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關鍵詞:城市國際化,高端製造業,知識產權,Aarrr模型

作者簡介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姜鵬

現任華高萊斯副總經理,城市諮詢事業部總經理。從事城市戰略諮詢14年,自我總結這份職業的價值在於,讓人堅信城市會讓生活更美好,讓人探尋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談起城市國際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如何定義、衡量國際化?進而,第二個反應就是國際評價體系和建設標準是什麼?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城市的國際化水平,這個沒有錯。畢竟,國際化涉及一個“彼此都認可”的問題,單方面說了並不算。但是,用同一個標準去指導所有城市的國際化建設,這顯然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邁阿密城市中心區,圖片來源:1/6圖片工作室

標準從來都是行業領先者制定的。當下眾多城市國際化標準,大多為世界大都市量身定製。以全球城市指數(GCI)和GaWC世界城市排名等標準為例,衡量指標基本相同。看重使領館、國際組織、跨國企業等數量指標,用以衡量該城市的“國際化含量”;看重跨國航線、會展會議、學術交流等頻次指標,用以衡量 “國際化活躍度”。這一考量很科學,但指標的傾向性使得各大國際城市排行榜裡,多半都是各國首都和特大城市。對於指標“偏科”的城市或者中小城市而言,這些標準不但有些強人所難,甚至缺乏實際意義。

城市可不是工業產品,世界上沒有兩個城市是完全相同的。基於大都市制定的共性標準,難以體現每個城市最精彩的個性部分。千萬人口的巴黎很國際化,十萬人口的馬斯特裡赫特也很國際化;建城千年的米蘭很國際化,建設數十年的迪拜也很國際化;永不停歇的紐約很國際化,年年召開世界經濟論壇的達沃斯也很國際化……有些城市沒有使領館,也沒有世界500強企業,但因為獨特的產業甚至文化因素,也成為非常國際化的區域,比如印度的瑜伽聖地瑞詩凱詩。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馬斯特裡赫特多米尼加教堂書店Dominicanenkerk門口街景,圖片來源:1/6圖片工作室

放眼未來,按標準搞國際化更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在新經濟重塑產業結構,互聯網改變生活方式的今天,國際化的構成要素和實施路徑都將迎來深刻變化。未來,一所科技機構的份量可能會重過一座跨國工廠;而邊度假、邊工作的“數字遊牧民”( Digital Nomad,即利用電信設備和互聯網進行遠程辦公的人。這些人移動辦公的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像遊牧民族一樣,在他們自己選擇的城市居住和生活。)等新工作人群的出現,也正在挑戰我們對於人力資本的傳統定義。那些國際城市榜單上的後來者們,在發展國際化的過程中,是否應該規避“建機場、買航線”的指標陷阱?是否應該避免走向國際版的“千城一面”?更重要的是,是否可以繞開大都市的“指標霸權”,利用好潛在的逆襲機會?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數字遊牧民,圖片來源:全景網

正因如此,中國眾多的二三線城市,與其苛求大而全的標準答案,不如梳理那些小而美的成功案例。梳理他們差異化定位、趕超式發展的“非標準”答案,從而對國際化路徑有所借鑑。

城市情況各異,我們需要從產業、人口和城市等方面,明確城市國際化的三個新的出發點。

城市國際化的競爭舞臺變了

今年年初,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分析了全球價值鏈的動態,發現了一些趨勢性的結構變化:

首先,全球總體貿易強度在下降,而且價值鏈正在變得越來越區域性,而非全球性;

其次,服務貿易比貨物貿易增長得更快,服務在全球貿易中的價值已經超過了商品;

最後,全球價值鏈正變得越來越知識密集化,作為生產要素,低技能勞動力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總之,以貨物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城市國際化的競爭舞臺變了,接下來的焦點是:服務貿易、高端製造業以及背後的知識產權戰爭。

作為製造業強國,中國面臨的挑戰是最大的。在低端製造領域,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年輕勞動力數量龐大,而且土地和人力成本遠低於中國。在高端製造領域,我們面臨新一輪技術封鎖,而且由於AI、機器人等技術的出現,企業變得對勞動力不敏感,傾向於更靠近發達市場,以便貼近客戶和快速響應。因此,城市國際化的趕超路徑也變了——從“貨”變成了“人”,誰能率先實現向創新研發、專業服務、文化創意等“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的轉型,誰就能在未來國際競爭格局中佔得先機。

