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需的東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獲得更多

非必需的東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獲得更多

一、不需要的東西千萬不要買

過生日之前,男朋友問我想要什麼生日禮物,我白了他一眼,這個得你自己想誒。

過了會兒,他挑了個包給我看,樣式還蠻好看,又一看價格,2000多!

算了算了,我連忙擺擺手。

如果我要了這個包,我回頭一身行頭都要換呢,太費錢了。

他不解。

我說,你想啊,這個包2000多,我要揹出去的話,我穿得衣服總得能配得上這個包吧。也就要換成貴點的,我平時上下班也就裝點小物件,何必呢,我背幾百的包就夠了。

他說還挺複雜,不過也懂了。

買個包想換一身的行頭,買條裙子,想換雙新涼鞋,買了茶葉,想換個新杯子。這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而這也對應著一個效應:狄德羅效應。

狄德羅效應也稱為“配套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發現。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

故事的起因是,一位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長袍,也就長袍引發了狄德羅換新辦公桌,換新掛毯,換椅子、雕像、書架、鬧鐘等舊物件。而這些舊物件原本都是他無意更換的東西。

狄德羅效應在生活中可謂屢見不鮮,生活中隨處可見它的影子,它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非必需的東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獲得更多

二、利弊之間,我們要把握好尺度

狄德羅效應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我們也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它。

(一)利:對和諧的追求

應聘到公司後沒多久,主管跟我說,在我之前其實已經有五六個人來面試了,但是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被錄用。

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男生,業務能力非常棒,在工作上也有很多突出表現,但是有一點讓大家一致決定不錄用他。

因為,在他的過往經歷中,他曾經為了公司和個人利益欺騙了客戶,而且不止一次。

而我們公司對價值觀這塊兒考核的比較嚴格,是站著掙錢,踏實做事,絕不容易任何人做欺騙客戶的行為。

也是因為CEO的價值觀正是站著掙錢。所以會要求每一個員工的價值觀都和公司相契合,不容易團隊中出現一個不和諧的音符。

整齊劃一,追求完美,像是做的很極端,但也更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正因為大家價值觀一致,在工作中,也容易磨合,不會做出對公司不利的事情來。

大家理念一致,做事的時候,也能夠齊頭並進。

非必需的東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獲得更多

(二)不利:導致慾望透支

不少人調侃說,每年雙十一,沒有一雙手能留到節後。剁手一時爽,一直剁手一直爽。

在網上也看到不少用戶討論:

“突然想起來去年雙十一買的粉餅,到現在不僅沒用上還自己消失了……”

“去年雙十一可能被代餐粉下蠱了,買了好多,剛剛想起來看了一眼,過期差不多有半年了……”

雙十一各種半價,各種滿減,鋪天蓋地的促銷信息,像是錯過了雙十一,以後真的要後悔一整年。

也就導致有的人只想買幾支牙膏,看到了電動牙刷的促銷活動,也順手加入購物車。

看到紙巾活動力度蠻大,也就整了一箱。

後來算了下訂單額,滿減的券還差幾十塊錢就能用了,就又逛了會兒,湊了個單。

滿減後,才心滿意足地露出了笑容,覺得自己擼了把羊毛,佔了很大便宜。

可當初,他也就想買幾支牙膏而已啊。

這跟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也很像。

“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它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

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相配。

為了我們本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添置了更多的東西。

非必需的東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獲得更多

三、如何發揮“狄德羅效應”的正面影響?

狄德羅效應映照著人們內心永遠不能填滿的慾望黑洞,同樣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個事物本身的特質不會影響到我們的選擇,真正會影響到我們的是我們賦予這件事物的定義。

(一)相信我可以配得上華貴的袍子

這裡說的並不是要我們去追求奢侈,而是給我們以信心,可能當下我們妄自菲薄,覺得自己只能是平庸的,但是當我們獲得了一次晉升的機會,需要我們承擔更多的責任時,這時候你是後退還是繼續前進,去用行動證明自己是配得上做管理崗的呢?

我有個朋友,入職不到半年,領導就讓他帶團隊,雖熱他底下只有一個人,但是他心裡還是有點虛。

怕把事情搞砸了,怕自己做不好管理工作。

但後來事實證明,他可以,而且做的很優異。

相信自己能行,並朝之努力,我們可能也就真的能行。

而要是從一開始就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行,可能也就沒法更上一個階梯了。

(二)接受誘惑,並利用誘惑

之前下過一個學習英語的軟件,打卡滿90天就會全額退款。

很誘人,但是我也擔心我中途會堅持不下去,也就贖不會學費了。

不過後來還是想逼自己一把。

於是開始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打開軟件去學英語。

為了學習,也為了能贖回學費。

到最後,我也真的堅持打夠了90天。

如果一開始沒有說明,打卡到一定的天數就會全額退款,我可能也就中途退出了。

全額退款是種誘惑,也是種激勵。

非必需的東西就不能要?不,合理利用,你能獲得更多

(三) 分解目標,逐步完善目標

針對一個比較大的目標,我們可能會無從下手,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也會退怯,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行。

這時也可以藉助“手段—目的分析法”幫助我們分解目標,以達成最終目標。

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啟發式策略。

其基本觀點: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先確定一系列子目標.把每個子目標作為達到最終目標的手段,通過逐步縮小問題l的現存狀態與目標狀態間的差距,求得問題的最終解決。

“手段—目的分析法”,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排障法"。所有子目標,其實就是子障礙排除。

一個個子目標被實現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個子障礙被排除的過程。

它分這些階段:

(1)第一步:明確解決問題的目標

(2)第二步:確定妨礙目標的障礙

(3)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礙的原因

(4)第四步:對症下藥,排除障礙

比如,我們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職業目標。

首先,第一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支撐這個生活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第二步,確定自己要解決上述問題,所要達成哪些目標。

第三步,分析自己的優劣勢,以及要匹配對應的崗位,自己要具備哪些能力。

第四步,針對目標崗位,學習並實踐,去掌握相關技能。

社會學教授Juliet Schor 說過,“不斷升級我們現有東西的壓力是持續遞增的。”,這壓力也是有利有弊,我們可以發揮“狄德羅效應”的有利影響,併為我們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