与“和谐”相近,象征和睦、协调,也是秋天的应景之作。画中螃蟹有骨有肉、墨趣丰饶,没骨写意的技法表现,与宋代注重写实、工笔的蟹画脉络不同,推测与恽寿平有关,甚至可以往上溯源至徐渭、沈周,对其画学渊源的理解得有所补充。胡氏书画艺术表现精湛,可谓海上画派在台湾开花结果的代表人物之一,然尚待研究者多,仍待未来持续地挖掘与探讨。

文|陈建志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刊资料室

陈建志,台北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筑波大学人间综合科学研究科艺术专攻(博士),专研赵孟頫书法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7月刊。原标题:《蟹画探源 从胡克敏〈禾蟹图〉轴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