經濟大變局之下,二三線城市發展國際化的重點,是為以上這些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打造合適的環境。重點中的重點,則是吸引這些產業所需要的高端國際人才。正如美國著名社會思想家喬爾·科特金在《新地理: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中所說,哪裡更宜居,知識分子就在哪裡聚集;知識人群在哪裡聚集,財富就在哪裡聚集。未來,二三線城市需要提升營商環境和生活環境,吸引國際創新企業和人才;更需要構建創意激發和創新轉化的平臺,使城市擁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國際化不僅是創新環境的重要一環,也能為產業創新提供直接的動力。這是因為國際化創造了不同信息、不同文化的交流界面,從而給城市帶來“邊界效應”。一般來說,邊界是眾多信息匯聚的地方,具有異質性,進而容易產生新的變化也就是創新。而且,人類心理對差異化的東西往往更有興趣,而對於同質化的東西產生厭倦,因此邊界是更容易受到人們關注的地方。鹹淡水交匯的地方,往往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漁場;國際化人群匯聚的地方,也更容易成為創意激盪、創新萌發的舞臺。

城市國際化要遵循用戶邏輯

說完產業,我們接著說說人口的趨勢。城市誕生於人類的聚集,壯大於人類的流動。美國城市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考證了城市發展史後總結道:“城市永遠是先有磁極,後有容器”。隱含的意思是,人類更像是一種鐵磁體,不僅會被城市裡的各類“磁極”吸引,而且聚集本身就能成為進一步聚集的理由。所以我們看到的第一個趨勢是,自全球化加速以來,大都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二三線城市則飽受人口流出之苦,人口分佈形成了一條長尾曲線。

近年來的另一個趨勢,則是較發達地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消退。未來歐美和東亞的大部分城市,都將從人口“增量邏輯”轉向“存量邏輯”。再結合前文所述的產業轉型,可以推斷:大家早晚都得打一場“搶人大戰”!而且搶人的重心將是那些具備創新技能的國際人才。

比如日本在2018年修訂了相關法律,安倍晉三表示:“新的接收制度是為了解決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而擴大現行的專業性、技術性領域的外國人才接收制度。”就連泰國也開始成為不少中產階級的移民目的地,政府考慮推出外籍人士永居法案。對於二三線城市而言,總盤子就那麼大,領先城市的優勢越強,其他城市吸引國際人才的難度就越大。

這一競爭格局有點類似於互聯網當下的局面。微信、臉書(Facebook)等佔據先發優勢,積累了龐大用戶基礎,形成了一套無往不利的“流量打法”。把住流量入口,可以孵化影視、音樂、遊戲等新的業務板塊或者說人氣磁極;既有巨頭主導流量分發,挑戰者只能硬著頭皮買流量,爭搶巨頭們手裡漏出來的一點機會。成功破局“流量霸權”的,並不是燒錢燒出個新入口,而是轉向“用戶思維”——從用戶的痛點、心理感受出發,進行更加針對性的產品設計和項目營銷。有的以針對性和專業性取勝,比如移動出行、外賣點餐;有的則以共同愛好和社群運營取勝,比如粉絲經濟、知識訂閱。只要從用戶思維出發,“大而全”還真不一定勝過“小而美”。

回到城市國際化,我們能從中有所借鑑的就是:破解大都市的“流量霸權”——細分用戶、貫徹用戶思維是唯一的可行之道。吸引全部人,那是一線城市的事情;講好特定人群喜歡的故事,對於二三線城市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好消息是,吸引特定人群在當下是具備經濟可行性的,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一方面,價值觀從主流走向分散,多元的價值觀正在將社會分割為一個個圈子;另一方面,面向特定人群的範圍經濟正在取代規模經濟,圍繞圈子能夠形成有可持續的產業生態。所以,面向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特定產業量身定製國際化,並不是難以想象的事情。正如邁阿密被稱為加勒比海的“首都”,特拉維夫是全世界猶太人的夢想之城,而它們同時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國際都市。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邁阿密,圖片來源:wikimedia

