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習慣改變 中國網購需求飆

消費習慣改變 中國網購需求飆

圖:疫情中,實體店客流大幅減少\大公報記者倪夢璟攝

實體零售店不僅積極擁抱互聯網開啟線上模式,更加快“外賣到家”的服務格局。有品牌抓住了消費者“囤貨心理”備足剛需“硬通貨”。“今年春節期間,我包送禮的堅果禮盒在,僅僅零食就花費了5千元,去年一年的零食花費也超過2萬元。”“因為消費夠多,我現在已經是零食店的‘至尊VIP’了。”資深零食愛好者漫漫告訴記者。連鎖零食店來伊份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實體店的顧客減少,但品牌的網絡銷量卻逐漸增長,線上業務更激增近3倍。盒馬鮮生則在疫情漸穩後開啟“補償性消費節”為民眾“補過新年”。■大公報記者倪夢璟上海報道

疫情下不少消費者假期都成了“家裡蹲”,這導致食品大量消耗。早在過年前,漫漫已囤好了不少零食,“因為我比較宅,雖然我知道很多零食品也有門店,但還是習慣網絡購物,買了果蔬、堅果等食物,都是比較常見的受歡迎的。”假期結束後,漫漫在家遠程上班,她所購買的零食消耗迅速,尤其在2月形勢嚴峻的時候,“當時網購也慢,有些商品也缺貨,最難的時候甚至快要‘沒有口糧了’。”

微信群攬客蔬果糧油暢銷

來伊份在疫情期間有85%的店維持營業,保障物資供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和購物方式。”來伊份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了更好的提供針對性服務,線下來伊份專賣店的店長也通過了微信群,開啟對門店周邊3公里的市民做“社團營銷”:例如在閒暇時間將門店商品優惠信息告知大家,可以送貨上門也可以線上拼團到店自提。這一舉措在增加了便捷性的同時,也讓品牌提升了市場佔有率。“由於外賣與到店自提的訂單量激增,比疫情發生前多了三倍。尤其如水果、油米等剛需類等,更基本脫銷。”

消費者更重視食品安全

而隨著疫情趨穩,更多復工復產進行,2月閉店的冷清到3月逐漸“春暖花開”,實體店客流量亦在逐漸增多。早早線下線上同時佈局的阿里,旗下的實體店盒馬鮮生便開啟了“助銷模式”。3月期間,盒馬在上海發起“重新過年”的行動倡議,尤其針對居民新年常吃的中高端食材,冀通過大規模讓利助長消費升溫。例如龍蝦、帝王蟹、牛排、高端水果等在促銷期間為八五折優惠,且盒馬發放了大量優惠券,在刺激消費的同時,也冀讓民眾“補過一個幸福年”。

來伊份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很大一部分競爭者將提前被震盪出局。零售企業的生態化整合能力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同時品牌線上線下新零售的互動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疫情過後,相信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關注度更高,同時健康新鮮食品的需求將會爆發,“整個零售行業將為未來的消費激增和反彈做足準備。”

丨編輯:吳偉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