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

有朋友評論,說你讀的書太雜了,這個我承認。老說書是「精神食糧」,我就覺得應該用吃飯的態度來讀書,饞了就想吃燒烤,胃弱就老老實實在家喝粥,最近覺得胖了就耐著性子吃點綠菜,挺不住了就來一頓炸雞。

讀書也是這樣,每天的狀態不同,需求不同,那讀來的書也就不同。

我特別佩服那些能好幾個禮拜都能吃白煮雞胸肉、白煮雞蛋外帶白煮西藍花的朋友,我做不到。同樣,我也做不到連著好幾個禮拜都讀同一個主題的書。

不過上週讀的7本書雖然主題不固定,可是都非常有趣,每一本都強烈推薦給大家。


01

《李銀河說愛情》

李銀河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所有朋友。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叫《李銀河說愛情》,但是愛情僅僅是書中的一章,此外還談到婚姻、性愛、生育、女性獨立。

我甚至找不到一個專屬名詞,來概括以上的這些,如果非要統一著說,可能要叫「李銀河談男男女女的一些事」。

不論是李銀河老師的學者身份,還是她和王小波的愛情故事,都讓她非常非常適合談這些話題。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覺,是平和

談到婚姻、談到兩性、談到女權,這些話題裡似乎總埋著雷,有無數的禁區,這裡不能談,那裡不能講。而李銀河老師在談到這些的時候,永遠都是一個平和的狀態,只要沒有犯罪,沒有觸碰底線,那麼不論是性取向,還是婚姻觀,抑或是對於情愛的態度,在她看來,人與人之間只有不同,並無高下。

在如今這樣一個人言鼎沸的互聯網,在各類媒體不斷撩撥情緒的時代,平和已經成了最可貴的品質。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而在平和之外,你也能看出李銀河老師對人的誠懇和關懷,比如書中單有一節,是寫給終身不婚的人群。李銀河老師給他們的建議,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條,第一條是即使決定不婚,也要去努力經歷愛情、親情和友情;第二條是如果決定不婚,要做好應對社會壓力的心理準備。

這兩條,我覺得都是難得的實在話,是在尊重他人選擇的基礎上,儘量為對方給出的建議。

不過,整本書中,給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竟然是談到愛情時,不經意的一句話。

「四十一年前,我認識了王小波。」


02

《我和連嶽一起成長》

連嶽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人生路上遇到困惑的朋友。


第一次看到連嶽這個名字,還是在高中的時候,十多年過去,真的如書名所說,我和連嶽一起成長。

這本書是連嶽的文章結集,如果要歸納出一個主題,也確實就是成長。連嶽用他那種娓娓道來諄諄善誘的語調,就像是在和我們聊天,聊青春,聊工作,聊愛情,聊奮鬥與失敗。

我相信連嶽心中有個想象的聽眾,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正在經歷人生中的變革,也許來到陌生的城市,也許剛剛開始工作,生活的變化讓ta有些緊張也有些興奮,過去人生積累的經驗似乎尚不足以指導ta接下來的人生,ta有那麼那麼多的嚮往,也有那麼那麼多的困惑。

ta想遵從自己的內心,卻又懷疑自己是否正確,總之,ta希望能為自己的人生,去做正確的決定。

如果你覺得那個ta聽起來像你,那麼,你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03

《弱傳播》

鄒振東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優先閱讀這本書)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想要了解傳播學的朋友;

- 從事傳媒行業的朋友。


鄒教授在這本書中,力圖讓我們看到傳播和輿論的本質規律。從日常的人際關係,到互聯網上的熱搜事件,再到一國的大選。到底什麼在吸引我們看過去?什麼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和認同?這是鄒教授在這本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

你可能會問,我們需要去讀一本關於傳播的書嗎?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傳播和輿論,都是和我們普通人離得有點遠,電視臺、報紙、記者、公關公司、政治家才和他們有關係。我們每天上班下班,打交道的就是同事同學親人朋友,與傳播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傳播到處都在。套用一句臺詞,有人的地方,就有傳播。

交朋友時,談戀愛時,給領導彙報時,和客戶談生意時,只要我們在努力獲得他人的爭取和支持,其實都是在傳播,也都脫不開傳播的規律。

有大傳播,有小傳播,有大輿論,有小輿論,但是他們往往都遵循同樣的原理。

《弱傳播》的開篇講了一個段子,我覺得特別好玩,鄒教授給我們看《聖經》的第一段,創世紀裡,上帝的第一個動作,是「說」。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我們可以說上帝很懂傳播,或者宗教很懂傳播。

