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測試簡史——我們到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IQ,中文名字叫“智商”,即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繫個人智力測驗成績和同年齡被試成績相比的指數,是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智商是一個西方心理學上的概念,但追根溯源,它的思想根源卻來自於中國古代。遠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複雜的智力測驗了。當權者每三年就要對政府官員進行一次口試,以檢驗他們是否有能力勝任自己的工作。再到後來,朝庭又開始用考試來選拔官員和人才,凡是申請從政的人員都被要求參加筆試,以評估他們在傳統文化、法律、軍事、農業、地理方面的知識儲備。

IQ測試簡史——我們到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19世紀初葉,被派遣到清政府的西方外交官和傳教士們,以充滿讚歎的口吻描述了中國的這套官員選拔程序,使西方政府大受啟發。英國率先採納了中國的公務員選拔系統,經過一番修改後為自己所用。美國緊隨其後,也借鑑和採納了中國人所用的這套選拔人才的方法。

1904年,法國政府出臺了新的法律規定,要求所有的法國兒童都必須上學。於是,教育部門急需要一種方法,來找出那些需要特別輔助的學生。應政府的要求,阿爾弗雷德.比奈和他的同事西奧多.西蒙設計了一項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的測試。這項測試是一套包含了30道題目的問卷,問卷題目對上學所必須具備的各種能力進行了抽樣測試。不同年齡的法國兒童接受了這一測試評估,比奈和西蒙計算了各個年齡段的平均得分。

接下來,他們將每個孩子的表現與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平均成績進行比較。他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名字叫做心理年齡——即某一個被測試的孩子,他們所得到的實際成績相當於哪個年齡段兒童的平均成績。比如,如果一個孩子的得分與5歲兒童的平均分相同,那麼無論他的實際年齡有多大,他都會被認為具有5歲的心理年齡。比奈和西蒙認為,那些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滯後兩歲的孩子即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

IQ測試簡史——我們到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大約10年之後,美國心理學家引入了比奈-西蒙學校能力測試,並將其改編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智商測驗。他們修改了計分程序,拓展了測試內容,並把測試範圍擴展到成年人和其他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很快,智力測驗就成了美國人用來評價和定義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流行的技術手段,為社會所廣泛接受。智力測驗何以能如此流行於美國呢?

20世紀早期,美國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移民潮,因為全球性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的緣故,大量人口不斷湧入美國。美國政府希望從這些移民當中挑出那些智力水平合格的人們,准許他們進入美國,而把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們拒之於國門之外。其次,跟法國一樣,美國也新出臺了法律,要求所有的兒童接受普通教育,這使他們遇到了當時法國政府所面臨的相似的問題。最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軍方也需要開發出一種能夠評估新兵的方法,並根據他們的能力加以區分,然後把他們安排到不同的兵種和崗位。

隨著這種智力測驗的大範圍使用,它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第一,它的準確性存疑。因為所有的測試都是用英語來進行的,而外來人口絕大部分的英語都欠佳,很多人甚至不理解如何做這類測試,這使他們在這種測驗中的成績大打折扣,卻被別人輕率地貼上了“弱智”、“白痴”、“低能”的標籤。其次,智力測試的結果使當時社會上廣為流行的偏見更加得到了強化。比如,白種人普遍認為黑人或者黃種人不如他們自己聰明,從而加以歧視和打壓。

自從智力測驗大行其道以來,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一直為心理學家們所爭論不休:一個人的智力高低究竟是取決於先天的因素——比如基因、種族?還是取決於後天的環境的因素——比如家庭撫養條件的不同,文化氛圍的差異,和在學校裡所受到的教育水平的高低?還有,智力究竟是一種能力(比如語言能力),還是多種能力(比如運動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音樂能力,美術能力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不同的心理學家,在不同的時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IQ測試簡史——我們到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1927年,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斯皮爾曼發現,個體在不同種類的測試中的成績是高度相關的,也就是說。在一種測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在其他測試中也會得到很高的分數。他認為這一現象說明個體在所有智力領域中的表現都會受到一個共同因素的影響。斯皮爾曼將這種普適的智力叫做g因子。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都支持了g因子的存在,同時也證實了這是一種先天的因素。

1963年,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提出將智力分解為兩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的概念:晶體智力流體智力。其中,晶體智力是指個體學到的知識和獲得這些知識的能力;流體智力是一種洞察和分析複雜關係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到20世紀晚期,認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智力遠遠不止於詞彙、邏輯問題解決和其他用來預測學校學習是否優秀的能力,凡是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所有的認知過程都應該與智力有關。認知心理學家不再關注於“你有多少聰明才智”,他們轉而關注“你的聰明才智體現在哪裡”這一問題。這種理論最著名的是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論”。

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論將人的智力分為三種形式:實踐智力、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實踐智力有時也被人叫做“街頭智慧”,這一智力的核心在於適應環境的能力,既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環境,或者尋找能使自己大展宏圖的有利環境的能力。斯坦伯格將智商測驗中所測量的能力稱為分析性智力,這種智力包括問題解決、理性判斷和對比觀點的能力,我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很有可能與這種邏輯推理能力密切相關。斯滕伯格所提出的

創造性智力是指可以幫助人們挖掘新的想法,並洞察概念之間的關係的能力。比如,畢加索用來發展立體主義繪畫的能力,以及愛因斯坦用來構建他的相對論的能力都是創造性智力。

與斯坦伯格一樣,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指出,人們至少有8種不同的智力,他稱這些智力為多元智能。具體包括:

  • 語言智能。這種智能通常通過人們的詞彙量多少,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來進行測量。
  • 邏輯與數學智能。這種智能是指人們的數學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 空間智能。這種智能是指人們在頭腦中想象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並進行操作的能力。
  • 音樂智能。這種智能是指人們表演、創作和欣賞音樂的能力。
  • 身體動覺智能。這種能力是指人們控制和協調自己身體運動的能力。
  • 自然主義智能。這種能力是指人們將生物分為不同種類(比如貓、狗、老鼠),並能察覺其所在環境的微妙變化的能力。
  • 人際智能。這種能力是指人們理解他人意圖、情感、動機和行為,並能和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
  • 內省智能。這種能力是指人們認識自己,發展出令人滿意的自我認同感,並規劃好自己生活的能力。
IQ測試簡史——我們到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智力的決定因素是什麼?”這一爭論性的話題不但對人們的實際生活有重要的潛在意義,同時這也是一個政治上的熱點話題,尤其是當它牽涉到種族問題時,這一爭論就變得更加令人矚目了。如果我們假定智力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那麼我們很可能得出“智力是恆定不變的”這樣的結論。這會使一些人輕易的推導出錯誤的觀點:認為那些平均智商水平不高的群體生來就是低等或劣等的,理應被當成二等公民來對待。如果我們假定智力主要是由後天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我們就更可能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並認為來自於不同民族文化和經濟水平的群體都是平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