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的一生

梅蘭芳,作為一位20世紀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他的名字為人們所熟知;但是,他所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的審美境界,以及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內心追求,又是多數人所不能盡知的。探尋其人、其藝及其對當時與後世的影響,是很應該做的事。

  1894年11月22日,在黃海大戰中獲得勝利的日軍攻陷了旅順口,開始了對中國內陸的正式入侵。就在這一天,北京城一個普通的衚衕裡,一個家庭正在為一個普通男孩慶祝滿月。雖然男孩的祖父梅巧玲曾經是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班主,但因為連續遇到了幾次國喪而不能演出,以致難以支撐整個戲班的日常開銷,心力交瘁,此時早已去世;男孩的父親梅竹芬繼承了父業,雖然演出也很受人們歡迎,但因為過度勞累,在男孩三歲時棄他而去;男孩的伯父梅雨田,是伶界大王譚鑫培倚為左右手的著名琴師,但膝下無子。根據梨園行業的慣例,男孩只能因此繼續從事祖、父輩的職業——皮黃(京劇的早期名稱)旦行演員,並且獲得了一個職業所特有的、更適合女性使用的名字——梅蘭芳。

  梅蘭芳九歲學藝,十一歲登臺,到六十八歲臨終前兩個月的最後一次演出,藝齡近六十年。

  梅蘭芳成名很早,在京城聲名鵲起後,還應邀到上海以頭牌(第一主演)的身份演出,載譽而歸。按照一貫的評價標準,一個京劇演員在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大城市能獲得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就等於是紅遍了大江南北。這一年,他剛滿二十歲。梅蘭芳的早成名得益於梨園世家的基因遺傳,這固然是現在很多年輕人豔羨不已的先天條件,但也必須不能忽略這樣的事實:三歲喪父,十五歲喪母,十九歲失去在事業上對自己有極大幫助的伯父後,他就無可選擇地成為了家中唯一的男性頂樑柱。作為藝人,他必須要成名,才能靠演出收入來維持全家的生計,家庭的重擔歷史地落到了他稚嫩的雙肩上;作為藝人,他幼年時的資質表現得並不是太好,通過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把這副重擔挑了起來,他也絕不會想到,後來的歷史證明,青少年時期的梅蘭芳,挑起的並不只是整個梅氏家族,而是整個中國傳統民族戲劇藝術發展的重擔。


  戲劇家田漢曾經以“工夫何止冶花衫,文武昆徽學習饞”這樣的詩句來描述梅蘭芳的藝術貢獻和治學態度,他在前人的基礎上,使得文武並重、唱唸做打俱佳的花衫行當最終確立,一個“饞”字生動地點出梅蘭芳對錶演藝術的不懈追求。當然,在梅蘭芳的同時代,二十歲就成名的戲曲藝人也絕不止他一個。藝人成名的客觀標誌是掙大錢,那麼成名之後,或者說掙了大錢之後幹什麼呢?掙了大錢可以過高質量的生活,可以置辦新的行頭(戲曲服裝),可以當老闆(自己獨立組織戲班演出),自然也可以吃、喝、嫖、賭、抽。戲劇藝術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到底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成名的藝人在藝術道路上還需要怎樣走下去?這樣的問題,在梅蘭芳之前,被認為是下賤職業的伶人之中,是很少有人考慮的。梅蘭芳自主選擇了一條他祖父梅巧玲就走過的道路——結交文化人。

  晚清以降,文人與伶人,尤其是和男性的旦行演員的關係甚為微妙,交往的尺度把握也極為不易。因此,在歐洲遊學多年,深諳中西藝術異同的齊如山,在很認真地研究了梅蘭芳的舞臺演出後,謹慎地只以書信的形式與梅蘭芳探討藝術創作。梅蘭芳非常重視齊如山的建議,擇其善者,一一從之,差不多兩年後,派自己的跟包大李帶上自己的親筆信,請齊如山過府面晤。從此,梅、齊合作了二十年,一同創編了二十餘種新戲,還共同策劃了向海外推廣京劇藝術。與此同時,一批文化人會聚在梅蘭芳身邊,以“智囊團”的形式為他在藝術上出謀劃策,共同開拓了京劇旦行表演藝術的新天地,這也是以梅蘭芳為首的京劇“四大名旦”,在藝術上獲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梅蘭芳的一生,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等處居住,其中以1920—1932年在北京無量大人衚衕的居住時間最長,其書齋兼客廳綴玉軒的名聲也最大。當時梅蘭芳的各界“好朋友們” 常常會集綴玉軒,在他演出前後做“沙龍式”的藝術交流,研究藝術革新。齊白石先生曾有“飛塵十丈暗燕京,綴玉軒中氣獨清”的詩句描述當時的情景。這種交流在梅蘭芳的藝術生涯中前後延續了幾十年,包括在上海馬思南路的梅華詩屋和新中國成立後北京護國寺甲1號都一直進行著。這些“好朋友”構成的“創作集體”可以拉出一長串的名單:齊如山、李釋戡、羅癭公、吳震修、黃秋嶽、許姬傳、許源來、張彭春、余上沅、葉恭綽、舒石父、許伯明、姚玉芙、茹萊卿、李壽山、王瑤卿、徐蘭沅、王少卿、陳嘉梁、馮耿光、吳性栽、賈洪林、高慶奎、姚玉芙、姜妙香、劉連榮……作為一個從舊時代走來的演員,能夠有這樣明確的意識與“文藝工作者”合作,藉以提高自己的藝術品位,而且數十年一以貫之,即便放在今天,都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很難分辨出在梅蘭芳的藝術革新中,哪些屬於他個人的創造,哪些屬於文人創作集體的創造,事實上,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二者已經和諧地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可以說,最終形成的獨特的華貴典雅的梅氏審美取向,既是梅蘭芳創造的,也是創作集體創造的,這種主要在於內在精神上的契合,完全是基於二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高度認同的“兩廂情願”。


