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痛苦上瘾者:靠安慰,活不好这一生

​今天感觉好丧,不知是早餐吃的紫薯有毒,还是牛奶有毒?

可能是身体捕捉到,我要写一篇读起来没那么舒服的文章,提前给我发出信号?

致痛苦上瘾者:靠安慰,活不好这一生

前段时间,加入一个群,却发现这个群气压好低。原因是这样的。

有位群友经常在群里诉苦,觉得自己命途多舛,身边不是小人就是坏人,感觉很痛苦,是不是心理有病?

很多善良的群友一开始都耐心地安慰TA,陪TA聊,我也一样。后来,群友们发现招式不够用,又解锁不出新姿势,便备好木凳、瓜子,安静地看TA表演。

TA的演出,叫做:痛苦的新衣

以下是我筛选出来的TA的部分台词,请跟我念——如果你豁得出去的话。


跟身边的人掏心掏肺,等于把刀子给别人;

我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不断地咀嚼,就是对痛苦上瘾;

在犯罪和精神病之间,我选犯罪;

当世界逼得你无路可走时,你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

凡是跟自己对着来的,凡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凡是对自己不利的,都是流氓;

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没什么变化;

一直过得差的人,很容易对痛苦上瘾。吃得苦中苦,终于成了下等人;

好像对痛苦上瘾了,特别是不知道干嘛的时候。


读到第几条的时候,你们受不了了?

后来,我默默地退群。我觉得自己好无力,再陪TA耗下去,我也会病的。

TA用“凡是”、“总是”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沉浸在痛苦中,又不愿意走出来。为什么呢?那么多人陪着,哄着,多享受,为什么要出来呢?

走出痛苦,对TA来说,就会失去很多人的关心、陪伴和支持。因此,我们建议TA去看心理医生,TA是拒绝的。

当然,其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病理性现象,不在这里讨论。

致痛苦上瘾者:靠安慰,活不好这一生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抱怨生活,觉得世界不公平,周围都是坏人,人性本恶不值得信任,自己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等等。

他们到处诉苦,说工作不如意,家庭不幸福,像升级版祥林嫂。得到安慰之后就蹦跶蹦跶地离开。他们感觉很舒服,就像怀揣着白粉,终于找到打火机和锡纸一样。

然而,安慰并不能给TA力量活起来,找安慰只是他们的应对模式。他们仿佛拿着金碗乞讨,金碗不重要,重要的是乞讨。

如果得不到安慰,他们会说你冷酷无情,是坏人,连朋友都不帮诸如此类。

直到,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条件反射般地躲着他们。

他们经常出现一种,在牛身上发生的现象,叫做:反刍。牛吃草时,先拼命把草吞进肚子里,干完活回到牛棚,再慢慢倒嚼。

有些人就很喜欢反刍痛苦,把不好的事情一件件地搬出来,放到桌面上,不断地咀嚼。越痛苦越劲道,然后顾影自怜,感怀身世,甚至感受到一种自慰的高潮。

他们的最大特色就是:我很痛苦,但是我不想改变,耶!

从不改变到改变,那一瞬间需要跨越更大的、也是短暂的痛苦,他们却无法忍受。

如同温水里的青蛙,虽然温水烫着难受,却不敢用脚蹬一下锅底,承受烙脚之痛的同时,越出痛苦的根源。

用古希腊故事来描述,他们就是躺着淤泥里,享受着路人可怜的眼光。

致痛苦上瘾者:靠安慰,活不好这一生

保罗·艾克曼,美剧《Lie to me》主角的原型,写过一本书,叫做《情绪的解析》。

艾克曼对比过国际大都市和原始部落的人,总结出人的表情具有一致性,喜怒哀乐惧,大家都有,谁也不比谁高级。

其中,他这样解释痛苦:

痛苦表情的功能或目的之一就是:唤起他人的恻隐之心,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从而帮助自己。

通过面部表情和声音表现出来的悲伤、痛苦会唤起他人的帮助,这种外界的支持也有助于治愈伤痛。

这都是很正常,也是必要的情感需求,人不是孤岛,都有需要别人的时候。需求帮助,也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然而,对痛苦上瘾的人,怕的是以下部分。

艾克曼接着说:

假如一个人经过治疗不再表现出悲伤与痛苦,那么他得到的关注就会较少。因为,看到情绪的表露,人们才愿意关注,并提供帮助。

痛苦上瘾者怕的就是这个,当他们缓解痛苦,或戒掉痛苦,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即使看到美好的未来在远处招手“嗨,过来呀”,也不愿意迈出那一步。

艾克曼聪明地区分出悲伤和痛苦:

悲伤还有一种功效,就是让我们能够重拾自己的勇气,保存精力。当然,当悲伤和痛苦交叠时就无法发挥这种作用,因为痛苦消耗了我们的气力。

总有一些路,是我们独自完成。或者说,漫长的人生征途中,大半的路程,需要一个人前行。

痛苦不是你的鞋子,而是鞋里的沙砾;不是你的拐杖,而是拐杖里的蛀虫;不是泉水,而是毒药。

靠乞讨安慰而活命,那你只能画地为牢,在一寸一尺的世界里兜圈圈。

意识到痛苦是好事,可以停下来好好整顿自己。将自己拔出痛苦的泥淖,需要时间和勇气。可终有一天,你会干干净净地站到阳光底下的。

提前是,承认你的痛苦。然后,告诉自己:我也可以选择快乐。

你的人生,到底还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