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家譜

山東即墨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位於膠東半島東部沿海,現在是青島市的一個區。

即墨這個名稱始自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座從未改過名字的古城之一。因為歷史悠久,所以即墨的文化底蘊就非常豐厚。歷史上文化名人輩出,即墨大夫、藍田、郭琇、黃嘉善等都是土生土長的即墨人。

戰國時期這裡也是齊國的古戰場,歷史上著名的“田單火牛陣”就發生在本地,至今這裡還有一個村莊名字叫作“牛齊埠”。而齊王田橫兵敗後退守於當地一座小島,後來發生的五百義士集體自刎殉義的忠烈故事也使這個小島名揚天下,至今這個小島還叫“田橫島”。

即墨也是一座重要的海防城市,明以後設置的“衛”、“所”在這裡至今還留有鰲山衛和雄崖所遺址,而由此延續千年之久的屯墾文化也給這座古城留下了很多不可磨滅的歷史烙印。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春節即墨古城一角

正是由於即墨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即墨人過年才具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殊文化味。其中,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的一項隆重的儀式就是“掛竹子”。儘管掛竹子的年俗在膠東地區好多地方都有,但即墨卻因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而有別於其他地方。

那麼,即墨人過年掛的“竹子”是什麼?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掛竹子"就是掛家譜,‘竹子”的叫法可能是來源於當地方言發音

我不是即墨當地人,但自從1984年來即墨居住後,目前無論在口音上還是生活習慣上都已經完全融入當地,應該算是個地地道道的即墨人了,但對於即墨人過春節家家戶戶要掛的這個“竹子”,是不是這兩個字,卻至今也沒有完全弄清楚。

我的岳父生前是一位小學老師,長期生活在東部沿海的農村,可以算是農民中的半個學究了。他在世時,我曾經跟他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這兩個字應該是“竹子”。為了寫這篇文章,我認真查閱了《即墨縣誌》以及有關地方民俗文化的文獻資料,我認為”竹子“這個叫法應該有四個出處: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竹子

其一,在北方地區,過年掛家譜是很多地方的年俗,不光即墨周邊這樣做。而這種家譜一般都是以卷軸的形式收藏和懸掛的(如本文開頭我配發的圖片),比較規範的名稱是”軸子“。即墨人的方言發音中,”軸“字被讀作”zhu",“軸子”發音同“竹子”是一樣的,而前者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形象上都不如後者,所以,時間長了就被讀成“竹子”了;

其二,即墨人家過年掛的家譜不同於有些地方,它不是象本文配圖那樣的書畫卷軸式樣,而大多是背襯一種精細的竹蓆,再在竹蓆表面附上家譜畫芯(在後邊還會詳細敘述),所以,即墨當地人掛起來的真的是竹子。另外,因為這種家譜一般幅面比較大,懸掛時往往需要用竹杆挑著掛,這也與竹子有關;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作為襯層的竹蓆

其三,我查閱了有關資料,在北方地區這種過年懸掛的家譜在有些地方叫”祝子“,是取列祖列宗保祐子孫滿堂、人丁興旺之意。即墨是一個商貿業非常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還多,不排除這種叫法是周邊地區泊來之稱謂。

其四,在山東濰坊的高密一帶,這種家譜還被叫做“囑子”,這個發音也與“竹子”諧音,高密同即墨是近鄰,這種叫法應該同源。之所以將家譜叫做“囑子”,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治家傳統,估計是家中尊長在掛上“竹子”之後會叫齊年幼的子孫在家譜前跪拜、並給他們講祖先的故事,並教育他們不忘祖宗、不忘初心之類,是一種優良家風的傳承。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竹子

但我認為,這種家譜就應該是”竹子“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清氣滿堂、文雅高貴和節節升高”的美好寓意。

即墨人過年掛的“竹子”其實是一種年畫,掛在家裡既莊重又吉祥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家譜竹子樣式

即墨人過年掛的“竹子”其實是兩部分,一部分是襯層,是一面面積較大的竹蓆,面積一般在1.5米X1米左右的樣子,掛起來後上部基本同房間頂棚齊平,而下部剛好同供桌高度齊平;另一部分才是家譜的畫芯。

作為家譜襯層的竹蓆,有的是用竹子製作,有的卻是當地比較常見的葦杆紮成,無論用什麼材料都很細密、精緻。過年使用時就展開掛起來,不用時就捲起來放在牆角。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竹蓆

而附在竹蓆上的家譜其實是一種年畫,一般分上下兩個部分:

畫面最上部畫有一男一女兩位古裝壽者,表示這個家族最長者;在二人正中偏下一些畫一個牌位,牌位兩邊畫有數個格子,牌位上一般寫“列祖列宗之位”字樣,實際是給這個家族之中沒有名字記錄的人留的,而牌位兩邊的空格則寫這個家族有記錄的最年長尊者。