  梅蘭芳是20世紀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大使,他曾三度訪日,在美國獲得兩個榮譽博士學位,到蘇聯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愛森斯坦等戲劇、電影大師交流藝術,和海內外的民間文化界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的烽火燃遍了東三省,並直逼華北,梅蘭芳力排眾議,做出了避居上海的決定,隨之在滬排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旗幟鮮明的新戲,藉以抗爭日寇的侵略暴行。七七事變後,南京、上海先後淪陷,梅蘭芳又避居香港,香港淪陷後又重回上海,就是為了一再拒絕日軍要求他恢復日常演出的要求。一箇舊時代的演員,唱戲賺錢本是天經地義的事,無可厚非;日軍也只是希望梅蘭芳出來維持日常演出,能使百姓覺得時勢無憂。最終梅蘭芳以蓄鬚的形式來宣佈終止自己的舞臺生涯,甚至準備好了安眠藥,下定了以死抗爭的決心,因為梅蘭芳不會提前知道,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會在幾年後的1945年無條件投降;他以自己的方式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利用自己掩蓋侵略暴行、粉飾太平的陰謀。在抗戰的八年間,梅蘭芳不曾演過一次營業戲,梅劇團因此解散,梅家人因此以變賣家藏的古董字畫為生,甚至遭受過幾近斷炊的窘境。不過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就在這段艱難的歲月中,梅蘭芳的繪畫卻因為不輟的研習,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抗戰勝利後,梅蘭芳以極其優雅的形式在朋友聚會中剃去髭鬚,宣佈復出。人們不禁再度驚訝,年過半百的梅蘭芳,又回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從這一次迴歸,他就一直守在舞臺上,直到生命的盡頭。

  1949年,梅蘭芳沒有聽從齊如山約他同去臺灣地區的勸說,留在了大陸。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戲曲學院院長,並一直堅持到全國各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演出。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心臟病不治而撒手人寰,身後之事極盡哀榮。而此前的5月31日,他還在中國科學院禮堂演出了自己的最後一部新編戲《穆桂英掛帥》,還在唱“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

  梅蘭芳的一生,個人生活規律,沒有菸酒的嗜好,經歷的人生坎坷和政治衝擊與同時代人比也相對較少,照常規而言,是可以更加長壽的。但他卻罹患心疾而過早逝去,緣何?大概是心累。他少年時就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擔,青年時挑起了藝術的重擔,到中年時肩負梨園界之民族大義,晚年時又全力投身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即便在病床上仍不忘要去新疆參加鐵路的通車典禮……他性格平和,遇事不爭,喜怒不形於色,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從沒有過絲毫的動搖;他待人寬和,與人為善,票友演出前請他指教,他總是說“錯不了”,演出後請他提意見,他也總是說“不容易” ……在這樣的小事上尚且如此顧及他人的感受,心能不累嗎?不過,梅蘭芳的心累了,旁人的心舒暢了,也淨化了;國家和民族擁有這樣累心的藝術家,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所謂的大師、大家,大概有三個主觀特點必不可少:一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著深厚的功底;二是在專業領域之上,有著深廣的文化視野;三是還要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時間可以流逝,大師的專業成就可以被後人忘卻,文化視野可以被後人拓展,但深切的人文關懷可以永遠感召一代又一代的人,梅蘭芳就是這樣永遠的大師。

  • 梅派形成初期
  • 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 梅派的創立
  •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四大名旦合影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誌。
  • 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 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
  • 梅派的創新
  • 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
  • 藝術戲劇融合
  • 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
  • 梅派傳承
  • 梅蘭芳的一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臺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
  • 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併為之積極努力著。
  • 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被認定為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