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花格名稱的歷史沿革

在現代建築中,雖然玻璃代替了傳統的窗欞,但從藝術表現力來說,窗欞所產生的趣味、意蘊及美感是不可取代的。

花格乃是一種俗稱,大家約定俗成 ,便於理解和傳播。

學術專著中關於安裝透光的格子或“窗欞”的部位,稱之謂“格眼”或“花心”,也有的叫“格心”

組成格心圖案的純木條或經過雕刻加工的木條,叫做“欞”、“條桱”或“欞條”

到清代時則直接稱之為“欞子”,因而帶有整個圖案的木框就叫做“窗欞”

因為隔扇的意義既可以說是門,又可以說是落地的窗,故格心就統稱之為“窗欞”

花格圖案形狀本身,蘊含著濃厚的藝術語言;花格圖紋表現出的效果,成為房屋立面的“肌理”;千變萬化的圖案,傳遞出不同的精神風貌,刻畫著所在建築空間的性格。

淺談中國古代花格名稱的歷史沿革

淺談中國古代花格名稱的歷史沿革

上圖為例,這個紋樣我們中國古人把它叫做“六方式”,用現代的話來說,其實就是正六邊形,因為我們的古人在當時還沒有現代的幾何術語語境,所以就叫做六方式,六方就是六邊的意思,在意義上和六邊形是一樣的,同理,古人把正八邊形也叫做八方式。

江南小木作外簷裝修上,把這種紋樣稱之謂“六角景”,六邊嘛也是六個角,所以叫六角也是六邊形的意思,這也是延傳下來的一種叫法。

北方把這種六邊形的紋樣,叫做“蜂窩錦”,指連續的六邊形象蜂窩,比較形象。

還有的書籍上稱之為“龜背錦”,這個叫法其實不太嚴謹,有一種類似龜背的紋樣是不規則的細長型的六邊形,恰和龜背紋很相似。

日本的組子把這種紋樣稱之謂“積石龜甲”,即堆積六角形的意思。不管叫什麼名字,反正就是這個紋樣。

淺談中國古代花格名稱的歷史沿革

在規則幾何圖形中,能做到即拼接無縫隙,又可以規則正延續的就只有四邊形和六邊形。因此不管是中國古代花格還是日本組子,反覆用這兩種基本幾何圖案製作的紋樣就尤其多,其中又以正六邊形運用的多而突出。

歷史上很多格子樣式,經常一種圖紋樣式有多種叫法書面的和口語的叫法不同,官方的和民俗的叫法不同,地域上南北方叫法不同,由於各方面差異而造成名字不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例如在木結構的構造中,除樑柱類構件外,還有一類構件便是斗拱,北方人稱之謂斗拱,江南叫牌科。在宋營造法式中叫斗拱,在清工程做法中稱之謂鬥科。同一類東西,宋時清時叫法不同,南方北方叫法各異。

又如隔扇的構造,框木宋代叫做“桯”,(桯字發音ting,意為植物果實下部的細杆或蔬菜等的花軸,例如高粱的桯杆用針線穿起來製作鍋蓋,用麥子的桯子編成辮子再縫製成草帽)。清代則稱豎的木框條為“邊梃”,橫的木框條為“抹頭”(抹字音ma,即是抹布、抹桌子之發音)。

隔扇下部裝的實心木板,宋時叫“障水板”,清則叫“裙板”。在格心和裙板之間加的腰板,宋時稱“腰華板”(通腰花板),清則叫“絛環板”。

這些現象不一而足,是由於歷史和地域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沒法也沒必要去統一。只要知道是指什麼就可以了,名字畢竟只是個符號而已,究竟來說假名與實相併不相干。

更多文章:公眾號 古典傢俱榫卯研究(gdjjsmyj) 可查詢歷史文章

推薦閱讀古典花窗綻放新姿彩|中國花格和日本組子經典紋樣28種 之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