畫面最下方約佔一半的位置一般畫一些穿古代官衣的人帶一群孩子歡樂奔走的場面,表達的是家族人丁興旺、富貴臨門之意。

在這兩個畫面中間有一條通道相連,表達的是祖宗同家族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意思。通道兩側各留有一些格子,這就是填寫故人名字的地方,一般也是男居右,女居左。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家譜畫芯

這種家譜畫芯因為面積比較大,以前沒有這樣的印刷設備,所以只能是手繪,現在不論多大的尺幅都可以印刷了。儘管印刷品的色彩和清晰度都更好,但卻總感覺少了許多手繪的年畫感。

一個家族的“竹子”芯是家傳的,有的家族的“竹子”能夠傳好幾代,只有當這幅“竹子”上面的空格都填滿,不得不更換時,才換新的。有的傳世“竹子”畫面的顏色都有些模糊了,但卻更能顯示出這個家族的傳承。

填“竹子”也是很講究的事,一般都是請村裡能夠寫毛筆字的老會計或老教師用小楷工工整整的填寫,但現在一些年輕人不大講究了,有時也確實找不到會寫毛筆字的,就用油性筆寫上,卻同前面的字體不統一,就感覺怪怪的。

填家譜一般只將故去的人填寫上,但我卻見過沿海一個村莊,只要這個家族新增加的人口,一出生就將名字寫上,卻是不多見的情況。

即墨是一個很講究傳統文化的古城,尤其是沿海一帶村莊民風淳樸,儘管也有很多古人留下的優良傳統被廢棄,但過年掛“竹子”卻是每家每戶都認真進行著的儀式。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填寫好的竹子


“掛竹子”絕不是迷信活動,實際是古老中華文化裡祭祖民俗的傳承,是中華文明的根脈

過年”請家堂“在每個地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即墨當地的掛竹子也是同請家堂結合在一起進行的,所不同的是,即墨人認為,不掛上竹子,就類同於列祖列宗沒有請到,掛上了竹子就像是擺上牌位,才算是將祖宗故人全部請齊。

但是,請家堂、掛竹子絕不是什麼封建迷信,這其實是千百年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祖宗崇拜民俗的延續,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不衰的根脈。也正是有這樣的心靈寄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才把尊老敬老作為優良傳統傳承下來,千年不衰。

即墨人掛竹子也有別於其他地方,他們將家譜掛在家中正房正北牆上。而將天地之位擺在天井(院子)正中,在這裡不詳細敘述了。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農村掛竹子的場景

即墨人請家堂、掛竹子是很有儀式感的。他們一般在農曆小年以後就將竹蓆掛上,在竹子前擺好供桌,但是這時還不掛家譜畫芯。正式將畫芯掛在竹子上,是在除夕下午,這時一般由家中的男丁到家族墓地去將列祖列宗請到家中之後。從這時開始,竹子的前邊供桌上就要擺上六大碗供品,家中尊長會每天早晚上香,極為恭敬和虔誠。

送神的時刻是在正月初二下午,這時同接神儀式是一樣的,家中兒孫輩的男丁再到墓地上焚香、放鞭,算是將祖宗一行送回,春節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活動算是結束。從這時開始,竹蓆上的畫芯會取下,竹子會被掛在原地,一直到正月十五後才取下。而在東部沿海一些村莊,他們在正月十四下午至正月十六下午之間,還要重新掛竹子、請家堂,重複除夕到初二的儀式。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請家堂

掛竹子在即墨農村是一件很莊重的事,竹子掛起來之後,大人絕不允許小孩亂說話。孩子一旦在這時說了不吉利的話,會被老人認為一年不順利,這些孩子也往往會受到大人的責罰。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小時候沒有不因為說錯了話而捱打的,現在想起小時候的“請家堂”還感到無比敬畏。

即墨人有初一串門拜年的習俗,很多地方還有給長輩拜年磕頭的做法。但給老人磕頭之前,必須先在竹子前給祖宗磕頭。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磕頭,有時進了家門就對著裡間炕上坐著的老人喊“老爺爺,我給祖宗磕頭了哈”,實際只是比劃一下,裡邊的老人也心照不宣,哈哈一笑就過去了,倒是那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令人難忘。

過年掛竹子是膠東地區民俗,這個地方的作法卻更有文化韻味

過年時後輩給家中尊長磕頭


【方圓居文化】結語:

1、過年掛竹子、請家堂是中華傳統文化裡祭祀民俗的一部分,是中國人尊老、敬老的重要體現,在現代社會家族意識淡化、同老人聚少離多的現實背景下,正確引導青年人正確理解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和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掛竹子、請家堂要移風易俗,摒棄舊時的那些糟粕的東西,比如燒紙、放鞭炮等汙染環境的作法,代之以新方式、新作法,比如用電子香燭、獻花、講家史等,使這項古老的傳統民俗健康發展,傳播正能量;

3、要通過這項傳統民俗活動,教育和引導青年一代知道自己的家族史,進而懂得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根脈,不忘根本、不忘初心,自覺做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發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