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心理工作室父母沙龍“愛與控制”主題討論感思

我愛我心理工作室父母沙龍“愛與控制”主題討論感思

我愛我心理工作室父母沙龍活動

我愛我心理工作室父母沙龍活動

2019年12月21日年終歲尾之時,每兩週一次,也是本年度最後一次的父母沙龍如約而至,本期的主題是“愛與控制”。

參與沙龍的有多位媽媽,有小學生、初三學生和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媽媽,也有孩子在國外讀博士的媽媽。媽媽們真情訴說著對孩子的愛,以及由愛引起的親子衝突,這讓作為辛苦付出的媽媽潸然淚下。

媽媽這個崗位沒有休息,也沒有報酬,更沒有價值感,唯一的回報是孩子健康的成長與幸福,可是有學生會困惑的問媽媽,“媽媽,你愛我嗎?”何以如此,是我們愛的含蓄了,沒有表達,還是親子關係距離遠孩子沒有感受到母愛。

在孩子心目中,什麼是母愛?在媽媽心中什麼又是對孩子的愛呢?

每天只允許孩子玩20分鐘的手機,不耽誤孩子學習成績,或者幫助孩子“管理”自己,是愛?以送水果、喝水的名頭觀察孩子用手機是在寫作業還是在玩手機,是愛?每天陪孩子睡覺擔心他(她)玩手機不睡覺,是愛?不用孩子洗自己的內衣褲,不讓孩子承擔家務,是愛?

可能在這裡有些媽媽會無力的說:“沒辦法,孩子的行為彷彿是引導媽媽這樣去做,如果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媽媽愛孩子,是願意這樣去做的”,或許這時孩子也會反駁媽媽,“不,我不需要媽媽這樣愛我,這是控制”。


我愛我心理工作室父母沙龍“愛與控制”主題討論感思

我愛我心理工作室心理諮詢師原法卓女士點評發言

我愛我心理工作室心理諮詢師原法卓女士點評發言


在媽媽只允許我自由玩20分鐘手機的時間裡,我視若珍寶,彷彿只有這個時間我只屬於我的,因為其它時間我只屬於學習和媽媽。

當媽媽以送水果的名義監視我時,我感到媽媽也是不信任我的,有時我對自己都有所懷疑的。當媽媽“陪”睡時,我會完全否定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什麼時候能長大呢?能讓媽媽放心呢?

曾經有17歲的男孩,媽媽一邊喂他吃飯一邊罵他是傻瓜、笨蛋,9歲了連飯都不會吃,她邊說邊哭,我能看到他的痛苦、憤怒以及無法言說的對自己的絕望。又或站在天平的兩極,如何協調兩者的關係,掌握平衡,是需要空間反思的。

媽媽太愛孩子了,以致於太緊張太過用力,孩子的成長就變成“媽媽的成長”,我是不是一個好媽媽?我做的怎麼樣?我是不是還可以做的更好?

其實從孩子2歲起,開始會說話了,他(她)有需要會告訴我們,我們怎麼做主要聽孩子的,只要不觸碰法律和規則,孩子都可以去嘗試,當然包括手機、遊戲和小說,只要不影響學習是可以自己嘗試的,只有當孩子“我的生活我做主”時,他(她)內在的自我才能“活起來”,主動性才能增強,只有我愛我,才會我愛生活,愛自然,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我也是一位中考學生的媽媽,媽媽的愛我深有感觸並深深理解,哪麼如何使愛恰到好處呢,這次沙龍活動我感受最深的是“聽”,是“聆聽”,用耳朵、用心去理解媽媽對孩子的愛,媽媽們太需要有人去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我想媽媽都是聰慧的,在家人眼裡都是全能的,很多孩子都會說自己的媽媽是“女超人”,然而“女超人”也需要“停一停”,想一想,說一說,創造一個出口,人的精神世界才會有空間,才可能反思,消化發生的人和事,人有變化和調整,人才會有轉機。

其實,在我們家庭中不僅有媽媽,還有爸爸,當母子(母女)二元關係發生危機時,父親能站在那裡,把結構轉變為三角關係,或許愛就不能哪麼控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