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一個將明朝拉入深淵的統治者,帝國的沒落始自萬曆十年

觀點: 萬曆當政,前為勤奮中興,後為怠政衰敗;三大徵、薩爾滸,導致明朝用度加大、國庫空虛;且皇帝愛財,除抄家無數外,還四處搜刮錢財,雖內庫充盈,但人心漸涼,國家機器幾乎停滯運轉,進而使萬曆朝從中興走向衰敗,這種衰敗不僅僅是萬曆朝後期的衰敗,也使得明朝政權從輝煌慢慢變得暗淡。


明神宗:一個將明朝拉入深淵的統治者,帝國的沒落始自萬曆十年


隆慶六年到萬曆十年

1572年,明穆宗在寢宮內駕崩,跪在身邊的眾人幾乎是泣不成聲,除其李皇后外,還有各位內閣師傅。因徐階已經致仕,此時身為首輔的高拱心中五味雜陳,想對眾人說些什麼,可最終還是欲言又止。跪在一旁的張居正好似看出端倪,他漫不經心的和內監馮保對視一眼,便心領神會的埋下頭去,始終默不作聲。

在隆慶皇帝死時,內閣是由高拱把持,司禮監是由孟衝把持,因為張居正對權力有著無限的眷戀,馮保也因為孟衝之事嫉恨高拱,故而二人一拍即合,利用隆慶和萬曆的權力交接期,一舉驅逐和消滅了他們的政敵,由此在萬曆十年前,小小的萬曆皇帝在大伴和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成為皇帝。特別是在張居正對明帝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後,大明帝國這臺機器好似又恢復了生機。

可在萬曆十年後,帝國中興的景象便漸漸落幕了。


明神宗:一個將明朝拉入深淵的統治者,帝國的沒落始自萬曆十年


萬曆十年後的帝國

張居正的逝世彷彿讓萬曆皇帝開啟放縱之門,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他不僅在後期將自己尊敬的大伴流放,還將自己的恩師、曾幫助帝國走向中興的老師張居正抄家問罪。有人曾說,萬曆皇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少年時,張居正對他的壓制過於霸道,導致這位皇帝雖然心有不滿,但因為他是老師只好憋在心中。這便是儒家教育的盲點,張居正認為小皇帝的不反駁、便是賢明,小皇帝的順從、便是寬容,可他不知道的是,他做的種種都讓這位小皇帝打心眼裡不快,不僅他的慾望被死死壓制著,就連自己想要奢侈一把都不行。這些怨念的積壓,在他得到皇權親政、在看到“倒張派”的彈劾文件後一觸即發,他怨恨張居正這些年的管教、痛苦自己身為皇帝,居然在早年被人死死管著,這些怨念的堆積,使得萬曆皇帝在後來越來越想展現個性,活出自我,所以說,後來萬曆的不理朝政,怠政、奢靡,在一定程度上是之前擠壓的壞情緒、被壓抑後的反彈。


明神宗:一個將明朝拉入深淵的統治者,帝國的沒落始自萬曆十年


萬曆十五年的衰敗

萬曆時期的三大徵、薩爾滸之戰,都讓這個好不容易中興的帝國又揹負上了沉重擔子。萬曆皇帝可能是在效仿成祖、或是英宗、甚至是武宗,但他沒有料到的是,此時的明帝國已經不在是永樂、正統以及正德時代了。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導致了明軍軍力、軍備以及軍心的下降和衰減,在國庫上更是入不敷出。

除此之外,萬曆還效仿了嘉靖皇帝的執政模式————“不上朝”。但萬曆和嘉靖所不同的是,嘉靖的不上朝是基於私下理政的基礎上,而不是一味的不上朝、不理政。萬曆甚至在後期還和文官們因為“國本問題”打起了冷戰,凍結京城內人員的任命和調動,對於大臣們的奏疏一律採取“留中不發”,這導致了帝國各部衙人員長期空缺,國家機關運行停滯不前。


明神宗:一個將明朝拉入深淵的統治者,帝國的沒落始自萬曆十年


小結

其實在明朝的歷史上,並不缺乏和神宗一樣怠政荒唐的帝王,但由於所面臨局勢的不同,所掌握的尺度不當,導致了神宗一朝的怠政具有持久深遠的負面影響。而且神宗的荒淫無度造成了繼承人的短缺,其接班人朱常洛在位僅一個月便駕崩,也讓明朝政權更迭過於頻繁,往往在這種情況下,後來繼位的接班人大都不符合皇帝標準,也未曾有準備較好的繼位鋪墊,在治國理政上缺乏遠見和膽識,故而沒有駕馭群臣、掌舵明朝大船的本領,崇禎皇帝朱由檢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明神宗:一個將明朝拉入深淵的統治者,帝國的沒落始自萬曆十年


綜上所述,“萬曆朝擔負明帝國走向滅亡的責任”不是謠傳、也不是杜撰,而是真實的。

我是史廖未籍,一個愛好歷史的小哥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