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文化內涵或者思想文明,從古至今一直沒有中斷?

文字拾荒人


對於生活於地球的人們來說,今天的中國人及其文化是他們血脈相連一脈相承的直系後裔。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四國中只有中國可以不加“古”字,主要因為中國的歷史文明從來沒有間斷過。雖然在近代曾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始終沒有亡國;而其他的三個國家的文明都曾經中斷過,像今天的印度人、埃及人、兩河流域人與數千年前的生活於這些地區的人們及其文化可沒什麼關係。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明先後被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取代,語言被阿拉伯語取代,種族成分也有很大變化。現在埃及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並不是古埃及人的後代。

古印度文明是指四千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今巴基斯坦境內),因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從中亞入侵印巴次大陸而毀滅。雅利安人與土著混合後發展起新的文明,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等,這才是後來印度文明的起源。

之所以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沒有間斷,其原因四點

一,政治上:中國曆朝的邦交政策就是和平共處,互惠互利。中國本就不是一個好侵略的國家,中國從不遠征,不遠征就不會遭人報復,就不會被人毀滅種族和文化。

二,文化上:中國在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主流文化統一(儒家文化),幾千年來,來自長城外的外患不斷,但這些外患或如匈奴、突厥非滅既遷;或如鮮卑、契丹、滿清被同化。1840年~1945年之間最危險…但我們仍然沒有滅亡,這是以漢字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起著關鍵作用。

三,經濟上:每個朝代的產生都會優先大力發展國內經濟。與臨近國家互相通市,大開國門。再加上中國人一直都是以聰明勤勞著稱。所以中國的經濟在世界上一直都是遙遙領先。

四,軍事上:中國在歷史上都是以強國著稱(包括甲午中日戰爭前的清朝)。像有秦朝虎狼之師。大漢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霸氣的話語等。軍事實力的強大,更有利的保衛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讓世界各國認識了中國。

中中國文化有兼容幷蓄的特性,自古就本著胸懷博大,海納百川的精神,積極汲取世界上所有先進文化的營養,併為我所用,在汲取的同時,將自己的文明成果向外播撒,比如火藥之於西方的熱兵器時代的到來,造紙術、印刷術之於基督文化的更廣泛傳播;漢文化的魅力、唐人街的流行等,今天的中國,雖然經濟,軍事不是最強,但要相信智慧與勤勞並存的中國人會努力的。大家也一起為我們五千年中華文化而驕傲吧!

我們為什麼叫做漢人,為什麼叫唐人街而不是漢人街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都叫漢人,我們的語音叫漢語呢?我們都知道,韓國語言叫韓語,日本語言叫日語,英國語言叫英語,那我們為什麼不叫中國語或者中語?

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當中,朝代興衰,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比如唐朝的時候,中國十分強大,李世民被稱作“天可汗”,唐朝時中國人被稱為“唐人”。但是為什麼現在中國人都叫漢人,而不是唐人呢?在外國,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為什麼不是“漢人街”呢?

一般說來,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自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才有了“漢人”的稱呼。那時的“漢人”是漢朝人的意思。這些詞常見於同外族的交往之中,如《後漢書》中“於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

之後,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漢軍北擊匈奴。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決戰,將強勢的匈奴逐出了北疆。大漢王朝發出了世界最強音“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進軍中亞,宣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時,西漢實際上已到了風燭殘年。陳湯死後沒幾年,王莽就篡漢了。到了東漢末年,中原軍閥混戰的亂世,對外族依然保持強勢的霸權態度,如馬超,公孫瓚,公孫度,士燮等在當時都是些比較弱小的軍閥, 但馬超在西涼號稱神威將軍,羌人畏之若神,公孫瓚則有個白馬將軍的稱號,烏桓人但見騎白馬的漢軍,調頭便跑, 公孫度威鎮遼東,士燮則恩撫交趾,大漢兵威所指,無不望風而降。

至漢朝滅亡後百年,當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紛紛主動改姓劉,主動更名為漢,使西晉最後偏偏被滅於劉姓人。無他,人心,漢朝用一貫的強勢給了這個國家史上最高的尊嚴。

現在好多人認為“漢人”指的是漢族人,其實這是不對的,漢族一詞是民國才有的。而“漢人”和漢族人的含義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統一的強大王朝,可是為什麼“唐人”沒能取代“漢人”呢?有一種說法,中國人的認同是文化認同。唐朝雖然強大,但在文化領域的成就並沒有超過漢朝。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中國這片土地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一統,奠定了中國之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基礎。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可以說是指導了中國的歷史,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根深蒂固,這種開天劈地的文化影響,以及我們秉持千百年來的文化認同感,讓漢朝在我們內心擁有著無法割捨的嚮往。

那為什麼外國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為什麼不是“漢人街”呢?