城市國際化重在精細運營

日益明朗的產業與人口趨勢,昭示著國際化正成為每個城市都要面對的“必選題”,而非僅限大都市選做的“加分題”。每個城市需都要以賦能產業升級為目標,以細分目標人群為手段,去考量國際化發展路線,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大而全。在國際化的實施階段,城市則需要規避另一個常見的思維陷阱,那就是把國際化的重心放在建設上,而忽視了建設之後的運營。

事實上,中國的城市化已經開始進入“運營時代”——為建設完畢的新、老城區注入產業、導入人口,填充豐富的城市內容,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核心。城市國際化也一樣,基礎設施建設對中國從來不是問題,蓋幾棟甲級寫字樓、建一個國際社區對大部分城市來說也都不太難。但是,讓這些設施動起來,把國際人才引過來,這才是更大的挑戰。因此,運營的目標,就是要“激活”國際化基礎設施所固化下來的“勢能”,使其轉化為人氣、產業、經濟等層面的“動能”。運營的過程,就是通過細分需求、定製服務,從而貫徹用戶邏輯的過程。

二三線城市國際化的勢能不足,面向的客群也更窄。想要實現國際化的趕超發展,精細化運營是重中之重。不精打細算的話,很難基於相對有限的資源,實現對大都市的“局部勝利”。那麼,基於多元價值觀和範圍經濟等趨勢,二三線城市應該如何去設計自己的國際化運營策略?

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運營有個經典的AARRR模型,指的是“獲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傳播(Referral)”、“收入(Revenue)”。執行好以上五個環節,幫助產品或公司快速獲客成長的過程,被稱為“增長黑客(Growth Hacking)”。二三線城市想要實現國際化的逆襲,也需要增長黑客的運營思維: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城市國際化的“非標準”答案

Aarrr模型

獲取階段

核心是把人吸引過來,而且越多越好。核心是按照社會化營銷邏輯去製造話題、打造熱點。從這個角度看,城市的“作秀”在當下是個大大的褒義詞。

激活階段

重點是讓人深入瞭解城市這個“產品”。留不住用戶,流量是沒有意義的。許多城市建設國際社區,設立移民服務機構,幫助國際人群過渡和融入城市,起的就是激活作用。

留存階段

要讓國際人群在城市安家、樂居、興業,比拼的是更加綜合全面的營商環境。為了增加客戶留存,配套設施和活動組織必不可少,圈子和社群在這個階段慢慢形成。

傳播階段

在這個階段營銷已經是相對聚焦的“二次營銷”。由於社群已經形成,口碑效應逐漸體現。城市不但應該在優勢領域集中發力,也需要利用“推薦制”等圈層獲客手段。

收入階段

城市得到了自己的“忠實客群”,建立了圍繞全球價值鏈,尤其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構建的產業生態環境。做到這一點,城市的國際化才能算得上名副其實。

AARRR模型的五個階段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漏斗,每個環節都可能會流失一定的目標用戶。所以二三線城市需要精細化分析從“獲取”到“收入”的整個過程,找到國際化“逆襲增長”的突破點。從運營的角度看,迪拜的“紙醉金迷”並不負面,也可以理解為在“獲客”階段必要的浮誇。特拉維夫開設“創業城市之旅”,為女性開設“媽媽創業校園”,就是對新移民實現了成功激活。

結語

在全新世界格局和趨勢下,一線城市是代表中國全球經濟地位、參與高水平國際競爭的“前線”;二三線城市則是國家競爭力的主體、是各顯其能的國際化“縱深”。

因此,國際化不僅也不能是一線城市的專利,二三線城市要為新時代的對外開放貢獻更多的“非標準答案”——不做第二個芝加哥、亞特蘭大、硅谷,而要做第一個杭州、武漢、成都!

中國城市要為國際化寫下自己的註腳,做到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獨特韻味、精彩別樣,與世界共創全球化的美好未來!

參考資料

1. 2018 Global Cities Report

https://www.atkearney.com/2018-global-cities-report

2.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https://www.lboro.ac.uk/gawc/

3. Globalization in transition: The future of trade and value chains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innovation-and-growth/globalization-in-transition-the-future-of-trade-and-value-chains

4. 日本施策擴大接受外國勞動者 著眼吸引高技術人才

http://www.chinaqw.com/hqhr/2018/02-27/179838.shtml

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權必究。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