那麼傳播到底遵循著什麼樣的規律呢?讀完這本《弱傳播》之後,最大的感覺是,傳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大不相同,甚至是處處相反的。

現實世界中的強者,往往是輿論世界中的弱者。

現實的世界,多多少少有點功利。郭德綱說,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強者身邊總是圍繞更多的人。

而到了輿論的世界,強者就成了弱者。

現實世界中的多數,往往是輿論世界中的少數。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有一個段子,美國白宮的發言人在記者發佈會上說,昨天,在伊拉克有一千人傷亡,還有一個騎自行車的人。結果所有記者都問,那個騎自行車的叫什麼名字?

現實世界中的小事,往往是輿論世界中的大事。

很多互聯網上被大家關注的事件,往往都從一個很小的點引爆,《弱傳播》裡,鄒教授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一地雞毛最容易上天。」

回看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看到很多讓人無奈甚至是憤怒的事件。

讓人憤怒的五星級酒店,讓人憤怒的國外時裝品牌,讓人憤怒的馬拉松,讓人憤怒的某位科學家,讓人憤怒的某些藝人。最讓人憤怒的是,他們統統不知道怎麼樣好好道歉。

那些「傳統」的公關策略:無可奉告、渾水摸魚、抵擋推諉、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些策略在新的時代,都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越來越透支的民眾的信任。

他們真的都應該好好讀一讀這本書。


04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雷蒙德·卡佛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這一次我真的想不出來適合怎樣的朋友。


這兩年,發現越來越能讀懂卡佛了。

這件事情讓我很憂心,因為有一個我很佩服的朋友告訴我,當你越到中年的時候,你才越能讀懂卡佛。

所以我每個兩三年,會重新拿出這本卡佛的集子來,檢驗一下我距離中年還有多遠。

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卡佛小說裡的人都跟神經病一樣,你不理解他們為什麼在那個時候,會有那樣的反應。

人,尤其是男性,在越長越大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特別的悲觀情緒,面對這個喧鬧的世界,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虛無感。

這種虛無感沒法承受,所以必須要拿東西去填補,所以很多男人到了一定隨時反而開始「作」,大概就是這麼個心理。

順著這麼個角度去看卡佛的小說,你會發現很多無法理解的行為,都變得順理成章了。

順著這個角度去看馮小剛的電影,你都覺得好多東西都變得更有道理了。

生命中巨大的虛無感,以及我們如何對抗它。這是我理解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雷蒙德·卡佛在談論什麼。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通篇讀下來,全書我最喜歡的,竟然是序言。

序言的作者是三聯生活週刊的苗煒老師,他描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他第一次知道卡佛,是2000年初,那時三聯生活週刊還沒有那麼忙,主編朱偉先生還有閒情給雜誌社的人上文學和古典音樂欣賞課。苗煒老師就是在那時第一次知道卡佛的名字。

後來,他發現了一個博客,又發現了一個豆瓣小組,一位高級工程師,自娛自樂翻譯著卡佛的小說,一小撮卡佛的愛好者,開始自發分享,願意把卡佛炒得更熱一些。

而後,那位工程師的翻譯,就真的集結出版了,而且似乎到目前為止,還是中國大陸唯一的譯本。

我發現我更喜歡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一點都不虛無。


05

《掌控習慣》

詹姆斯•克利爾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想要改變自己的朋友;

- 想要養成更好習慣的朋友。


總認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事,偶爾偷偷懶,放鬆一下對自己的要求沒有什麼。可是,對於想成功,想做成事的人,最好不要有這樣的念頭。環境的惡劣、上司的嚴苛和堅持的困難,都比不上發自內心的放棄。

不從點滴提升自己,你永遠不知道微習慣能釋放出多大的力量。一直以來,英國自行車車手都是全歐的「拖油瓶」。就連歐洲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之一都拒絕向他們出售自行車,擔心其他運動員看到後,鄙視自家的產品。

為了一轉頹勢,英國職業自行車協會決定改革。他們聘請的教練佈雷斯福德制定了「邊際收益聚合」的戰略,具體要求是:在每件事上都尋求極其細微的進步。「我們的計劃是,把有關騎自行車的整個環節,都分解開來,然後把每個部分改進1%,這樣整體上就能得到顯著提高。」教練這樣解釋他們未來的工作。