唐朝是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候,廣泛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對世界影響深遠。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為“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外國人習慣叫我們唐人,而我們則習慣叫自己漢人。大家有更好的見解歡迎留言。




星辰易經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您的提問

文化內涵與思想文明都屬於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已經延續幾千年了,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則早已在歷史長河中幾度中斷。 中華文明之所以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古文明,十二十頁認為原因有兩個:

第一:文字的發展

第二:語言的多元化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

1、“文字”二字的起源

“文字”二字出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根據歷史的記載,猿類進化為人類的初期,人類只是學會了簡單的語言,並用“繩索”、“貝殼”等來記事。直至文字的出現,人類文明才有了很大的進步,通過文字記載各種事物,互相交流。

2、中華文字也有其演變過程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演變。原始人茹毛飲血時,文字被刻在石壁上。

殷商時期,人們把文字記錄在骨頭和龜殼上,也就是甲骨文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發現了大量的金屬,人們把文字刻在青銅器上,也就是金文或銘文。

此後,人們把寫在絲帛上的字稱為“帛書”,發現竹子既便宜有好用,就寫在竹子上,叫做“竹簡”。

後來,蔡倫發明造紙術,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此,人們用紙來方便運輸和儲存,使文字更易於記錄。

【小結】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讀懂古埃及象形文字,因此人們稱其為“神文”。而且,古代巴比倫楔形文字是在十九世紀後才重新出現,再看印度,他們現在都說英語。

漢字無論是否為倉頡造,都始於象形字,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等一脈相承,直至今日簡化字。儘管外表早已改變,但始終一脈相承。所以,為人處世,為人生在世的道理,自然也是一脈相承的。

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字文化,無數文人墨客在中華文字中體現了人生哲理和人生價值,中華文字已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

沒有語言,人類可能還處於最原始的生存狀態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叫白臉捲尾猴的物種,它們主要生活在熱帶巴拉瑪的一個小島上,那裡的地理位置非常危險,幾乎沒有人去探險,最令人震驚的是,它們這些可能已經進入了石器時代

經科研人學一年多的跟蹤拍攝,發現這些猴子也會自己去尋找所需的食物,比如一些堅果較硬的食品,物們會用石塊把堅果砸開,取裡面的果子,然後再把裡面的果實取出來,基本上都是雄性猴子自己做一些,而一些雌性猴子則在一旁觀察觀!

雖然這類猴子已進入石器時代,但跟文明還差的很遠,因為他們沒有豐富的語言。

1、語言的形成有兩種理論

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會百用體態語交流,人們能夠很好地理解某些肢體動作和手勢所表達的含義,語言產生的原因很可能是模仿體態動作,頜、唇和舌頭也在無意識中模仿它們,這就是語言起源的“嗒嗒理論”。

—有些學者認為,通過觀察孩子如何學會說話,可以揭示出語言來源的一些問題。就像古埃及的國王薩瑪堤歐斯,他曾經將兩個孩子安置在孤零零的深山茅屋裡,希望他們能自然交談。

2、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語—“雅言”

《論語》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意思是說,當孔子誦讀《詩經》、《尚書》和主持典禮時,他所說的都是“雅言”,而雅言,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語。對於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千弟子,孔子都是用雅言跟他們交流。

在上古時代,“雅”與“夏”相通,所謂雅言,即指夏朝人流傳下來的,在今天的黃河、洛水一帶廣泛使用的河洛古語。

由於從夏朝、商朝到周朝都定都於河洛一帶,到東周遷都洛邑之後,作為諸侯國與天下共主東周的共同語,雅言在此時開始轉向洛陽音,這也是後世漢人廣為使用的“洛陽讀音”之源。不管是西北部的戎人首領,還是現在山東一帶的孔子,他們所說的都是春秋時期的漢人“普通話”—雅言。

