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識破杜甫詩中的陰謀心機

杜甫有一首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看來是寫春景,其實仔細分析,可以分析出許多心機來。

甲方:

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跑路離開了長安,留下太子守靈武。太子自立為皇帝,就是後來的唐肅宗了。而唐玄宗當時在蜀中,一時還不知道這件事,所以唐朝一度兩個皇帝並存。

杜甫當時人在蜀中。兩個黃鸝,是嘲諷唐有二主,父子離心。

加上杜甫自己被唐肅宗欺負過,所以這裡也可以說是寄託了杜甫對唐肅宗的不滿。

一行白鷺上青天。

話說杜甫是公元760年到成都的,此前一年,史思明在河北大勝唐的九節度使合軍攻擊,一時勢頭無二。於是史思明志得意滿,稱了“應天皇帝”一飛沖天。這麼看,杜甫是因為對唐肅宗不滿,轉而歌頌反賊史思明。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當時唐朝反抗史思明,大家都在努力向上,為啥只有杜甫去看什麼千秋雪?難道不是在暗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暗示唐朝長年積弊,翻身無望嗎?

門泊東吳萬里船。

話說,三國時費禕辭別諸葛亮去東吳,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是東吳萬里的典故。

而唐朝當時東南,正是永王李璘起兵未遂,連李白也遭到了連累。所以杜甫寫什麼門泊東吳萬里船,明顯是因為李白的緣故,對當時已被搞定的永王李璘懷有憐憫之心,有意勾連東南,割據一方。

總而言之,這詩可以分析出杜甫的種種不堪用心來:

腹誹唐朝、歌頌反賊史思明、同情反王李璘、妄圖割據東南,真是用心險惡之極!

乙方:

時值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謀反。

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了。史思明接著鬧事,但隨後也會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接管。

所以這兩個反賊,那都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說他倆都嘰嘰喳喳,成不了氣候。

既然反賊都成不了氣候,那當然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在歌頌當時肅宗領導的李唐王朝綿綿不絕,早晚還要一飛沖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是說唐朝積累深厚,無論什麼大風大浪,都無法輕易將之摧毀。

門泊東吳萬里船,那是用費禕與諸葛亮的典故,暗示蜀地與東吳一家;坐擁南方,平了李璘之後,自然可以合力北上,還於舊都。

總而言之,這首詩綜合一看,可以分析出杜甫的一片赤誠來:

嘲弄安史反賊,歌頌大唐天子,讚美大唐的深厚底蘊,鼓舞大唐南方人民,積極投入反安史、衛大唐的鬥爭中去。

那,上面甲乙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該信哪一種呢?

我個人建議:

哪個都別信。都他媽是我瞎編的。

列這兩段,不過是想證明下面這件事:

只要無限擴大分析面,望文生義瘋狂聯想,一個春景詩,也可以羅織出花兒般的罪名來。

沒有誰逃得過這麼折騰。

甚至,只要善於聯想、善編辭藻,一首詩可以解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來。

但凡把這種咬文嚼字瞎聯想的做派擱到唐朝,估計能把杜甫檢舉揭發得,一首詩都流傳不下來吧?

實際上,我還聽過第三種說法呢:

丙方:

當時岑參到成都來訪問杜甫。杜甫家裡只有幾個雞蛋、一把韭菜和一塊豆腐了。

怎麼待客呢?

有了。

岑參進了杜甫草堂。杜甫先給他端來一盤綠油油的春韭,上擱兩個蛋黃。“兩個黃鸝鳴翠柳!”

岑參高興壞了,正吃呢,杜甫又上一盤:青色盤子,一溜蛋白。“一行白鷺上青天!”

接著是一盤豆腐,“窗含西嶺千秋雪!”

岑參吃飽喝足了,杜甫最後上了碗蛋花湯,湯上漂浮著些蛋殼:“門泊東吳萬里船!”

岑參撫掌大笑,賓主盡歡而散。

有可能這麼簡單嗎?

有可能的唷。

我謹以親身經歷保證:

身為作者的自己,經常是想不了那麼多的。

許多聯想,都是後來人自己附會上的。

不信,看下面這個圖:

手把手教你識破杜甫詩中的陰謀心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