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給予中國的是改變了它的語言,而中國給予西方的是豐富了它的詞彙。”?怎麼理解?

陳嗣謙


好問題。當我們提起西方總會想到古希臘,奧林匹克、阿里士多德,《聖經》等等。而真正對我們影響大的還是中世紀以後,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西方工業革命後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清朝的大門,併火燒圓明園和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五百年工業革命後的西方,一切都是那麼迅猛、激進、勢不可擋!尤其是西醫、西藥、文化……更是強勢。而西方的這些都是科技的東西(短短几百年前才有的),而科技又日新月異。所以有人說:西方的東西都是短命的。而中有傳承的都有五千年文化依託,如:文化、文字、中醫藥、生活方式等(一雙筷子就五千年以上)。中華文化包融並蓄,壯大自已!儒釋道三合一就是最好的例證。西方輸入中國的文化,科技、法制等,我們消化吸收加以發展。而中國給西方的一切,有五千年的文化為依託,沉實、厚重!西方無法改變。不要說茶、磁器等,2008北京奧運會送給羅格的印章,大英詞典就多了一個詞條:中國印。東西方的差異在文化,而文化的厚重才是差異的實質!


手機用戶醉翁閒人


個人認為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語言和文字

西方是字母文字,而我國是以象形文字開始,西方是拼音文字更重在語言,也就是口語,拿英語來說單詞的寫法和拼讀和詞的意義沒有太大的關聯,而我國文字其實更象是幅畫,尤其是繁體字,每個字除了它的音之外,還富於它內在的意義,而每個字和不同的字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比如存在和生存,生活和活動。而英語life,live本身就是單詞,在不同的語境裡代表不同的意思。它們沒有字,只由字母組成,而字母沒有實在意義,就和我們的拼音類似。

第二個是文化背景不同,我們中華文化和我們的歷史一樣,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澱,不同朝代的文字有不同書寫工具和形式。從古代甲骨文,到小篆,隸書,行書,草書等等,從用刀刻,毛筆再到鋼筆不斷演化,形成中國獨有的書法文化藝術。從唐詩宋詞到現代文學,中國文化注重思想的傳承。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太瞭解,只能先拿美國做個例子,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文化歷史較短。本身固有的東西不是太多,中美建交以來,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需要翻譯成英文和它們交流,所以說我們文化豐富了它們的詞彙。


花好月圓愛巢


本題表面是語言問題,其根本是文化博弈。

第一、中西方文化比較。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西方文明它的歷史較短,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強。他們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第二、文化博弈來自經濟博弈。當美國實力雄居世界時,世界各國除了仰慕美國經濟的同時,也在仰慕美國文化。我國幾十年來,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一直縈繞在我們心中。比如中國的商場名稱西化嚴重。包括性開放,只能稱過而無不及。但隨著美國經濟的衰敗,其文化自然被拋棄。如高考英語必考之爭議。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髮展的,其現今的空間分佈也是過去發展的結果。根據其語音、語法和詞彙等方面特徵的共同之處與起源關係,把世界上的語言分成語系。每個語系包括有數量不等的語種,這些語系與語種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佈區,很多文化特徵都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語言是由詞彙按一定的語法所構成的複雜的符號系統,它包括語音系統、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交際工具,隨著人類社會而產生和發展。

因此,多少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到現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根基穩定,其功勞不可埋沒。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強大,更提高了我國國民的文化自信。由此,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輸出,增加了西方國家語言的詞彙,但西方給予中國的是改變了它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