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辛棄疾的早年經歷是怎樣的?

笑看人生222222222222


辛棄疾出生在歷城(今天的山東濟南)。那時候的北方是被金人佔領,所以辛棄疾是出生在佔領區。從小就見過金兵欺負中原百姓的情狀,內心早就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辛棄疾小時候跟老師蔡伯堅學習。

他有個同學叫做党懷英。兩人關係很好,並稱辛、黨。

他另外有個和尚朋友叫做義端,喜歡討論兵法。兩人關係也很好。

稍稍長大些,同為同學的辛棄疾、党懷英都要為前途考慮。面臨著去留的抉擇。將來是繼續就在北方,還是南投大宋?最後兩人占卜決定。結果是党懷英留在北方。辛棄疾決定南投大宋。

不久後,北方的金國皇帝完顏亮死了。中原那些不甘屈服的豪傑之人趁機起兵,稱為“忠義軍”。領頭人物叫做耿京。

辛棄疾也加入了忠義軍,成了耿京的掌書記。他趁機勸耿京投奔南宋。

與此同時,他的和尚朋友義端也聚集了一支千餘人的軍隊。辛棄疾就成功勸說義端投靠耿京,大家一起合力舉事。

然而,這義端卻靠不住,不久就率軍出逃,準備反叛到金兵那裡。

耿京大怒,就要殺了舉薦人辛棄疾。

辛棄疾站出來說:給我三天期限,讓我去追義端,給您一個交代。如果我沒有給您交代,到時候再殺我也不遲!

耿京同意了。

於是辛棄疾快馬加鞭,到中途攔住了前往投奔金國的義端。

義端向辛棄疾求饒,但是辛棄疾不領情,將他殺了,這才算給了耿京一個交代。

後來耿京決定投靠南宋,就讓辛棄疾拿著歸順的書信到南宋朝廷去拜見皇帝。宋高宗親自接見了辛棄疾,並封他為承務郎、天平軍節度掌書記。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

正當辛棄疾拿著皇帝的冊封書回去找耿京的時候,卻聽說耿京已經被殺了。原來,耿京手下出了叛徒張安國、邵進。兩人賣主求榮,殺了耿京投靠金兵。

辛棄疾悲憤交加,於是約著另外的一些忠義軍人馬直驅金兵大營。張安國正和金兵將領喝酒,沒想到會被辛棄疾殺到,一時措手不及,被辛棄疾俘虜了。

辛棄疾將張安國帶到宋高宗面前,一來為國立了功,二來為耿京報了仇。宋高宗下令處死張安國,讓辛棄疾做了江陰籤判的官。此時的辛棄疾才23歲!

以上便是辛棄疾早年的輝煌事蹟。以後,他就正式為南宋朝廷效力。


太白老師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早年時期辛棄疾的英雄形象,鐵骨錚錚,抗金報國。

辛棄疾的雄心壯志與他早年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追憶他的故事,讓我們去看看這個曾經不識愁滋味的少年跌宕起伏的成長經歷。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濟南人。在他出身前十幾年,山東一帶已經被金人佔領,他的青少年時期都是在金人的統治下度過的。

一 家風傳承

家庭文化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在金國任職,但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拿起武器趕走金人,光復中原。他經常給辛棄疾講述祖先的事蹟,金人的野蠻統治。

辛棄疾在《美芹十論》裡寫道:“我的家鄉在濟南,祖輩擔任官職蒙受大宋厚恩。祖父告訴我,因為族人太多,沒能逃脫金人俘獲,不得以擔當金人的官職。”他的祖父經常帶著他攀登高山,遠眺山河,給你講述國家大事政事,表達與金人決一死戰的志願,辛棄疾從小銘記於心。

祖父還經常帶他駕車,到遠處的山上勘察地形,窺探敵人軍情,設防,軍力佈置。等待時機,謀定而後動,不幸的是,祖父壯志未酬身先死。於是,辛棄疾繼承祖父的遺志,誓言抗金復仇,收復失地。

二 起義反金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南下入侵,中原的漢族人民早已不堪金人統治,他們紛紛自發起義,奮起反抗。

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召集了兩千多人,歸順在耿京麾下,擔任書記一職。隊伍不斷壯大,集結了二十五萬多人反抗金人,歸順朝廷。後來辛棄疾奉命南下與朝廷聯絡,在返回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他率領五十多人突襲幾十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捉拿,送至建康交給朝廷處置。

從此,辛棄疾的英勇事蹟被人傳頌。他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當時的南宋政權,風雨飄搖,懦弱無能,投降主義佔上風,他的抗金主張得不到採納,還多次被罷官。可憐英雄遲暮,壯志未酬!


有鄰317


看一個人的一生,聽他的臨終遺言最真實。辛棄疾的遺言不斷重複兩個字——殺賊!誰是賊?金國人。

事件倒退到八十年前,也有一位老人,臨終前不斷喊著兩個字——過河!過什麼河?黃河,過黃河殺金賊收復失土。

這位老人就是抗金名將宗澤,他去世的時候,躺在開封府的病榻上。而開封府彼時仍在大宋的版圖,歷城人辛棄疾的祖上,也還正沐浴在南宋的陽光中。

被金國人敬稱為“宗爺爺”的宗澤,去世後第二年,金國人上演了“搜山檢海捉趙構”。此後十一年,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以及中原人民自發的抗金洪流中,收復國土的夢想呈現出良好勢頭。

然而,當時間來到紹興十年時,宋高宗趙構竟然下達了撤軍令。也就在這一年,辛棄疾出生了,他被打上了金國人的標籤。第二年,屈辱的紹興和議達成後,岳飛冤死,收復國土成了奢望。