這條改革之路走得並不輕鬆,他們重新設計了自行車座,讓它更加舒適;用酒精擦塗車胎,來獲得更好的抓地力;給騎手配有電熱套鞋,幫助他們的足部肌肉維持理想的溫度;在戶外全部穿上室內賽車服,減小空氣阻力;選擇更高效的按摩凝膠,幫助騎手在訓練後恢復;為每位隊員專門配備不同類型的枕頭和床墊,確保睡眠質量;把團隊卡車的內部漆成白色,易於尋找灰塵……

隨著類似這些的數百個小改進後,5年後這支車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取得了自行車項目60%的金牌,出盡了風頭。隨後,更是獲獎無數。

隊員還是那些隊員,只是圍繞自行車改進了他們已有的物品使用和行為習慣,就獲得瞭如此華麗的轉身,這對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強的借鑑意義。

多讀讀這些正反覆利的例子,多思考自己身上相似的問題,不斷調整自己的航道,你才能抵達自己心心念唸的目的地。


06

《斜槓創業家》

金伯莉·帕爾默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不甘於朝九晚五的朋友;

- 想做「斜槓青年」的朋友。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國民網紅級斜槓創業家,她結合自己的職業特點,採訪了數百位斜槓達人,找到了他們的斜槓秘訣,幫你挖掘自己的優勢,走好斜槓工作之路。

傳統的職場人,總是習慣朝九晚五的生活,打一份工,掙一份錢,養活幾口人。可是隨著生活成本越來越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的追求越來越多元。一份薪水難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因此,不少人開始過上了斜槓人生。

在作者的採訪中,不少人都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早晨5:00起床寫博客,然後上班,或者為了做一些斜槓的事情,犧牲了自己的娛樂時間。就是為了能讓自己多存些錢,扛得起生活的風險。不想自己一輩子過得緊緊巴巴。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他們還想給自己的職業加上雙保險。畢竟,隔行如隔山,如果不能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當裁員、公司倒閉等問題出現後,再去學習,多少有點來不及。

做斜槓事業,不一定就要脫離你的本職工作,從全職工作中找靈感,不僅能夠拓寬你的事業之路,而且可以幫你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

因為靈感本身就源於積累,而你對於本職工作的積累就是你最好的靈感來源。誰也不想浪費自己的人生嘛。事實上,數據統計,大多數有副業的人,也都是把他們工作的變體或分支,發展成副業的。

比如馬婭,她在一家教育機構擔任顧問,他發現不少人在工作時都疲於奔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開發了一套時間管理策略,幫助很多老師、校長做時間管理。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結果,她受邀到很多學校做分享。隨著好評如潮,她把課程寫成了一本書。這對她的本職工作,幫助也非常大。

再比如曲棍球教練艾米里,她發現很多小朋友是左手運球,可市面上的課程都沒有針對左手的。於是,她不僅設置了專門的左手課程,還為左手運動員量身定製了曲棍球棒,結果大獲成功。

只要稍加用心,你都能發現,不少本職工作都是有分支,有輔助工具的,研發為本職工作服務的工具、網站、APP、程序等,都是非常好的副業。

說到底,我們都想過上好日子,如果你沒資源、沒門路、沒後臺,「斜槓」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07

《做事的常識》

小倉廣

上週讀了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建議空閒時間閱讀)

適合這些朋友閱讀:

- 想要養成好習慣的朋友。


我們怎麼樣可以堅持一個習慣?最最核心的問題只有三步:

第一步,讓這件事容易開始;

第二步,讓這件事容易堅持;

第三步,讓這件事容易重複。

這樣,在任何一件事的開頭、中間、結尾,都變得更容易,那麼自然帶領我們走向一個正向循環,慢慢就會變成習慣。

道理聽起來是如此簡單,可是有太多人並不真的按照這個思路去實踐。

我們不會把一個任務拆分,什麼階段算開始,什麼階段算中間,什麼階段算結尾,然後分析每個階段遇見的障礙,哪些事情讓我們不想開始一個習慣?哪些事情讓我們難以堅持一個習慣?又有哪些事情讓我們完成一次之後就再也不想再做一次?

如果沒有這些分析,只想著不斷靠意志力去壓迫自己,那麼最後就只能是戰術上勤奮,戰略上懶惰,效果也一定是事倍功半。

所以,這本書的書名起得特別好,書中所講,確實都是常識,可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做事和養成習慣時有阻礙,那麼這本書一定會幫助到你。


01 到 07,哪本書讓你最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