1644年明亡後,滿人進駐北京,強迫北京漢人遷往南城(今天的北京崇文區、宣武區),而滿人則入據內城(今日的北京東城區、西城區)——當時,北京內城滿人說遼南話,外城漢人說燕京話,隨著滿族人逐漸融入社會,在學習北京話的過程中,“滿式漢語”最終形成,這也是今天北京話乃至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的最終起源。

【十二十頁結語】

徐光春說:“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識,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除了漢字,語言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集體意識,沒有語言就沒有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之間的區別也主要靠語言。語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積澱。

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至今,也是由於中華民族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十二十頁


一個民族要不中斷,要走向世界,首先給世界貢獻的不是GDP,而是世界觀。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比以前引領世界的民族更先進的世界觀,這個民族就無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領世界。

中國的世界觀,產生於中國人固有的實事求是精神。中世紀的中國,曾在整個中世紀的世界史中成為世界文明的引擎,它提供了包括制度文明在內的完整的世界觀,中國文化就曾受到歐洲文藝復興思想家的熱捧。

實踐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與“讀”字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始終和“耕”聯繫在一起的道理一樣,中華文明始終與以民族生存和發展為中心的社會實踐緊密相關。比如中國人對“福”字的理解,既有唯物論又有辯證法,它本身就是“節制”思想的再闡發。“福”,示字旁,《說文》:“示,神事也。”崇拜之意;“畐,滿也”,不求多。中國人為什麼要拜一口田?有一口田就餓不死,當然也撐不死。沒有吃的會餓死,這叫唯物論;但吃多了會撐死,這叫辯證法。

這個道理用於國家治理,就是國家之福在於節制:不屈服也不擴張,正如毛主席說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就是中國文化及建立其上的中國戰略,也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圍繞著“福”字形成的有節制的世界觀,使中華民族有很強的韌性,中華民族堅守“一口田”,又決不擴張,這個特徵使得古老的中華民族“周邦雖舊,其命維新”,五千多年生生不息,至今仍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歷史上但凡有生命力的民族,都是實事求是的民族。同理,將實事求是注入民族靈魂的民族,則一定是青春常在的民族,中華民族就是這樣的民族。而且要幹事,就必須團結,團結就必須圍繞一箇中心。所以,中國人自古就知道一箇中心為“忠”,兩個中心為患。

董仲舒說:“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忠”不是沒有對立,即矛盾,在中國文化中,處理矛盾的目的是為了統一,所以中國人不喜歡“二”,多用“雙,兩”來表達,其感情傾向也是強調事物的統一性。

周朝末期,中國有許多知識人對分封有極大的興趣,當時“少正卯”之類的知識分子,只看到國家分裂帶來的個性釋放,而看不到分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當時的孔子就是為了阻止國家走向分裂而四處疾呼,今人只看到孔子克已復禮,卻沒有看到孔子復舊的目的是為了統一。

二百多年的戰國拼打,讓中國人深深認識到分裂沒有任何好處,由此統一的要求才深入人心。有人認為秦統一中國是“暴政”的結果,其實那是人民支持的結果。沒有人民的支持,縱使秦始皇有三頭六臂,也完成不了統一中國的任務。中國人民從二百多年分裂戰亂中認識到統一的價值。

中國二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就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正是選擇這個事件為開篇。此時的歐洲也是從意大利北部和德國南部的交界處三分天下的。統一後的中國,大王朝一個一個換代,歷時十八個朝代不滅。羅馬之後的歐洲版圖越分越碎,國家越來越多,以至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溫床,而且迄今也看不到統一的前景。

1848年,面對資本主義大危機,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基礎上,提出了未來治理世界的新世界觀,一百多年的實踐證明:英國以來的資本主義世界觀——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曾對它修正,並使其略有延緩——己入窮途。

今天的世界歷史已到了需要整體性改革現有的世界治理體系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和中國方案緊密結合的,中國並不拒絕以往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方案是要改進以往西方提供給世界的治理方案,並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既有中國共產黨的理念,還有東方傳統元素,當然也融合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隨著全球化的加深,融合東西方文明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理念的中國邏輯將日益為世人所接受,文明交流交融才能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