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深在《歌手》演唱的《自己按門鈴自己聽》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如何理解?

偏安一娛


看了很多答案,很多答主都用隱喻意會來理解。其實,如果用直抒敘事的方式理解這首歌,也很好玩。

"你有我的地址" = 一封信寄到家裡。信打開了不為人知的一個人。"眼淚","玫瑰(菸灰),"派對"都是表達共情。

(看了信之後) "我"和"你" 成了"我們"。眼睛 =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病,自由心證。

"你死以後... " 是直白敘事。橡皮,不一定要是橡皮擦,也可以是表達拉扯塑型。

(聽了這首歌之後) "你"和"我"成了"我們"。轉換了視角,是聽者和歌者的共情。

"誰在門外醒來" 的"誰" 是在聽歌的你,也是在寫歌的"我"。

"想你現在在哪兒" 的 "你",是開頭信的作者。因為讀者還存在,證明作者的思想和靈魂還活著,所以無法安息。

"誰在門外離開" 可以是這首歌的作者,也可以是聽歌的人。

------------ 二更分割線 -------------

寫在前面: 一首歌曲是多重創作。從詞曲誕生的那一刻起,製作人,編曲,歌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一首歌。表演結束後,文本誕生,作者已死。只要邏輯自洽,解讀可以很自由,也希望你們自由。

補充這些是因為看見很多答主比較糾結溯源,也是擔心一些知友迷信解讀,特別是有權威性的解讀者。或許講解讀者理解為再創作會更適合。

‐---------------- 原答案分割線 --------------

有一個人,把自己鎖了起來。獨自品嚐眼淚流乾,煙燃盡,派對散場後的空虛滋味。除了自己,沒有人知道鎖的鑰匙在哪裡。

門鈴響,是有人找。但沒有人能找到他,所以他只能解救自己。門裡門外的我們都是他自己。"我們"有平靜。"我"沒有平靜。

"你死後..."這一段換了視角,是門外的"我"。門裡的"我"把痛苦寫成詩。門外的"我"要處理這些詩,換一張船票。船渡門外的"我"。門裡的"我"無法救贖。但他繼承了他; 他在他身上留下了詩; 他被他像橡皮擦一樣消除了。

門外的"我"清醒了,離開了去面對世界。但無論去到哪裡,他都無法安寧。因為某一個地方,"我"在深鎖的門裡咆哮呻吟。


吉他扎男芃博博


很強,差點要了我的老命,聽完渾身雞皮疙瘩~~

這是高曉松老師壓箱底的歌,之前周深太青澀怕掌控不了,現在拿出來挑戰,還是挺成功的,而且半程真的詮釋了什麼叫當打之年,正值巔峰啊。

我看了高曉松的微博,仔細揣摩下來,發現歌曲唱的應該是一個獨居的老文青,直到死也沒有見到自己孩子的故事。

歌詞:冬天來得很遲,你有我的地址,信箱裡有鑰匙,沒人知

我的解讀:這句歌詞怎麼理解呢?就是我們經常會給家人留一把家裡的鑰匙,一般都藏在門口某個地方,比如地墊下面,牛奶箱裡面等,但是歌曲當中老文青是藏在信箱裡面,冬天來了,快過年了,你知道我的地址,也知道鑰匙在哪,但是你卻沒有來。

歌詞:你是我的眼淚,琴絃上的玫瑰,天亮時的派對,好滋味

我的解讀: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永遠的牽掛,長久的思念變成了眼淚流下來,對你的愛就像我彈琴是你送我的玫瑰,天亮了我們一起去愉快地玩樂,多麼美好的時光啊。

歌詞:我會自己按門鈴自己聽,自己茂盛了自己凋零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病,自己的猙獰,我們自己按門鈴自己聽,自己茂盛了自己凋零,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病,自己的猙獰,噓,自己平靜

我的解讀:老文青的眼睛可能不太好,所以為了盼孩子能回來看自己一眼,就經常自己按門鈴,但是永遠都是自己在聽,這寫的完全就是一個空巢老人的日常狀態啊!最後,只能靜靜地平靜下來,多麼無奈和失落。

歌詞:你死以後我要,整理你的手稿,把它們都賣掉,換船票,我是你的孩子,我懂你寫的詩,我是你的橡皮,你的紙

我的解讀:這裡是孩子的口吻和視角,可能是老文青已經死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哭訴,也可能是老文青自己的幻想,不管是幻想還是真實等到了孩子,總之算是一個結果上的交代吧。

歌詞:誰在門外醒來 誰在門外離開 好啦 就寫到這兒 想你現在在哪兒 你一定不安寧 我證明

我的解讀:聽到有人敲門,然後離開,老文青嘆了一口氣,最終還是沒有等來自己的孩子,算了,不知道你現在到底在哪,但是你有一天應該會心痛的,我相信!最後老文青鬱鬱而終。

聲動奇蹟觀點,個人解讀,僅供參考,歡迎一起探討。


大力阿奇


眾所周知這首歌出自高曉松之手,作為寫出過《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這種傳世級作品的作詞人,高曉松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相信不用老編過多贅述,他絕對屬於內地最頂尖的詞曲創作人之一。

不過由於高曉松一直以來都屬“比較高級的知青”這一類人,所以大多數時候他筆下的歌詞也不那麼好理解,例如這一次的《自己按門鈴自己聽》,相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朋友完全沒能明白歌詞含義,除了周深演唱的驚豔感之外,只覺得這首歌確實符合病嬌。

其實如果簡單一點去解析的話,高曉松創作的這首《自己按門鈴自己聽》的核心應該是圍繞一位老知青以及孩子(後代,亦或者理解為意志繼承者)展開的。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高曉松與周深,將其帶入並不會有絲毫違和感,同時還能看出高曉松對於周深的重視。

在這首歌裡面包含了很多種不同的情緒,除了人物的視角描寫外,還包含了不少對對大環境的控訴,這其中究竟是矛頭指向社會還是單純指樂壇我們不得而知,但歌曲前半段和後半段的hook部分視角並不相同,可以拆分成兩部分去理解。

一個是老知青寫下的遺囑,另一個是孩子領悟了老知青的心思,然後兩者巧妙結合放在了一起,不得不說高曉松真的是一個玩文字的高手。

而如果再往深層去追究,大概可以理解為理想主義下與現實的落差,以及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期盼。

這首歌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於高曉松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意境,然後剩下的全部讓聽眾去猜,千人千面最後一千種感悟,充滿了奇幻色彩但又不失基礎,拋開聯想部分仍然是一首完整的作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己按門鈴自己聽》這首歌開頭的人聲低吟,其實是用了音樂圈裡常見的小手法——倒放。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這段低吟如果倒放過來就是歌詞“我是你的橡皮 你的紙,我懂你寫的詩 我是你的孩子”。

而這也引出了另一個理解,《自己按門鈴自己聽》這首歌裡兩端主歌部分的詞,其實完全可以反過來讀,不僅能夠讀通甚至比正常閱讀還要合理有邏輯,實在是讓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