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並不是天才兒童,怎麼就成京劇大宗師了呢?

作者:齊崧

 梅老闆在幼年時代開蒙學戲時,並不顯得如何聰明,並不是一個天才兒童,也不是一學即會。在做戲時甚為呆板。所以老師說他是祖師爺不賞飯吃,將來也不會有多大的出息。

 這位老師當然也不很高明,可謂有眼不識泰山,連鑽石礦也看不出。然則何以以後他享了這麼大的盛名,藝傾全國,名揚中外,成了空前絕後旦角第一位大宗師呢?

 這不能不說是完全歸功於他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勤慎研究,自強不息。所以無論是哪行,沒有能不勞而獲的。必須潛心致力,痛下苦功,數十年如一日,方克有濟。尤其是國粹藝術,更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成的。

 比如國畫,起碼要有十年的功夫才能勉強談到筆墨。中國戲劇起碼也要有五年,才能算一個階段。絕非如流行歌曲,有數月的訓練,便可出場登臺演歌了。所以人都不樂意捨近求遠,而願意避難就易。所謂曲高和寡,也就是國劇日趨沒落的道理。

梅蘭芳並不是天才兒童,怎麼就成京劇大宗師了呢?

幼年梅蘭芳

 故必須政府予以提倡,文人雅士從而激濁揚清。在中小學教育中施予薰陶,提高青少年的興趣,培養觀眾。同時選拔人才,組織研究機構,改編劇本使之時代化,改進文武場面及音樂氣氛之講求,庶幾乎可收復興文化、提倡國劇之實效。

 這一段雖屬離題太遠,但是我們愛好國劇的人和珍視固有文化的同志們,應該起而行而不再是袖手旁觀、自我陶醉的時候了,否則誠恐這樣的大好結晶將淪為廣陵散矣。

 無論是老戲或者是自編新戲,梅老闆無不隨時檢討,隨時改進。每當一出新戲編就之後,必先請琴師創譜新腔,請各位名家設計服裝衣飾,自我研究身段配合唱腔,於是才有《天女散花》之綬舞,《西施》之羽舞,《霸王別姬》之劍舞,《太真外傳》之霓裳羽衣舞、出浴紗舞及翠盤舞等等之別出心裁之歌舞場面出現。

梅蘭芳並不是天才兒童,怎麼就成京劇大宗師了呢?

梅蘭芳、朱桂芳之《西施》

 而並且在多種研究定案之後、定期彩排時,再請有關各方之貴賓到他無量大人衚衕家中觀其排演,並廣徵各方意見,加以檢討,逐項更正,決定取捨,以為正式演出之準備。這是如何謹慎將事忠於藝術的表現!

 在他自行研究身段時也要求盡善盡美,在他家設有特別房間,內裝八面長達人高的大鏡子,作身段時四面八方的姿態,自己都可一覽無遺。依照臺上的假想位置,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眾視線,自己研究如何擺出最美的亮相。眼神應如何轉動最能為觀眾所吸收,統統在他的研究考慮範圍之內。

 同時由於他繼續不斷的要求改善,所以一齣戲無論在行腔吐字輕重氣口方面,或是表情方面的一顰一笑,眉宇之間的形容變化,身段手勢轉腰抖袖等動作,甚至服裝衣飾燈光佈景,以及文武場面無不加意講求精益求精。

 茲就《鳳還巢》一戲來說,這出戏最費周折的是第四場,也就是唱南梆子的那一場。程雪娥悶坐春閨,聽了丫環三報,每一報都引起了雪娥心情上之變化,她白口的表達與她臉上的戲,是要互相配合。這場戲才是全劇最難唱的一段,也是精華之所在,也可以說是梅老闆獨自表演技藝的一場(與老生之《空城計》的三報有異曲同工之妙)。

梅蘭芳並不是天才兒童,怎麼就成京劇大宗師了呢?

梅蘭芳、姜妙香之《鳳還巢》

 據說在排這一場戲時,幾經刪動,表情與唱腔都經過仔細研究,千錘百煉而成。至於相親與避難的西皮慢板與原板流水的兩場,倒是細微末節呢。看戲的行家,無不對此場特別注意。梅老闆以外,其他演這出戏的人亦多視這場為畏途。能得其神髓者,試問能有幾人呢?

 餘如相親的慢板第二句“只見他美容顏神清骨俊”的一句唱腔,也是改進了兩次。最初的唱法,是與大中華所灌的那張唱片中的相同(目前這張唱片很難找得到了),那個腔是王少卿所編,但據他稱“這腔雖屬好腔,但是對於梅老闆的嗓子與韻味而言,多少有些不合適,所以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倘如由程硯秋來唱就特別相宜了。”

 當時我聽了這一番話,還不盡以為然,但是以後再聽,梅老闆終於接受了勸告,而改成了現在一般流行的唱法。以後因年老力衰,聽說在氣口上又有更動,足徵他是無時無刻不在求進步,而能不恥下問從善如流了。

(《齊崧先生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