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區春耕生產紀實:按下“快進鍵”奏響春耕曲

原標題:按下“快進鍵” 奏響春耕曲

——龍安區春耕生產紀實

龍安區春耕生產紀實:按下“快進鍵”奏響春耕曲

農業技術推廣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時下正是春耕生產的好時節,4月9日,記者行走在龍安大地,泥土的芬芳氣息撲鼻而來,農民有的在搭棚育苗,有的在運送肥料;農技人員組建農技服務隊走村入戶,為春耕生產送去了科技“及時雨”。技術下鄉、機械進田,“線上線下”一片繁忙……一幅“人勤春來早,鄉村農事忙”的美麗畫卷展現在眼前。

農技專家全程指導

春回大地,馬投澗鎮鳳凰崗生態觀光園的蔬菜園尚在復甦萌動之時,可突然降溫,讓負責人李集強心裡有點兒發慌。

“徐老師,你看我這西紅柿種得咋樣?”“集強,這幾天氣溫不穩定,已經種植的好好看管,其他的暫時別種,等天暖和了再說。另外,每株西紅柿之間都要有一定的空間,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這樣才能進行光照,也利於之後管理。”4月9日,在馬投澗鎮鳳凰崗生態觀光園的蔬菜園內,區農業農村局蔬菜技術推廣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徐巧玲蹲在地上,一邊查看著蔬菜的種植情況,一邊給李集強答疑解惑。

這些日子,在蔬菜生長期管理上,李集強遇到什麼問題,總會第一時間向徐巧玲請教。“西紅柿、草莓等的育苗、栽培,我都是一知半解,若拿捏不準,產量、品質都會打折扣。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心裡更沒底了。”李集強坦言。現在,通過電話“線上”隨時問,“線下”專家不斷指導,他心裡踏實多了。

為確保決勝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區農業農村局組織20名農業技術推廣員,通過網絡互動、現場查看等多種形式全程指導、隨時答疑,幫助農民釋疑解難。此外,農技人員也會深入田間地頭,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具體的管理建議,及時解決農民群眾春耕生產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受到大家歡迎。

農資儲備供應充足

“春耕開始,買化肥和種子的人越來越多,必須保證足夠的貨源。”在馬投澗鎮種子站,只見儲備充足的尿素、種子等農用物資一袋袋整齊地碼放著,前來採購的農戶絡繹不絕,大家積極地為春耕生產做足準備。銷售商認真地介紹化肥種類和適用範圍。

“我剛買了5斤花生種,過兩天準備往地裡種。”馬投澗村的高大娘說,“現在鄉親都在進行春耕備耕,購買的農資十分緊俏。種子站、供銷社很早就開門了,東西很全,也沒有因為疫情漲價,很方便。”

“為了促進銷售,我們還推出了線上農資銷售服務,農民可根據需求通過微信群的方式選擇農資,農戶只需留下所需農資品種、數量、地址和聯繫方式,門店服務人員就會配送到農民手中。”該種子站負責人牛永剛說。

目前,龍安區春耕生產全面展開,為確保春耕物資供銷儲備,龍安區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引導各農資經營戶及時儲備、調運各項農資,確保生產各環節農資供應。同時,持續加大種子、化肥、農藥、飼料、農機及零配件等農資打假整治力度,不斷淨化農資市場環境,嚴把農資質量關,嚴格落實“不漲價、保供應”的鄭重承諾,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創新經營方式,提供便捷服務,切實做到農民有需求及時送貨上門、到田間地頭,為春耕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優化結構提升質量

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正是紅薯育苗的關鍵期。在馬投澗鎮王二崗村運保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育苗基地內,種植紅薯的村民都在大棚裡為紅薯育苗緊張忙碌著。鄉親們戴著口罩,拔草、育苗,等待剪苗。

“過去,莊稼人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現在倒過來了,城裡人愛吃紅薯,讓‘土疙瘩’成了‘金疙瘩’。”運保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運保說,王二崗村地處丘陵地區,缺水,自然條件較差,而紅薯耐旱、耐瘠薄。他深知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性,經過考察和調研,他選擇了培育耐寒紅薯,和幾個村民一起開始了“紅薯大計”。

如今,紅薯育苗基地已經有了34個育苗大棚,3000多萬株紅薯苗可供應13萬餘畝紅薯種植。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經營範圍從原來種植紅薯逐步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使農民能夠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促進了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不僅如此,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下,紅薯產業更加註重綠色生產、品牌銷售。合作社實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營銷,採取“營銷+種植”經營模式,產品回收嚴格採用訂單回收、保護價回收,保護薯農的權益,提高薯農的種植積極性。同時,綠色、品牌也意味著真金白銀。□《安陽日報》記者 趙曉鳳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