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怎麼才能贏?

lmy0817


袁紹,三國初期實力最大的一個霸主。家庭背景顯赫,四世三公。在征討反賊董卓時,十八路路諸侯的盟主。天下十三洲,袁紹自己佔了四個,雄居北方,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可謂兵多將廣。

可是,後來的官渡之戰兵多將廣的袁紹竟然敗給實力差自己好幾個檔次的曹操。那麼袁紹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個人原因,袁紹頭頂四世三公的背景,但是自己卻驕傲自大,不聽他人意見戰爭剛開始,謀士沮授提出打持久戰,因為曹操糧草不足,自己兵強馬壯,持久戰不用打,耗也可以耗死曹操,但是袁紹不聽,認為自己兵力遠勝曹操,只想急功近利,只求速戰速決。而且還給沮授安了個“慢我軍心”的罪名,直接扔進大牢。

其次,袁紹優柔寡斷,不會把握戰機,戰爭相持了兩個月,許攸向袁紹獻計,此時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肯定空虛,如果分一部分兵力偷襲曹操大本營,曹操收尾不能相顧必敗,如此高明的計劃袁不但不聽,而且把許攸臭罵一頓,致使許攸一氣之下投靠曹操。後來,許攸投降曹操說出來當初他給袁紹提的這一計謀,驚出了曹操一身冷汗。曹操說如果當時袁紹採取了這一計謀,自己必敗。

而且許攸帶去了很多袁紹的情報給曹操。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袁紹糧庫烏巢放防守空虛,曹操立即當機立斷夜襲烏巢,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庫。這也就是袁紹失敗的最後一個原因,不善於用人,糧庫這麼重要的地方,應該派有能力的人把守,袁紹麾下四挺柱的張頜,高覽皆是舉世名將,他竟然把如此重要崗位交給了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怎能不誤事?不能知人善用,而且多疑,最終將這等舉世名將拱手讓給了曹操。

這就是袁紹失敗的原因,驕傲自大,優柔寡斷,不能知人善用。以至於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可惜了四世三公的名頭,可惜了麾下那麼多文臣武將,沮授,許攸之輩放眼三國也是能排上號的謀士,張頜,高覽更是三國一等一的武將!如果袁紹不驕傲自大,能知人善用,別說一個曹操,統一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峰峰說史


在我國曆史上,曹操真的是個很奇特的存在,他既能自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贏了官渡之戰,卻也打出了倚強凌弱、以多打少卻遭到慘敗的赤壁之戰。這其中,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打贏袁紹,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許攸。

  • 許攸


曹操打贏官渡之戰的第一功臣——許攸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縣人。許攸很早就同時認識了曹操和袁紹,不過袁紹四世三公,家大業大,因此許攸一開始是看好袁紹的,在袁紹帳下當個謀士。但好巧不巧,就在官渡之戰前夕,許攸家裡人犯法了,被袁紹抓了起來,許攸一怒之下,就背叛袁紹,投靠曹操了。《後漢書》載:


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當時的曹操,正在為怎麼才能打贏袁紹而苦惱呢,畢竟自己無論從威望還是從實力上都比不過袁紹。一聽許攸來投奔自己了,高興地從床上跳起來,鞋都不顧上穿就跑出去迎接。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曹操赤腳迎許攸”的典故。

其實,曹操之所以如此高興,一開始並非是想指望許攸給他獻上什麼奇謀,而是因為許攸是袁紹的謀士,對袁紹的情況非常瞭解,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了許攸,曹操至少不會兩眼一抹黑了。

  • 曹操赤腳迎許攸


但許攸不僅滿足了曹操瞭解敵情的期許,還未曹操獻上了一條計謀,幫助曹操順利打敗袁紹,說是官渡之戰第一功臣一點也不為過,這條計謀就是火燒烏巢。烏巢是袁紹糧倉所在,烏巢一燒,袁紹軍隊很快就潰不成軍,迎來了慘敗。

袁紹如何反敗為勝?——留住許攸就行了

袁紹怎麼才能贏?那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本來如果不是因為許攸叛變,袁紹就是穩操勝券,那如果從源頭上掐滅許攸反叛的可能,那官渡之戰就已經贏了九成了。

掐滅許攸反叛有兩種選擇,其一是饒恕許攸那些因為犯法被抓捕的家人。既然許攸是因為家人被抓才反叛的,那不抓他的家人不就行了嗎?

其二是在許攸叛逃之前,直接斬草除根,這世上只有一種人才絕對不可能背叛,那就是死人。

  • 袁紹袁本初


不過話說回來,沒有許攸,說不定還有張攸趙攸,搞定許攸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釜底抽薪,方法也很簡單,不要把所有糧食都押寶放在烏巢一個地方就好了。狡兔三窟,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結論

總的來說,袁紹之所以在官渡之戰大敗虧輸,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安排有問題,另一方面是內部出了叛徒。要想打贏,最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一方面調整糧倉部署,另一方面消除反叛的隱患。


靜靜論文史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一種問法:如果換你來作為謀主輔佐袁紹,你會怎麼幫助袁紹打贏官渡之戰。

你如何幫助袁紹打贏官渡之戰?

可能大多數人都認為,官渡之戰僅僅發生在官渡,其實不然。袁紹南下其實總分三路大軍,幷州一路由郭媛率領南下司隸,曹操命鍾繇率軍應對,最終聯合馬騰韓遂,擊殺郭媛;青州一方面,曹操派遣臧霸主動進攻青州,以做牽制袁紹;而最主要的便是官渡一路,袁紹舉兵十數萬,先鋒顏良進據白馬為關羽所殺,文丑進軍延津為亂軍所殺,經此失敗的袁紹引軍進佔官渡,與曹操對峙日久,各有勝負,終被曹操抓住機會,火燒烏巢,袁紹大敗而歸。這就是大概得經過。

官渡之戰,袁紹昏招頻出,手下文武反叛眾多,想取得勝利是非常困難的。而這些都取決於袁紹的個人原因,如果換做小四來輔佐袁紹,且袁紹全權採納的情況下,小四是這樣認為的。

首先,袁紹的目標是直取許昌,這並不是最佳的目標,屯兵於一處,非上策。令幷州刺史高幹,引一軍經幷州安邑,過黃河入孟津據成皋,斷其司隸與官渡的聯繫;令河北上將張郃引一軍,東出倉亭,威逼濮陽,著青州辛評,配合張郃部,侵吞臧霸;袁紹引軍,進擊濮陽,迫使曹軍在濮陽與我軍對峙,遣上將一員南下雍丘,斷曹軍兗徐之交;著劉備東入徐州,收復徐州;令顏良文丑,引軍南下官渡,此時曹軍主力當在濮陽與我軍對壘,其後方空虛,顏良文丑定可輕取東郡,截斷曹操後路;此時,我軍濮陽主力,靜待曹操撤軍,引軍廝殺,雖然我軍分兵數路,但於曹操依舊處於優勢,定可輕易破敵。

此戰各路非追求畢勝,實為牽制,曹軍兵少,我軍數倍於敵,當發揮自身優勢,使得曹軍疲於應對,斷其糧道,擾其城市,趁敵慌亂四處奔走之際,盡起大軍破其主力,方可得勝,繼而南下許昌,中原可定。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個人觀點,非喜勿噴,各位看官有何指教,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