也就在岳飛冤死的那一年,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鬱英年早逝,撫養辛棄疾的重任,落在了祖父辛讚的肩上。

相傳,辛棄疾出生體弱多病,辛贊因此給孫子取名“棄疾”。不過也有人說,“棄疾”其實是對應“去病”,辛贊是希望孫子,將來能成為霍去病那樣的民族脊樑。因為身處淪陷區,辛贊本人也已經做了金國人的官,不敢用“去病”給孫子起名。

辛贊早在北宋就考中進士,誰料還沒能為朝廷效勞,靖康之難發生了。或許是故土難捨,或許是家族原因,當大批士人南渡的時候,辛贊留在了故土。後來,辛贊接受了傀儡政府偽齊的任命,出任譙縣縣令。

不過,請暫緩責罵辛贊是“漢奸”,至少辛贊依然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宋子民。年幼的辛棄疾,經常被祖父拉著小手,登臨山頂。迎著咧咧山風,辛贊手指南方,告訴辛棄疾,那裡才是我們的祖國,又手指北方,那裡原本也是我們的國土(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漸漸地,辛棄疾明白了,那個姓完顏的皇帝是個侵略者,那些穿著奇裝異服的傢伙是異族,那些騎馬彎刀的胡人是強盜,而自己是強盜奴役下順民。

從那時起,辛贊就在孫子的心中,種下了一粒故國情懷的種子。

少年時代的辛棄疾,師從名士劉瞻。劉瞻身邊聚擁著一批仕途不順,樂於山水的大才子,他們的才華、豪放和憂憤,影響了辛棄疾的文風。辛棄疾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師兄,叫党懷英,《遼史》就是他修編的。辛棄疾與黨懷英都是年少成名,並稱“辛黨”。

這段求學經歷,奠定了辛棄疾的文學基礎。當然那僅是一個殼,真正讓辛棄疾成為“辛棄疾”的,還是那顆包含愛國熱情的心。

辛棄疾曾回憶,少年時期的他,就在悄然為收復失地做準備工作,他曾經深入金國腹地,觀察燕山南北的地理形勢,頗有燕趙奇士的康概悲歌。

紹興三十一年,金國人撕毀了合約大舉南下,宋高宗不惜賣國換來的和平,再次被粉碎。金主完顏亮為了籌備戰爭,將大量的賦稅徭役,強加在中原百姓頭上。隨著戰火燃燒到淮河流域,大批的金佔區人民,紛紛武裝暴動,抗擊金軍。

濟南人耿京,組織起了十幾萬人規模的起義,攻克了萊蕪、泰安等地。在耿京的影響下,河北、山東起義不斷,他們共推耿京為首,聲勢浩大。

時年21歲的辛棄疾,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他也組織了一支隊伍,並加入了耿京,任掌書記一職。

耿京起義雖然時間不長,辛棄疾卻因三件事,在這支隊伍中威名遠揚。

  • 第一件事:追殺叛徒義端

義端是一名僧人,擅長兵法,跟辛棄疾有交往。辛棄疾舉事時,力邀義端加入義軍。不想這位義端和尚是個“異端”,他心懷叵測,偷走了耿京的大印,去投降金軍。

辛棄疾是大印的保管人,耿京一怒之下要斬殺辛棄疾。辛棄疾說,給我三天時間追回大印,如果做不到,我自會回來任你處罰。

辛棄疾判斷,義端偷大印後,一定要去投奔金國人,並向他們出賣義軍情報。所以他一路急性,果然追上了義端。義端下跪求饒,辛棄疾毅然斬殺義端。

  • 第二件事:奉命出使南宋

辛棄疾建議耿京,為了保證對金軍的打擊效果,應該聯絡宋廷,接受朝廷統一指揮。耿京欣然接受建議,派他和一名叫賈瑞的人,一起出使建康。

宋高宗趙構在建康接見了辛棄疾,正式承認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授辛棄疾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並賜節使印,召耿京進京。

  • 第三件事:斬首張安國替耿京報仇

出乎辛棄疾意料的是,他剛走到半途,就接到了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耿京被殺害後,義軍一部分人逃散,大部分被張安國接管。

辛棄疾決定替耿京復仇,他在海州挑選了五十名壯士同行,一路追趕,在濟州追上了張安國的大軍。

張安國正在濟州官府參加宴席,聽說辛棄疾回來了,也沒太當回事,請辛棄疾進來。辛棄疾等人一進大堂,二話不說,直奔張安國,挾持了他。

想想這傢伙也夠笨的,辛棄疾五十人闖營,居然一點防備都沒有,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捆成了粽子。等張安國的親兵們反映過來,張安國已經成了案板上的魚肉。

辛棄疾臨場發揮:朝廷的大軍馬上就過來了,願意歸順朝廷的就跟我走!義軍大多數人跟隨張安國本就是無奈之舉,此刻有人出頭,樂得跟隨。於是數萬人,解押著張安國,浩浩蕩蕩,迴歸江南。

終於回到了夢牽魂繞的祖國,那一年辛棄疾23歲。

然而,辛棄疾很不幸,南宋朝廷視他為“歸正人”,政治上極度歧視,更不會信任,只是授予他一些閒散職務。這讓辛棄疾一輩子壯志未酬,只能把他連綿不絕的悲憤,填進新詞。

開禧三年,韓侂冑組織北伐,67歲的辛棄疾被韓侂冑舉薦為樞密都承旨。這是辛棄疾最接近個人理想的一次任命,只可惜他赴任途中一病不起。不久,辛棄疾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高呼“殺賊殺賊”,溘然長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